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最近,民國傳奇情感劇《鬢邊不是海棠紅》正在熱播中,不少觀眾除了被跌宕起伏的劇情吸引,也出乎意料地高呼被黃曉明和尹正的這對“油膩”的中年組合征服了。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於是,好奇地我也忍不住地去瞄了一眼,可是最吸引我眼球的,卻是劇中人物精美的服飾。

無論是尹正扮演的商細蕊最愛的戲服: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還是他平時的穿著: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或者是佘詩曼扮演的有錢少奶奶的服飾: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每一套都華麗雍容,堪稱精美。

查了一下資料才發現,原來《鬢邊》中幾乎每一套服飾,從繡花線到紋樣都經過細心研磨,從版型到用料也精心挑選,力求從服飾上更加貼合人物性格。

更為講究的是,劇中幾乎所有服飾是請來了專業的匠人一針一線手工繡制的。其中,較為出彩的就是《延禧攻略》中曾經出現過的京繡。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這就不得不為劇組的用心點讚了,他們不僅僅在拍電視劇,更是通過這樣方式把傳統的文化遺產重回大眾的視野,為觀眾奉上了一場無與倫比的視覺盛宴。

一針一繡,精絕天下;一剪一裁,巧奪天工。

那麼,究竟什麼是京繡?京繡又有什麼特別呢?

一.京繡的起源

京繡又稱宮廷繡,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地方繡種發展起來的皇家工藝,是中國傳統刺繡藝術中的一個獨特存在。京繡曾和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這七大工藝門類一起,被稱為“燕京八絕”。

《契丹國志》記載,當時這門手藝在燕京“錦繡組綺、精絕天下”。

北京作為遼、金、元、明、清五代的都城,有800多年的歷史。遼代就在這裡建立遼繡院,供奉宮廷服飾、帝王、侯爵服飾之用,這也為宮廷繡的孕育誕生和發展興盛提供了營養豐厚的土壤。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劇照

根植於帝王家的宮廷繡,與浸透著民間氣質的南方刺繡風格迥異。它構圖嚴謹、圖案豐富,寓意深刻,造型也往往端莊沉穩,顏色典雅,也有著“圖必有意,紋必吉祥“的特點。龍鳳圖案,飛禽走獸,吉祥八寶等圖案更加體現穿戴者的身份地位和精神追求。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明清時期,宮廷繡開始大為盛行,無論是從針法、技藝、還是用料,紋樣圖式方面,特點都更加鮮明瞭,懂得宮廷繡這一工藝的匠人也越來越多了

。對了,值得一提地是,因為京繡的服務對象是皇上或者朝廷大官,而且我國古代講究“男尊女卑”,所以當時的工匠都為男性。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到了清朝,清政府下令設立製造皇家御用品的專門機構——造辦處,並下設繡花局,從全國各地招募了一批心靈手巧的能工巧匠。受到宮廷繡藝術的影響不不斷地擴大,京城民間亦紛紛效仿。清末期,北京街頭湧現了許許多多的“繡坊”,

當時民間一些高檔的繡品,也受到了宮廷繡藝術風格的影響。這些繡坊繼承了宮廷繡的一些特點和針法,具體的圖案則更加的日常和民俗化,因此,“京繡”的說法正式出現。

可以說,清朝時期的京繡達到了它的繁華鼎盛時期,當時都京繡融合了各地各種優秀繡工技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自身特色發揚光大,無論是繡工的手藝,還是繡作的工藝,都堪稱達到了中國工藝技術最高水平。也因為這樣,京繡和蘇繡、湘繡、顧繡曾一同稱為“四大繡”。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清朝滅亡後,隨著中國2000多年封建制度的終結,京繡失去了服務對象。繡花局也被解散了,散落在民間的京繡匠人辦起了繡坊,將高端的京繡特點和普通的民間繡結合起來,開始生產滿足群眾需求的作品,京繡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

在民國時期,京繡還以個體作坊的形式生存過一陣。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先後組織流落民間的刺繡藝人成立合作社和作坊。據各方面材料介紹,京繡技術最成熟的時期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繡品以仿照宮廷用品為主,主要用於外貿出口,曾為建國初期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當年的十大元帥服,領口、肩章處都需要用到刺繡的方式進行裝點。原本想用蘇繡的,可是蘇繡雖然細膩,卻無法襯托元帥服的大氣,最後還是選擇了京繡。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2014年11月,京繡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二.京繡的針法

