痛經忍住更慘!子宮內膜異位症,6種飲食調整,降低風險

痛經,對不少女性來說,彷彿是每次生理期來時一場打不贏的硬戰,但檢查後也常發現,讓人痛不欲生的罪魁禍首原來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痛經忍住更慘!子宮內膜異位症,6種飲食調整,降低風險

子宮內膜異位原因仍不明

子宮內膜異位的原因至今仍未完全清楚,醫學界提出幾種理論,包含經血逆流、免疫、環境、發炎反應及遺傳都是可能原因。近年來陸續有文獻探討飲食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相關性。

子宮內膜異位目前治療方法包含藥物或手術,但治療之後仍容易復發。以下是近來的研究發現,可以經由飲食的調整,降低疾病的風險。


1、吃好油抗發炎

過去文獻表示,促進全身性發炎反應和氧化壓力的飲食會促進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進展。


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 PUFA,魚油)具有抗發炎的作用,有研究發現攝取較多的ω-3脂肪酸和較少的反式脂肪可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


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以深海魚居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鮪魚等,若是素食者,可選用堅果種子類,如亞麻籽、奇亞籽、核桃等。


2、避免反式脂肪

研究發現攝取較多反式脂肪的人,系統性的發炎指標如TNF,IL-6,CRP較高,而身體的發炎反應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進展有關。


《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研究也顯示,反式脂肪攝取量較高的女性較容易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此外,反式脂肪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完全氫化油脂禁止用於食品中,但仍需注意避免油炸類食品如薯條、甜甜圈、炸雞排。


選購食品前參考營養標識反式脂肪含量,查看食品成分標識,避免內容物有氫化油、人造奶油、植物酥油、植物乳化油、轉化油等名稱商品。

痛經忍住更慘!子宮內膜異位症,6種飲食調整,降低風險

3、少吃紅肉,改吃魚、貝類或雞蛋代替

紅肉(牛肉,豬肉等)富含飽和脂肪,在2010年《歐洲臨床營養學期刊》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攝取紅肉會增加體內雌二醇濃度。


2018年《美國婦產科期刊》為期20年以上的前瞻性研究,與每週攝取≦1份紅肉的女性相比,每天攝取>2份紅肉的女性,其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增加56%;以魚、貝類或雞蛋取代紅肉,則可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


4、給力的抗氧化營養素,維生素A、C、E不可少

維生素A、C、E具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發現氧化壓力反應可能與子宮內膜異位細胞增殖有關。


在被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的女性中發現其氧化壓力指標上升,經過4個月的高抗氧化劑飲食(維生素A每日建議量的150%,維生素C每日建議量的660%,和維生素E每日建議量的133%),結果發現氧化壓力指標下降。


另外也發現子宮內膜異位女性,維生素A、C、E的攝取量明顯較低。


5、高纖全谷蔬果多攝取

全谷雜糧及蔬菜水果富含纖維質,纖維具有增加雌激素排洩的能力,可減少身體對雌激素的生物利用率。


有研究發現攝取較高的鎂,體內發炎反應指標較低;也有研究提出鎂與子宮平滑肌收縮可能有關。


2013年《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發現,鎂的攝取量,尤其是從食物中攝取,與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成反比關係。富含鎂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牛奶、香蕉、堅果和全穀類食物等。


2018年《人類生殖期刊》前瞻性研究顯示,每天攝取>1份柑橘類水果(包含橘子、橙汁、葡萄柚及葡萄柚汁),與每天攝取<1份的相比,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降低22%。


相反地,有些研究卻發現食用較多的水果與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存在正相關。


6、清洗,小心農藥殘留

近來有多項針對環境中化學物質與子宮內膜異位關係的研究,例如:多氯聯苯、農藥、殺蟲劑中的有機氯,經由食物攝取進入人體,已顯示有機氯出會干擾雌激素和雄激素受體的功能,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危險因素之一。


因此食用蔬菜水果前應清水沖洗,清洗原則為‘先浸泡、後沖洗、再切除’,即可有效地減少農藥殘留的風險。

痛經,對不少女性來說,彷彿是每次生理期來時一場打不贏的硬戰,但檢查後也常發現,讓人痛不欲生的罪魁禍首原來是‘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原因仍不明

