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原來,是我們的說話方式讓世界變得無情

人們常說:現在這個社會是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為了生存必須用盡一切辦法。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有人的地方才有江湖。這個世界就是由千千萬萬的人構造出來的,而我們自己的小世界,又是由身邊的親朋好友組成的。如果世界就是弱肉強食的競爭,那人與人之間的友愛與信任又該去何處尋覓呢?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我們的說話方式讓世界變得無情


阿倫·甘地曾說過:“如果今天的世界是無情的,那是我們的生活方式造成它的無情。”

而在這裡面,說話方式是最致命的

想想看,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經常和身邊的人溝通不暢。時常與父母聊不到兩句就開始拌嘴;與朋友交往時一不注意就戳到痛處;與戀人相處也要保持“極高的求生欲”,生怕說錯了話。明明是和最親近的人在一起,卻還是苦不堪言。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我們的說話方式讓世界變得無情


究竟是為什麼,讓我們對身邊親密的人感到如此頭疼?

可能你會認為是自己的想法不被理解,或者對方的行為太不可理喻。但馬歇爾·盧森堡博士——《非暴力溝通》這本書的作者,認為那是因為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以至於互相傷害。

人們常說:“愛能使心靈創傷痊癒。”但現在我們無法從身邊人的言語中感知到愛,也無法體會到自己心中的愛,久而久之傷口就會撕裂的更快。

我們過分專注於達成目標、實現願望,卻忽視了作為人的感受和需要,於是溝通出現了偏差,談話加深了誤會,最終導致了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我們的說話方式讓世界變得無情


《非暴力溝通》就本書就能幫助我們解決這一類問題。在過去這麼多年裡,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已經運用非暴力溝通法讓許多人轉變了談話和聆聽的方式,體會到生命的美好。

更厲害的是,這種方法已經解決了世界上眾多地區的衝突和爭端。可以說,這位“非暴力溝通”的創始人為世界的和平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也許看到這裡你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但是,在進入到非暴力溝通的世界裡面感受愛和生命的美好之前,我們要先回答一個問題。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我們的說話方式讓世界變得無情


為什麼我們感受不到愛

貝本梅爾在其的詩中說到:“語言是窗戶,或者是牆;它們審判我們,或者讓我們自由。”通常我們都把語言當做是自己的防衛武器,一邊警惕著自己的情感被發現,一邊又忍不住傷人。這堵“高牆”將人與人之間的愛與信任深深地隔開了。

作者由此在書中指出,這就是我們在語言和表達方式上的負面影響,也就是四種“異化溝通方式”

第一種:道德評判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道德上的“雙重標準”。

想想這樣的事情是不是很常見:如果女友想多一點體貼,那她就是“太黏人;如果自己渴望關心卻得不到回應,那她就“好冷漠”。如果同事關注細節,那他就是有“強迫症”,而如果我更在乎細節而他卻沒有,那他就是“粗心大意”。

為什麼這種想法和說話方式這麼令人反感,就是因為這些評論忽視了人的感受和需要,一直抓著“錯誤”不放,把原因全都歸咎於對方。所以,即使他們當下接受了,也是出於恐懼或內疚,而不是心甘情願的,日積月累下來,矛盾遲早爆發。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我們的說話方式讓世界變得無情


第二種:進行比較

作家丹.格林伯格曾說:“如果想要過上悲慘生活,就去和他人做比較。”我們這一生中已經和無數人比較了無數次。上學時比成績,長大後比工作,結婚後比房車,生孩子後又開始比成績,由此進入一個無限的死循環中。

在進行比較時我們關注的只有輸贏,從未想過停下來看看自己真正的需要和感受。不是發自內心的行動,自然也就感受不到愛。

第三種:迴避責任

生而為人,我們註定要承擔很多責任。但太多的責任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於是有時我們就會藉助外界的力量來回避。

比如:“根據規定我就得這麼做,我也沒辦法。”“我的朋友都喝酒,我不喝就說不過去了。”“小孩子在街上亂跑不聽話,我當然要教訓一下。”

這樣,我們的行為順其自然地就由他人所導致,但由此自身的責任意識也逐漸淡化。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我們的說話方式讓世界變得無情


第四種:強人所難

這種方式很容易造成心靈隔閡。我們總是下意識地想改變身邊的人,讓他們變得循規蹈矩。但通常帶著這種目的去和別人溝通時,我們的言語中都帶有盛氣凌人甚至是威脅的感覺。當對方察覺後就覺得沒有受尊重,自然開始反擊,最後鬧得雙方不歡而散。