“針法為基礎,繡紋是結果”,不同的京繡題材、樣式也需要不同的針法來呈現。

從針工繡法來看,京繡的針法繁多,有齊針繡、掄針繡、套針繡、施針繡、滾針繡、切針繡、平金繡、打籽繡、網繡、穿珠繡、盤金繡、圈金繡等。而其中最具特色且應用較多的有平金繡、盤金繡、打籽繡等。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平針繡:

平針繡是刺繡中使用最多、也是最基本的針法。因為操作起來比較簡單,就是通過用不同顏色的絲線平行排列的方式顯示圖案。繡品的表面絲線不纏繞,不管針距長短、重疊多少、針線朝什麼方向,都用整齊排列的行針方式,針距可以重疊,用這種方法繡出來的繡品特點平、細、勻、光。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盤金繡:

盤金繡是京繡“金繡”中相當複雜的一門技藝。盤金繡用的“金線”其實是外面包裹著一層金的蠶絲線,它很粗,並不能用來刺繡,而是一根一根的把它們盤成圖案。按照老規矩,盤金是要用兩條金線一起盤的。最嚴苛的是,這根金線必須“一線到底”,不允許折斷、剪斷。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古代京繡中,金龍身上的龍鱗還要分別朝不同的方向,只有這樣,在光線的照耀下,龍鱗才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打籽繡:

打籽繡使用的絲線本身沒有什麼特別,但繡制前需要將它捻實,這樣打出來的“籽”才更加有質感。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這種針法的特點是針從背面向正面刺上來後,便將針尖在絲線底腳捲上兩轉形成一個個極其細小的線疙瘩。繡一針,形成一粒“籽”,鋪展在繡面上,因此也叫“打籽兒”,這也是打籽繡在刺繡中精妙絕倫和與眾不同的地方。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在平面的京繡繡品打出來的籽大小 一致、均勻排列,使刺繡更具立體感。

三.戲服中的京繡藝術

在《鬢邊》中,梨園名角兒商細蕊對戲服的重視程度更是超過了一切,哪怕一個線頭,他也要退回重做。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不是他作,而是自古以來京劇有句老行話:“寧穿破,不穿錯。”

說的就是京劇對人物的穿戴是非常嚴謹的,戲服在京劇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的確,京劇的戲服上每一朵花,每一片葉,每一條龍,每一隻鳳都讓整體衣飾增色不少,越發大氣華貴,而美輪美奐的戲服也更好地呈現精彩的舞臺效果。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劇裝戲具製作彙集了多種傳統手工藝,而京劇分“京派”和“海派”,戲服也自然有南北之別, 其中又以刺繡這一環節最為不同。一般京劇的戲服有蘇繡與京繡兩種,蘇繡的細膩,京繡的大氣,各具特色。

而在北京的京劇中有較多的帝王將相的戲碼,所以北京的劇裝製作風格不同於南派的清秀,以京繡宮廷風格為主,具有宮廷尊貴特色和北方遊牧民族豪放大氣的特點。

無論是從紋樣設計、還是顏色搭配,京繡在戲服中也是儘量地還原歷史:如“五爪金龍”是皇室專用,王爺、貝勒衣服上是圓補、文武官員為方補…

戲服中常用的京繡針法一般有打籽繡、捻針繡、墊繡、盤金盤銀繡等。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戲服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一件手工戲服往往要用上十幾天,甚至幾個月時間才能完成,而且京繡的戲服價格一般從幾千元到幾萬元不等,如果是特殊定製,也有十幾萬一件。

可惜的是,如今手工做戲服的匠人也越來越少了。

四.結束語

以針代筆,以線代色,無數匠人在歲月中綻放生命之花,將歲月沉澱出的智慧和記憶留在每一件繡品中。

而每一件繡品,何嘗也不是在歲月的長河中,無聲地講述著過去的故事。

《鬢邊不是海棠紅》中弘揚的非遺文化,除了京劇,還有它

京繡不僅僅是傳承手藝,更是傳承我們的民族文化。

多麼希望有人可以把京繡一直做下去,把這個古老的手藝傳承下去。


(我是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轉發留言~記得還可以關注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