子宮內膜異位的原因至今仍未完全清楚,醫學界提出幾種理論,包含經血逆流、免疫、環境、發炎反應及遺傳都是可能原因。近年來陸續有文獻探討飲食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相關性。


子宮內膜異位目前治療方法包含藥物或手術,但治療之後仍容易復發。以下是近來的研究發現,可以經由飲食的調整,降低疾病的風險。


1、吃好油抗發炎

過去文獻表示,促進全身性發炎反應和氧化壓力的飲食會促進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進展。


ω-3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 PUFA,魚油)具有抗發炎的作用,有研究發現攝取較多的ω-3脂肪酸和較少的反式脂肪可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風險。


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以深海魚居多,如鯖魚、秋刀魚、鮭魚、鮪魚等,若是素食者,可選用堅果種子類,如亞麻籽、奇亞籽、核桃等。


2、避免反式脂肪

研究發現攝取較多反式脂肪的人,系統性的發炎指標如TNF,IL-6,CRP較高,而身體的發炎反應與子宮內膜異位症的進展有關。


《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研究也顯示,反式脂肪攝取量較高的女性較容易患有子宮內膜異位症。


此外,反式脂肪也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風險,不完全氫化油脂禁止用於食品中,但仍需注意避免油炸類食品如薯條、甜甜圈、炸雞排。


選購食品前參考營養標識反式脂肪含量,查看食品成分標識,避免內容物有氫化油、人造奶油、植物酥油、植物乳化油、轉化油等名稱商品。

3、少吃紅肉,改吃魚、貝類或雞蛋代替

紅肉(牛肉,豬肉等)富含飽和脂肪,在2010年《歐洲臨床營養學期刊》的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攝取紅肉會增加體內雌二醇濃度。


2018年《美國婦產科期刊》為期20年以上的前瞻性研究,與每週攝取≦1份紅肉的女性相比,每天攝取>2份紅肉的女性,其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增加56%;以魚、貝類或雞蛋取代紅肉,則可降低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


痛經忍住更慘!子宮內膜異位症,6種飲食調整,降低風險

4、給力的抗氧化營養素,維生素A、C、E不可少

維生素A、C、E具有強大的抗氧化作用,研究發現氧化壓力反應可能與子宮內膜異位細胞增殖有關。


在被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的女性中發現其氧化壓力指標上升,經過4個月的高抗氧化劑飲食(維生素A每日建議量的150%,維生素C每日建議量的660%,和維生素E每日建議量的133%),結果發現氧化壓力指標下降。


另外也發現子宮內膜異位女性,維生素A、C、E的攝取量明顯較低。


5、高纖全谷蔬果多攝取

全谷雜糧及蔬菜水果富含纖維質,纖維具有增加雌激素排洩的能力,可減少身體對雌激素的生物利用率。


有研究發現攝取較高的鎂,體內發炎反應指標較低;也有研究提出鎂與子宮平滑肌收縮可能有關。


2013年《美國流行病學期刊》發現,鎂的攝取量,尤其是從食物中攝取,與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成反比關係。富含鎂的食物包括深綠色蔬菜、牛奶、香蕉、堅果和全穀類食物等。


2018年《人類生殖期刊》前瞻性研究顯示,每天攝取>1份柑橘類水果(包含橘子、橙汁、葡萄柚及葡萄柚汁),與每天攝取<1份的相比,子宮內膜異位的風險降低22%。


相反地,有些研究卻發現食用較多的水果與患子宮內膜異位症風險存在正相關。


6、清洗,小心農藥殘留

近來有多項針對環境中化學物質與子宮內膜異位關係的研究,例如:多氯聯苯、農藥、殺蟲劑中的有機氯,經由食物攝取進入人體,已顯示有機氯出會干擾雌激素和雄激素受體的功能,也是子宮內膜異位症危險因素之一。


因此食用蔬菜水果前應清水沖洗,清洗原則為‘先浸泡、後沖洗、再切除’,即可有效地減少農藥殘留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