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二婦女,你為什麼看耽美劇?

從2018年刷屏各大熱搜榜的《鎮魂》,到去年名揚江湖的《陳情令》,再到現在正在熱播的《鬢邊不是海棠紅》,還有突破審美峰值、甜到掉牙的泰腐影視,一撥又一撥的耽美劇,逐漸走入我們的視線。

何為耽美?

耽美,最早起源於20世紀30、40年代的日本文學,是浪漫主義的一個分支。本意是“沉溺於唯美、浪漫的事物,獲得最動人心絃的、無暇的美。”

後來這一概念傳入中國,被本土化後用於表達男性與男性之間的愛情,即所謂的Boy’s Love,簡稱BL。 耽美是一種亞文化產物,最常出現在小說和漫畫作品中,後來由於耽美受眾市場逐漸變廣,很多耽美故事便被拍成影視動畫等,投放到了熒幕上。

而為什麼耽美劇越來越受歡迎?

帶著這個疑問,我好奇的看了最近時不時出現在熱搜的《緣來誓你》。

中二婦女,你為什麼看耽美劇?


看完之後,發現尺度其實是個噱頭,那純美的愛情,才足以讓人移不開視線。

這是我第一次看耽美連續劇。如果用當下最流行的詞來形容,就是:上頭了。

看劇的過程中,我深刻的理解和體會到什麼叫老母親式的微笑。

看著看著,有些時候就莫名其妙的想哭。為什麼呢?明明是那麼甜啊。對的,有可能就是因為太甜了。

我有多久沒有經歷這樣心動的感覺了?每天都被各種壓力環繞。

男權社會里的愛情讓人疲憊不堪,所以,在劇裡,我看到了最美好的愛情的模樣。

現實裡的焦頭爛額,在劇裡彷彿都找到了寄託。

我曾經以為,每一段愛情都是一條拋物線,它會到一個最高點,然後開始下墜。這是它不變的規律。

後來我才明白,不是經歷的每個人都可以讓你體驗拋物線的上升和下墜。

有些所謂的愛情,它可能一直就只能是一段直線,你根本不用指望它還有高潮期。

在這樣尷尬的境地裡,他們的愛情,就像是一道光。毫不客氣的刺進我們的視線裡,告訴我們:這才是愛情啊!

那些說平淡才是真的人們,有多少是因為對現狀無能為力而妥協了?

而又有多少是本身就不具備“精彩”這個功能?

我們不得而知。

看到彈幕上有人打出:明明,媽媽愛你。對的,就是這樣的感覺。像是在看一個孩子,然後,為他找到好歸宿而感動和幸福。

中二婦女,你為什麼看耽美劇?


這是我這種中二婦女看耽美劇後的感覺,下面我儘量用更詳盡、細緻的說法,來分析下:

相信首先,以耽為美兮,這肯定是首要原因。

兩個長得非常養眼的帥哥,性格、人品皆佳,從一定程度上滿足了我們對於男性美好的幻想。

其次,與現代女性的生存現狀有關。 在我們的傳統社會文化中,愛情總是以婚姻和生育作為最終目的。愛情這件美好的事情,因此戴上了沉重的鐐銬。

為了完成這些人生任務,漸漸的,不知道愛為何物。帶著目的出發的“愛情”,也將愛的能力丟在了角落……

所以,現實中的男性極少滿足女性在情感方面的需求,很多女性便更願意將視角轉向了影視作品,尋求精神慰籍。

中二婦女,你為什麼看耽美劇?

在紛繁多樣的影視作品中,耽美因其呈現的特殊人物關係,精緻美型的人設,快速抓取了一票女性觀眾的注意力。 他們人格獨立平等 ,有各自的熱愛與追求,有自己施展拳腳的一方天地,不依附於任何人存在。

因此當愛情發生時,他們之間也沒有現實男女需要時刻考慮的柴米油鹽和一地雞毛,只有非常純粹、平等、棋逢對手的愛情。

這種平等的無附加值的情感體驗,是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們最缺少的,也令女性非常向往和羨慕。

同時,通過給男男配對的方式,表達了自主訴求。

耽美中“攻方”和“受方”的關係,是女性構建的理想的情感關係,表達了女性對平等的訴求。所以說,“耽美現象是性別不平等的男權社會的產物。” 腐文化的盛行其實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女性性解放,其中不少有女王心態,她們意淫男性之間的關係,把男人們想象成bl,是想削弱男人的威武之風。其實這種娛樂心態的背後,是對男強女弱關係的不滿意。 

中二婦女,你為什麼看耽美劇?

中國作為一個男權社會,對於性,男女也是雙重標準。男人的性和規範沒有那麼壓抑,女孩子的壓抑則厲害些。所以耽美小說和YY,就成了途徑之一,這也就構建出特有的防禦心理。女性可以以旁觀者的姿態來看待,這也是一種防禦外界指責,保護自己的心理。

 最後還可能是嫉妒心理。我們如果喜歡某位男明星,而當明確他們沒有可能喜歡我們的時候,隨之而來的,自然而然的就是失落。而如果他是bl,喜歡的是男人,那麼,我們在心理上就比較輕鬆,很難去嫉妒。

中二婦女,你為什麼看耽美劇?


大部分女性,終其一生,都在追求一種超越一切的純粹的愛情,但現實生活中純愛的缺失,使她們唯有在表現男男之戀的耽美作品中,才能尋找到這種純粹之愛。

討論至此,我們不難發現,耽美劇的存在是有其現實意義且非常必要的。它承載了女性對於愛情的理想。

所以,喜歡就看吧,如果能讓我們從一地雞毛中掙脫出來,且感受到快樂,即使是暫時的,為什麼不做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