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創作的前前後後

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創作的前前後後

著名作家杜鵬程的代表作《保衛延安》,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第一部大規模正面描寫解放戰爭的優秀長篇小說。它站在時代和歷史的高度,以宏大的規模、磅礴的氣勢、濃郁的詩意和深刻的哲理,出色地反映瞭解放戰爭中著名的延安保衛戰,描繪出一幅真實、壯麗的人民戰爭的歷史畫卷,成為我國當代軍事文學的奠基之作。

那麼,這部被譽為“英雄史詩”和“我國描寫現代戰爭的長篇小說的里程碑”、滋養了新中國幾代人的紅色文學經典,究竟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其前後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呢?

親歷延安保衛戰

杜鵬程,原名杜紅喜,1921年5月5日出生在陝西韓城縣夏陽鄉的一個農民家庭裡。他3歲喪父,幼年上過私塾和基督教學校,後因生活所迫到韓城縣一家店鋪當學徒。1935年,他經人介紹,來到韓城縣西莊鎮學校半工半讀。期間,他很快加入了由一些進步教師在該校組織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從事抗日救國宣傳,並接觸閱讀了《共產黨宣言》和列寧、斯大林等人的著作。1938年6月,他先是考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以下簡稱抗大),不久又被抗大分校選送入魯迅師範學校讀書。畢業後,他被分配到延川縣農村工作,幾年後又奉調到延安大學學習,有幸閱讀了許多世界文學名著,由此愛上了文學。1944年夏,他調到延安城關的陝甘寧邊區被服廠工作,並於次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從此,他開始有意識地練筆,為工人們編過不少秧歌劇,也寫過大量的消息、通訊、報告文學等。1947年初,他調到邊區群眾報社工作,半年後又奉派到王震將軍指揮的西北野戰軍第二縱隊獨立第四旅第十團二營六連,做了一名戰地記者。

西北野戰軍著名的戰鬥英雄王老虎就在六連這個英雄的集體裡。在此,杜鵬程和戰士們同吃同住,一起放哨站崗,除了講政治課和教戰士們識字外,還替戰士們寫決心書、寫家信,與連裡的許多幹部、戰士結下了友誼,逐漸熟悉了他們的身世、經歷、性格、生活習慣以及戰鬥中的表現等等。與此同時,他又得以有機會經常與營、團、旅各級指揮員乃至縱隊司令員王震接觸。

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創作的前前後後

◆著名作家杜鵬程(左一)和戰友們合影。

當時,裝備很差的西北野戰軍,以區區2.5萬多人與20餘萬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胡宗南部在陝北反覆周旋、拚殺,形勢異常險峻。杜鵬程到連隊才幾個月,二縱就減員過半,他所在的六連竟由原來的90多人迅速銳減為十多人。長期與他住在一處的王老虎,以及首次見面時就送給他一條新毛巾的營長蓋培樞,在榆林三岔彎的戰鬥中壯烈犧牲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在沙家店戰鬥中,曾經給過他很多鼓舞的團參謀長李侃,為了使山溝裡的數千名戰友脫離險境,和一些戰士英勇無畏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戰友們的崇高思想、英雄行為和光輝業績,給杜鵬程以深刻的感染和教育。在黨中央的正確領導下,由於陝北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彭德懷的卓越指揮,我軍不斷髮展壯大,很快進入戰略反攻,收復了延安等地。這一巨大變化又極大地鼓舞著杜鵬程,使他更加充分地認識到毛澤東同志人民戰爭思想的偉大。

