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首都的陰影之下


天津:首都的陰影之下


天津曾是北方的門戶,重要的港口,工業中心和金融中心。最早天津在金融業的地位可以和上海相比。距離北京又近,很多在官場失意的大人物都在天津伺機而動,這給天津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民國建築。對天津的旅遊業非常重要。

單純從體量上來說,天津算是個大城市。1.8萬億的GDP,1500W人口,全國排名第六。

天津也是中國四個直轄市之一,但相比另外三個直轄市,天津的定位,是毫無存在感的。

改革開放之後,天津的發展慢了很多。在經濟地理學裡面有一個專有的名詞叫集聚的陰影。就像大樹底下寸草不生的意思一樣。因為核心大城市具有一個集聚的規模經濟,所以在比較近的地理範圍內,不太可能同時產生兩個大城市。如果北京集聚了大量的產業和人才,天津就很難再長大了。

在計劃經濟時期,北京什麼產業都要。建成了工業城市,又是教育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於是北京大量集聚產業的結果,就必然導致天津很難發展。

天津雖然是海港城市,但天津到了冬天,它的港口是要結冰的。這使得它的航運能力比較差。於是在整個中國發展開放型經濟的時候,天津就很難與長三角和珠三角競爭了。在我國北方,只有大連的港口到冬天不結冰,因為天津周圍有大面積的淡水入海,所以更加容易結冰。

近些年天津著名的初創企業幾乎沒有,京津城際高鐵很便利,加速了天津人口往北京流失的速度。長期以來,天津經濟增長量大部分靠濱海新區拉動。建設濱海新區的主力是大國企,國企則是跟著政策走。以前是小甜甜,不久變牛夫人,2017年天津濱海新區的萬億GDP縮水三分之一,人們才知道原來這個城市的經濟水分和東北內蒙差不多。

這幾年中央的反腐倡廉,清除了很多“老虎蒼蠅”,政府部門懶政怠政,消極作為在天津尤為明顯。2018年,天津連續嚴肅問責了十幾名市管幹部。其中天津軌道交通通集團黨委書記苗玉剛,工作上推拖等靠,守攤守成,導致天津市軌道交通集團主業發展緩慢,遠遠落後武漢、南京等城市。

天津的區位資源既有劣勢也有優勢。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一環,天津除了積極承接北京轉移產業,在人才引進上也要發功發力。天津教育資源豐富,重點本科錄取率常年位列前兩位;醫療水平較高,天津腫瘤醫院等專科醫院在全國排名靠前,這些都是吸引人才進入的有利條件。

同時,濱海新區腹地廣闊,同時作為“三北”入海口,在引領地區外向型經濟上也要擔負使命。積極發展臨港產業,帶動關聯企業、上下游企業聯動發展,助力天津經濟高質量發展。

調整結構。提高民營經濟佔比。經驗表明,民營經濟對提升就業、促進發展方面優勢明顯。天津民營經濟佔比不高,在A股上市的51家企業中,民營企業有20家,佔比僅為40%,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63.88%。今年1月,天津市政府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十九條”,就是要降低企業成本,打造天津投資“窪地”,不斷擴大民營經濟佔比,效果如何,拭目以待。

天津經濟增長乏力,既有地理位置大環境的影響,也有著自身的歷史原因。希望天津觸底反彈,破冰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