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遇到困難就投降,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維”,家長要做好這幾點

前幾天,我們幾個寶媽約好了在安安媽媽家聚會,媽媽們在沙發上聊天,寶貝們在墊子上玩拼圖。

安安喜歡拼一張只有九塊的水果拼圖,安安媽媽跟她說,“安安,我還給你買了其他更漂亮的拼圖,拿去拼吧。”

安安把嘴一撅,說,“可是我不會那個大拼圖啊,我只會這個。”

安安媽說,“和小朋友們一起拼一下就好了。”安安只好翻出一塊稍大一點的拼圖,和小朋友們一起拼。

大拼圖有36塊,小朋友們最大的才8歲,大家一起亂拼了半天,都放棄了,幾個小朋友和安安媽媽說,“阿姨,這個太難了,我們不會拼。”

做事遇到困難就投降,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維”,家長要做好這幾點

安安媽媽對我們說,“大拼圖就是為了給孩子消遣的,沒指望他們拼出來,能大家一起玩就好了。”

最大的孩子說聽到了安安媽媽說的話,就把拼圖一扔,說:“那我不拼啦,反正我笨,我不會拼。”有了這個哥哥開頭大家就都放棄了,“哥哥不會那我肯定也不會。”

為什麼孩子會這麼容易放棄?

站在大人的角度,我們能很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未來是一定能學會拼僅僅36塊的拼圖的。但是在孩子眼裡,自己完不成這個任務是因為自己沒本事,是因為自己很笨。這種想法的源頭來自孩子的固定型思維

固定型思維最早來源於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終身成長》,據書中所述,固定型思維的孩子認為,自己的智商和聰明程度上一個固定不變的屬性,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和經驗的積累而改變。

做事遇到困難就投降,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維”,家長要做好這幾點

那麼就像這群放棄拼圖的孩子一樣,他們會認為沒法拼好拼圖是因為自己的聰明才智不足以支撐自己完成這個工作,並且認為未來的自己也不能完成這項工作。十分在意外人的評價如果別人對自己不抱期望的話很可能放棄努力。八歲的孩子在聽見了安安媽媽的評價以後覺得自己得不到別人最自己的誇讚,並且自己也認為自己“很笨”,這個孩子就非常迅速地向拼圖投降。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比起努力解決問題,更在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並且這類孩子希望別人表揚自己的聰明才智而不是自己的努力

馬克思說,自暴自棄,這是一條永遠腐蝕和啃噬著心靈的毒蛇,它吸走心靈的新鮮血液,並在其中注入厭世和絕望的毒汁。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更容易放棄自己,因為他們對自己的評價是基於自己本身的“聰明”的屬性,而不是自己的努力,所以他們會把希望都壓在自己的“聰明才智”上,放棄做努力。孩子只要說出了“我好笨”就是固定性思維在作祟,自己給自己定性為一個不聰明的,並且不擅長拼圖的孩子。只要孩子說出“我好笨”基本就是已經放棄了努力,表現出我沒法挑戰的意思。

做事遇到困難就投降,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維”,家長要做好這幾點

總的來說,固定型思維的孩子不願意挑戰自己不熟悉的領域,不敢嘗試新鮮的事物,因為他們很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害怕自己的能力不足被他人知曉。所以,這類孩子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會直接放棄,不願意接著努力。

固定型思維的反面是成長型思維

德韋克在書中還說了另一種和固定型思維完全相反的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成長型思維模式認為一個人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只要經過訓練和積累人是可以成長的。

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在遇到問題的時候更喜歡知難而上,在遇到不會拼的拼圖的時候會想要做出來,自己如果做不到會尋求大人的幫助,孩子在解決這個難題的過程中會感到十分快樂。在這類孩子的思維裡,自己這次靠爸爸媽媽解決問題,那麼下次自己就可以自己解決。在進步這一方面有著極高的耐心,喜歡努力獲得成功的過程,而不是專注於自己的天賦。

做事遇到困難就投降,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維”,家長要做好這幾點

在這類孩子的眼裡看來,自己的成功是努力得來的,努力是他快樂的來源,自己現階段做不到的事,未來的自己一定可以做到。即他們認為,努力才能成長,聰明源於自己的努力,而不是天生的。

遇到一個孩子說“自己好笨”的時候我們該怎麼辦呢?

很多時候,固定型思維的孩子會說“我好笨”是因為家長太經常誇獎孩子“聰明”了。當家長誇孩子聰明的時候就是在把孩子的成功歸功於天賦,孩子久而久之會忽略自己的努力。那麼,長期覺得自己的成功來自天賦的孩子一旦受挫的第一反應就是自己的腦子不行,或者懷疑自己的能力不行。

那麼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家長在日常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就不能誇孩子的天賦,少說,“寶寶真聰明。”在寶寶表現好的時候多誇誇“寶寶真努力,媽媽真為你自豪。”多誇孩子努力。並且在生活中,家長也不要罵孩子“笨”,“蠢”,侮辱性的語言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打擊他們的自信。在孩子失敗的時候我們應該鼓勵孩子解決問題,千萬

別像安安的媽媽一樣,說“沒指望你們”這一類的話。

幫助孩子把固定型思維轉為成長型思維。

我們在變化中成長。假設你拒絕了變化,你就拒絕了新的美麗和新的機遇。

如果孩子已經形成了固定型思維,那麼家長要幫孩子轉為成長型思維。思維的模式並不是不可以改變的,我們可以這樣做:

接受缺點

讓孩子接受自己的缺點,改變固定型思維的第一步要接受完整的自己,孩子不能只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應付所有的問題。接受自己的缺點,孩子才能努力,才能成長。我們想讓孩子改變,總得讓孩子知道改哪裡,不是麼?家長要接受孩子的缺點,不打擊孩子,慢慢引導孩子,家長可以說,“不論你有什麼缺點,我都愛你,你永遠都是媽媽的孩子。”

做事遇到困難就投降,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維”,家長要做好這幾點

撕掉孩子的標籤,鼓勵孩子挑戰

標籤是一種刻板印象,例如安安的媽媽覺得孩子不會拼圖,就會在孩子面前一直說,孩子你不擅長,那麼孩子的內心就會給自己貼上“我不擅長拼圖”的標籤。安安的媽媽要幫助安安撕掉標籤首先就要幫孩子破除這種“迷信”,跟孩子說,“安安,你肯定可以的,媽媽可以先幫你,多練練是不是以後就更會拼了?”然後鼓勵安安,“媽媽相信你一定可以做到的,安安是一個愛努力的好孩子是不是?”

結語:

固定型思維的孩子太過依賴自己的天賦,缺乏努力進取的精神。而成長型思維的孩子喜歡挑戰,充滿冒險精神。當孩子陷入對自己的能力的懷疑的時候,可能就是固定型思維作祟的時候,家長們可以訓練孩子把思維方式慢慢轉變過來,讓孩子重拾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