戎馬倥傯之中,杜鵬程除了採寫通訊報道、如飢似渴地看書學習外,還長期堅持寫日記,舉凡人物印象、生活感受、心得體會,以及各地的地貌、歷史、風俗民情乃至生動鮮活的語言等等,他都一一不落,忠實地記錄下來。他的寫作幾乎不受時空限制,有時是將裝日記的包袱放在膝蓋上寫,宿營以後趴在老鄉的鍋臺上寫,即使是在硝煙瀰漫子彈橫飛的陣地上,他也照寫不誤。每當行軍時,他就把寫得密密麻麻的許多日記本用包袱裹起來,貼身纏在腰間,視若生命。如此天長日久,他竟磨練得文思敏捷、立揮而就。一次,旅政委楊秀山偶爾發現他的寫作工具竟是一根將鋼筆尖捆紮在以樹枝削成的筆桿上的東西,需要不停地蘸墨水,很費時間,就關切地對他說:“筆對你來說,和槍桿子一樣重要”,並當即指示旅供給部為他發一支好筆。當團政委將一支嶄新的“金星牌”鋼筆交給杜鵬程時,杜鵬程感慨萬端地在他的筆記本上寫下這樣一句耐人尋味的話:“一支筆,抵得上一支勁旅。”

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創作的前前後後

◆羊馬河戰役中的解放軍宣傳隊。

杜鵬程深受感動,此後更加勤於筆耕,數年間竟寫下近200萬字的日記,另有幾十萬字的消息、通訊、劇本和報告文學等。其中寫於1948年初的歌劇《宿營》,不僅被當時西北戰場上的很多文工團上演過,並曾被延安的《群眾文藝》發表,而且還於建國之初由西北人民出版社出了單行本,從而大大增強了他畢生從事文學創作的勇氣和信心。

1949年10月,杜鵬程作為新華社第一野戰軍分社主編,隨同第一兵團司令部全體幹部乘飛機由甘肅飛抵新疆迪化(今烏魯木齊)。

正是這段戰火紛飛、激情燃燒的歲月,豐富了杜鵬程的生活積澱,提高了他的政治覺悟,昇華了他的思想感情,使他不禁萌生了要將這一偉大的人民解放戰爭以及其中革命先烈們的英雄業績訴諸於筆端、昭示於後人的強烈衝動。這正如他自己所說:“難道這些積壓在我心裡的東西,不說出來,我能過得去嗎?……也許寫不出無愧於這偉大時代的作品,但是,我一定要把那忠誠質樸、視死如歸的人民戰士的令人永生難忘的精神傳達出來,使同時代人和後來者永遠懷念他們,把他們當作自己做人的楷模。這不僅是創作的需要,也是我內心波濤洶湧般的思想感情的需要。”

小說誕生在喀什

同年11月下旬,杜鵬程與張文彬在迪化成婚的次日,夫婦倆便隨同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進駐南疆重鎮喀什,杜被任命為新華社野戰二支社社長兼記者。他們夫婦倆在剛剛接收的舊軍營的一間平房裡安下家來。而這間四面透風的房子,同時也是杜的辦公室。

杜鵬程整日忙於採訪報道、籌辦維文報紙、舉辦新聞訓練班為地方培養新聞工作者以及帶領支社記者深入少數民族地區開展社會調查等各項工作。每逢夜深人靜時,他總要習慣性地打開那個從陝北戰場上帶來的馬褡子,取出那些充滿壯烈故事的烈士遺物和信件,凝神觀看。其中一條被子彈打穿燒了一塊的毛巾,是蓋營長送給他的禮物;兩封紙已發黃的信件,是一位叫許柏齡的烈士寫給黨支部和他的孤寡母親的信,臨上戰場時留給杜鵬程的……如今睹物思人,回想起他曾經在戰場上,在犧牲的戰友面前,多次在內心裡默默下定的決心和許下的諾言——將來一定要把這一切寫成書告訴後人,就不禁心潮起伏、激情難抑。於是,他開始醞釀構思一部長篇大作。有關當時的心路歷程,他在《〈保衛延安〉的寫作及其它——重印後記》一文中說:“這一場戰爭,太偉大太壯烈了。隨便寫一點東西來記述它,我覺得對不起烈士和在戰爭中流血流汗的人們。然而要寫一部長篇鉅著,並且在我們現有的描寫戰爭作品的水平上有所提高,有所創造,又談何容易!先不說我的閱歷、學歷、對文學的研究、對藝術的理解和寫作技巧的掌握以及其它方面的修養等等,單說當時的客觀條件,就使人望而卻步!那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語言不通,風俗迥異,沒有任何圖書資料可供參考;所依靠的是一本油印的毛主席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部隊的油印小報,歷次戰役和戰鬥的總結,新華社在各個時期關於戰爭形勢所發表的述評及社論,再就是我在戰爭中所寫的新聞通訊、散文、特寫、報告文學和劇本等。還有在戰爭中所寫的日記,近二百萬字。”“當時我清醒地估量了自己面臨的困難。於是,決定先寫一部長篇的報告文學作品,從延安撤退寫起,直到進軍帕米爾高原為止,記述西北解放戰爭的整個過程。”