以上這四種就是作者總結出來的“異化溝通方式”,可以看出無論是哪一種我們都無法感受到人與人之間存在的愛。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做呢?答案就是這本書的名字: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我們的說話方式讓世界變得無情


怎麼做到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這個詞最開始是由甘地提出來的,意在說明當暴力消失之後,愛就會自然流露出來。而“非暴力溝通”就是幫助我們做到既能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作者將這種溝通方式分成四步,只要按照這四個步驟來做,人與人之間就能做到持續互動且情意相通。

一、觀察

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清楚地表達看到的結果,並且不加任何自己的評判。

作者在書中指出,當我們將觀察和評論混為一談時,就會導致對方傾向於聽到批評和指責,甚至可能由此產生逆反心理。

就像是比起評論別人:“他花錢大手大腳”,“他昨天買書花了一千塊”這樣的觀察帶來的消極影響明顯要少很多。

想一想,我們說有的人懶惰,另一些人說他們與世無爭;我們說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說他們的學習方法不同。如果不把事實和評論混為一談,不再用“懶惰”“愚蠢”這樣負面的詞語,我們與他人之間的關係也許會更近一步。


二、表達感受(而非想法)

中國人向來不擅長直接說出心裡的感受,再加上我們所接受的教育也從來沒讓我們正視過自己的感受。似乎比起內心的感受,追尋所謂的正確理論更為重要。

但這就導致我們很難區分感受和想法,總是將兩者混淆而使溝通不暢。

比如,“我就是覺得你不愛我。”這句話在戀人的爭吵中很常見。但這並不是感受,而是想法,是對他人生活感受的判斷。真正的感受應該是“我很難過”“我好孤獨”,而

不是帶有指責性的“不愛我”的判斷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我們的說話方式讓世界變得無情


三、察覺自己的需要

需要是感受的根源。我們之所以會產生各種負面情緒,甚至將其發洩到周圍的人身上,就是因為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我們會忽視感受和自身的關係,認為自己的感受就由身邊人的行為引起的。

比如這些在生活中常見的表達方式:

“我很生氣,老闆說話不算數。”

“我過生日你沒給我發消息,我很傷心。”

若是聯繫到自身,換一種說法,就會發現這些感受很好地展現出了我們的需求。

““我很生氣,老闆說話不算數,我想請假回一趟老家。”

““我過生日你沒給我發消息,我很傷心,我原本想給你看看我的禮物。”

如果能察覺到自己的需要,就能避免消極情緒和不必要的衝突。


四、請求幫助

在我們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明白了自己的需求後,就需要向對方請求幫助。此時,越是具體的請求就越有利於雙方的溝通。而抽象的語言則會成為溝通的障礙。

比如,公司管理者為了瞭解員工情況,會經常和他們說:“我希望你們和我在一起時不要有太大的壓力,想說什麼就直接說。”

如果是為了減少員工的壓力,這位管理者還可以提出更具有建設性的請求:“你們能和我說說,我要怎麼做,你們才能在談話中放得開呢?”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我們的說話方式讓世界變得無情


以上就是“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先觀察事實,再感受情緒,明確需求後向別人提出請求。我們可以把它當做一個公式,有意識地將自己的說話方式套在裡面,這樣每一次溝通都是感知生命美好的過程。

如果一直堅持與身邊的人用非暴力溝通的方式交流,我們就會發現這種溝通方式最重要的一點——懂得如何愛自己。

《非暴力溝通》:原來,是我們的說話方式讓世界變得無情


就像是電影《一千個小丑》裡,主角對他的外甥有著最為純粹的愛和期盼,也許那就是我們都渴望得到的:

“我希望他準確無誤地知道他是多麼特殊的生命,不然,他會在成長過程中忽視這一點。我希望他保持清醒,並看到各種奇妙的可能......我還希望他知道為什麼他是一個人,而不是一張椅子。”

願我們每個人都能通過非暴力的溝通方式找到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善良,找到生命的絢爛美好,找到生而為人的幸福美滿。最後發現,這個無情的世界似乎變得更好了。

作者介紹:蒼穹下的一粒塵沙,立志於向外探尋廣闊的天地,向內感受真實的自己。把握住能把握住的點滴,希望能和你每天進步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