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多心臟病患者,醫生說要少輸液,少喝水,為什麼?

心健康


有好多心臟病患者,醫生說要少輸液,少喝水,為什麼?

各種各樣的心臟病發展到晚期均會出現心力衰竭,此時心功能明顯下降,患者的活動耐力下降,活動後容易出現胸悶、氣短,嚴重的患者會出現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甚至端坐呼吸、咯粉紅色泡沫狀痰。

醫學上有一個概念叫“最適初長度”,是指心肌在一定的範圍內隨著長度的增加其收縮力會增強,當心肌長度到達某個長度時心肌的收縮力達到最大,如果此時再增加心肌長度心肌收縮力反而會下降。

心衰患者為什麼要少輸液、少喝水呢?原因就在於心衰患者心臟擴張嚴重、心肌長度超過了最適初長度,如果此時再過多的輸液、喝水,會導致心臟進一步擴張、心肌收縮力進一步下降,因此此時要減少輸液量、減少喝水,同時要加強利尿、使心臟縮小、心肌長度降至正常以改善心功能。

綜上所述,心臟病人減少輸液、減少喝水是為了改善心功能。


高波濤


少輸液、少喝水是為了防止心臟負荷過重,引發心力衰竭!

為什麼不僅要少喝水,還要少輸液?

對於心臟病患者來說,心衰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名詞,因為一旦確診為心衰,5-6年內的死亡率可以達到50%,所以必須控制水分的攝入,減輕心臟負擔。

對於患者來說,水分的攝入不僅僅來源於飲水,通過各種方式進入身體的液體都在這個範疇中,而輸液自然也是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如果大量應用靜脈輸液,會容易引起水鈉儲留,甚至心衰。


那麼對於這些心臟病患者,除了控制水分攝入外,還應該注意哪些方面?

1,注意休息

不要小看這四個字,臨床上絕大多數心衰都有一定程度的睡眠問題,當患者休息時間不充足時,會讓大腦釋放應激激素,使心率變快、血壓增高,這樣一樣會給心臟帶來負擔,長期如此心臟不堪重負,很容易損傷正常功能,出現心衰。

2,健康飲食

是健康飲食而非綠色飲食,就我個人來言,我覺得不應該極端飲食,畢竟人體需要多種營養,而最健康的就是飲食平衡,但比例問題需要斟酌,我們應該以五穀雜糧為主,輔以水果蔬菜,偶爾吃一些肉類,但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少吃鹽,口味別太重,對身體不好,而且需要定時定量,不能過飢過飽,這樣不僅容易使體重增加,更加不利於心臟健康。


羅民教授


這種一般是針對有心力衰竭的患者。

引起心衰的一般原因有心肌梗死、心臟瓣膜病、心肌功能異常、心律失常等原因引起。

心衰分為急性心衰和慢性心衰。急性心衰是短時間內發生的心臟功能不全,心肌收縮能力下降,導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可以引起肺水腫、肺淤血、器官供血不足等症狀。慢性心衰是由於其他心臟疾病引起的長期心功能下降,主要表現有胸悶、氣短,尤其是運動後氣短症狀明顯加重,也可能發生液體瀦留,比如肺水腫及雙下肢水腫。

對於心衰的病人來說,心功能較正常人明顯降低。心臟最主要的功能是:將經過肺部交換的、攜帶有氧的動脈血,泵入身體各個器官(腦、肝、腎等)。如果心功能下降,就意味著心臟往外泵血的功能下降,相同時間內泵血量降低。

正常人飲用的水、經靜脈輸入的液體,會和原有血管內的血液混合,最終通過心臟的泵血功能輸送至各個器官,最終至毛細血管,為全身器官所用。

但是心衰的病人泵血功能降低,不能在有效時間內對全身的血液進行泵循環,所以當飲用大量水或輸注大量液體後,血管內多餘的水分一部分會通過血管循環進入肺,造成肺水腫,另一部分會通過毛細血管滲漏到組織間隙。這樣會引起肺水腫和全身的水腫。短時間攝入大量液體後,心臟無法及時對體內血液進行循環,會造成心衰加重,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重症醫生王嬋


心臟疾患的發生是由於血管堵塞動脈硬化後,人體利用後的一些物質不能正常新陳代謝而留存在體內,由於人體的由血管所網構,也就增加了血液中內容物的數量增多,而使心臟及周圍組織內的血液配置過多,出現各種症狀。

單位體積相對容積的血管內容物增加,必然加重容器(血管及心臟)的內壓(負擔),而致容器損壞。

人體與自然界相比,是一密閉空間,血管是一密閉通道,內容物增多必然使心臟症狀加重,由此,再往血管內輸液,必然提高血液內容物的量,加重血管、心臟負擔,加重或引起疾病突發。

所以,心臟疾患的人體儘量不要輸液。

多飲水也要在必要限度內,不可引用冷水或冰水。

參見:《肖伯謙整體養生理論》。《健康資本論》(健康的四大威脅——心腦血管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