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創作的前前後後

◆杜鵬程和家人合影。

在列作品提綱時,杜鵬程前後反覆折騰了4次,期間他還到戰爭年代經常隨軍採訪的原獨四旅幾個團做了一次深入走訪。二軍政委、喀什軍區政委兼南疆區黨委第一書記王恩茂得知情況後,給予了極大的關懷和支持,並當面熱情地勉勵他說:“不管有多大困難,也要把保衛黨中央、保衛毛主席、保衛延安、保衛陝甘寧邊區這部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的書寫出來,讓它安慰死者,鼓勵活者,教育後者。”

由於喀什紙張奇缺,杜鵬程夫婦倆就像拾荒者似地留心蒐羅,甚至還託人從各處收集來一些舊報刊、舊標語、舊簿冊以及老百姓用於糊窗戶的麻紙等。當他在這些花花綠綠、大小不一的廢舊紙上創作時,就不得不把字寫得如花生米粒般大小。自1950年初正式動筆,他每日通宵達旦,與昏暗的小煤油燈相伴5個月後,完成了一部長篇報告文學初稿,其中“全是真人真事,按時間順序把戰爭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關於當時寫作的情景,他在該小說的重印後記中如此寫道:“寫著,寫著,有多少次,遇到難以跨越的困難,就不斷地後悔,埋怨自己不自量力。可是想起中國人民艱苦的過去,想起了我們腳下的土地,想起那些死去和活著的戰友,撫摸烈士的遺物,便從他們身上吸取了力量,又鼓起勇氣來……鋼筆把手指磨成硬繭,眼珠上佈滿血絲,餓了啃一口冷饅頭,累了頭上敷塊溼毛巾……寫到那些激動人心的場景時,筆跟不上手,手跟不上心,熱血衝擊胸膛,眼淚滴在稿紙上……”以致於草稿完成這天,還未及畫上最後一個句號,他就死沉沉地倒頭便睡,直至兩天兩夜後,才突然從睡夢中驚醒。由於幾天未進食,他飢餓至極,便邀上幾個記者一同去街上吃羊肉包子。他的飯量令同事大驚失色,過後有位記者曾告訴張文彬說:“你這老杜可了不得,一下子吃了那麼多包子,這哪兒叫吃,簡直是在喝油。”

精益求精出力作

年末,杜鵬程剛修改完第一稿,就接到母親病危的電報。他遂請了假,揹著一大捆書稿回到老家,這是他自17歲離家後首次回故鄉。為母親辦完喪事後,他搬到韓城縣人民政府去住,“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夜以繼日地工作,把這部稿子修改了一遍。”但“我覺得:眼前的這部長篇報告文學稿子,雖說也有閃光發亮的片段,但它遠不能滿足我內心的願望。從整體來看,它又顯得冗長、雜亂而枯燥。我,焦灼不安,苦苦思索,終於下定了決心:要在這個基礎上重新搞,一定要寫出一部對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藝術作品。”

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創作的前前後後

◆初版《保衛延安》。

1951年春夏之交,杜鵬程返回新疆後,便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開始對小說稿進行第二次修改。同年秋,野戰二支社被撤銷,他夫婦倆接到了回烏魯木齊參加新華社新疆分社工作的一紙調令。由於二軍軍長郭鵬一向愛才,曾有意要調杜鵬程擔任其貼身秘書,但杜實在不願意捨棄自己摯愛的記者工作,就沒有答應。故離別喀什時,他悄然辦了調動手續,就搭乘一輛大貨車上了路。郭軍長得知後,急派警衛員乘著吉普車飛趕上去,在遠離喀什市的戈壁灘公路上攔住了他們。任憑杜鵬程好說歹說,甚至還出示了調令,那個警衛員就是不放。最後杜只得妥協,同意警衛員將張文彬作為“人質”帶回喀什市,以向軍長交差,而自己則繼續趕路。但時隔不久,此事就“和平”解決了。


