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青春的幾個瞬間 你有沒有過這些片段

打架

打架這事兒,簡直就是青春的標誌性代表名詞,但不同性別的人,說法又是不同的。男生間聊起來會說:“從沒有打過架嗎?你丫真不是男人!”而女生們更願意關注的是:“哎,昨天學校門口打架看見了嗎?那XXX好帥啊!”


電影青春的幾個瞬間 你有沒有過這些片段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們打架,一般都為屁大點事兒,支配打架行為靠的都是分泌過剩的荷爾蒙,很少經過深思熟慮,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青少年打架比成年人頻繁。既然要打架,就必須鼓起勇氣,投機取巧和畏畏縮縮往往會弄得比較尷尬甚至傷到自己。《陽光燦爛的日子》裡像馬小軍那樣等戰事已定再畫蛇添足砸上一板磚的人,很可能一不小心將鬥毆上升到兇殺,這樣的人就是個定時炸彈。而《十七歲單車》裡明顯湊數、在大隊人馬撤退後拿自行車練腿功的哥們,其結果就是被對方截著一頓猛K,這樣的行為太青春了,但總是層出不窮。當銀幕上一群洋溢青春的孩子們看輕自己的生命,用打架這一簡單粗暴的行為解決問題時,我們記憶中某塊柔軟的地方一定會因為共鳴而疼痛起來,這樣的疼痛來自生理和心理,就像《新街口》裡,倒在血泊中的三兒和抱著她痛不欲生的建國。

電影青春的幾個瞬間 你有沒有過這些片段

抽菸

在易受誘惑的時期,煙和性是對我們誘惑最大的禁果。仔細考究一下抽菸的微妙心理變化,不難發現這變化很大程度上契合了我們對青春的理解過程。從最初對煙的好奇,趁人不備偷偷摸摸地吸上幾口,到在朋友間抽菸耍酷、最後成癮,這樣從懵懂到深入瞭解,並最終習以為常的轉化過程簡直就是對青春體驗的一次翻版。


電影青春的幾個瞬間 你有沒有過這些片段


而對抽菸的人來說,煙更多時候是表達內心感受的道具。《墮落天使》裡,李嘉欣在黎明死後一個人落寞抽菸的鏡頭,洩露了她內心的絕望。而《十五》中的兩個孩子在放棄掙扎後共抽一根菸的場景,也將無奈且迷茫的心態展露無遺。


頗為黑色幽默的是,一部分在年少輕狂的年齡染上煙癮的人,會在成熟懂事後戒菸,這當然是好事,因為吸菸有害健康的道理人人明瞭。只是從青春的角度而言,這無疑是對曾經日子的一記響亮耳光。

喝酒

開心時飲酒作樂,悲傷時借酒澆愁,無聊時我們也會去買酒打發時間。年輕的時候,我們幾乎TMD找不到不喝酒的理由。對每一顆年輕氣盛的心來說,理智太複雜,冷靜太裝蛋,喝酒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思考方式。


電影青春的幾個瞬間 你有沒有過這些片段


喝酒的講究也很多。喝酒時千萬要保持清醒,否則容易像《美國派》裡的衰男一樣,喝加了蛋白質的花式啤酒,趴在馬桶上狂吐丟人現眼。而且喝酒的時候也要保持原則,像《獨自等待》裡夏雨那樣為了泡妞變更原則的人,容易遭到朋友的鄙視。


電影青春的幾個瞬間 你有沒有過這些片段


女生喝酒則要挑個好場所,並帶上自己的男友—還記得《暴劫梨花》裡在酒吧喝得過火,結果被當眾施暴的朱迪福斯特嗎?


電影青春的幾個瞬間 你有沒有過這些片段


其實,喝酒對青春的孩子來說,更像是一種脆弱的撒嬌方式,因為已經無數次在現實生活和銀幕上見到喝酒喝到痛哭流涕的場面。只是不知道,當某日那幕鏡頭又重新浮現時,我們還是否能像年輕時那樣,不顧一切的為它再醉一次?

對性的渴望與瞭解,是青春期所有正常孩子的正常想法。王朔的名言:“朋友只有兩種,一種可以性交,一種不能性交。”雖然極端,卻一定很對青春期孩子的胃口,而從某種角度來說,這話的確涵蓋了我們在那個年齡段的交友原則。


電影青春的幾個瞬間 你有沒有過這些片段


作為社會中最龐大的族群,年輕人對性的認識已經從爭論處女非處女的問題,進化到了奉子成婚和一夜情。不得不說這樣對性的認識和理解多少帶有一定的偏差。《臺北朝九晚五》裡眾人一直避談彼此間混亂的性關係,Hitomi一語道破後才讓一夥人重新覺悟過來。《巴別塔》中的日本聾啞少女渴望用性來與人溝通,而《美國麗人》中安吉拉則謊稱自己有性經驗,用此來遮掩自己的青澀。


電影青春的幾個瞬間 你有沒有過這些片段


電影青春的幾個瞬間 你有沒有過這些片段


歸根結底,青春時的性幻想和性行為更多時候是我們為了證明自己的成熟而採取的一種手段。你可以說它與愛情有關,也可以認為它只是單純的動物行為。《九歌》裡用瘋狂性愛填滿彼此生活的男女主角的一段漫不經心的對話。或許能給我們一些朦朧的啟示。

“女人。”

“男人。”

“藍色。”

“白色”

……

“愛情。”

“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