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創作的前前後後

◆《保衛延安》稿費票據。

在新華社新疆分社工作期間,杜鵬程無論是深入天山南北、農村牧區採訪,還是赴內地出差,總要隨身帶上小說稿,在百忙中擠出時間對它作進一步的修改。在1952年2月23日的日記中,他寫道:“到北京新華總社來學習一兩個月,每天利用夜裡、中午休息、下午休息時間均用來修改作品。”直至1953年,他調離新華社新疆分社社長崗位,進入陝西省作家協會成為一名專業作家時,這部名為《保衛延安》的長篇小說才進入送審階段。

同年深秋,杜鵬程請假赴北京修改《保衛延安》。期間,他將一部打印稿送給中國作協副主席、人民文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著名文藝理論家馮雪峰審閱,請予指正。馮在百忙中認真讀了小說稿後,曾幾次約作者到家裡,當面談了他的許多具體看法和意見。據此,杜鵬程又進行了認真修改,使該小說順利通過終審,被解放軍總政治部文化部列為“解放軍文藝叢書”之一,於1954年7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4年間,《保衛延安》就像變魔術似地,先後歷經9次大的刪改,由最初上百萬字的報告文學,修改為60多萬字的長篇小說,繼之又壓縮為17萬字,最終又變為30多萬字。前後被杜鵬程塗改過的稿紙,足足可以拉一大馬車。

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創作的前前後後

◆毛澤東接見杜鵬程。

《保衛延安》一經面世,就轟動全國,好評如潮。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讀了該小說後,對其藝術描寫的真實性給予充分肯定:“我們部隊打仗就是這樣,彭總這個人也就是這樣。”在1960年7月22日開幕的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三次代表大會上,國家文化部部長、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所作題為《反映社會主義躍進的時代,推動社會主義時代的躍進》的報告中,對其創作風格給予積極稱讚:“杜鵬程的風格的發展,是值得注意的。只要把《在和平的日子裡》同《保衛延安》作一比較,已經可以看出顯著的不同……他的作品中的人物好像是用巨斧砍出來的,粗獷而雄壯;他把人物放在矛盾的尖端,構成了緊張熱烈的氣氛,筆力頗為挺拔。”馮雪峰在《論〈保衛延安〉的成就及其重要性》一文中,更是高度評價說:“這部作品,大家將都會承認,是夠得上稱為它所描寫的這一次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有名的英雄戰爭的一部史詩的。”“他所描寫出來的人物的性格,都是深刻的、豐滿的、生動的。”“這部作品確實成功地、輝煌地創造了像周大勇、王老虎、李誠、衛毅等這樣的人民英雄的典型。關於彭德懷將軍的這一幅雖然還不夠充分,然而已經傳達了人物的真實精神的生動的肖像畫,是我們文學上一個重要的成就。”美國學者J·C·黃在《從〈保衛延安〉看解放軍指戰員的人物形象塑造》一文中,也對該小說的人物塑造讚譽有加,稱作品的文筆“清晰而又勻稱”。

歷經風雨終不朽

1959年以前,《保衛延安》就重印了三次,發行上百萬冊,其風靡全國、廣受歡迎的程度由此可見一斑。但隨著廬山會議後彭德懷元帥遭批被貶,該小說及其作者也禍從天降。因《保衛延安》“在當代文學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塑造了彭德懷元帥的藝術形象”,故受株連,被誣衊為“利用小說反黨的活標本”。自1963年9月2日起,該書被通令在全國範圍內停售並停止借閱,4天后,又被通令就地銷燬。杜鵬程也受牽連,“文革”期間更是被抄家、批鬥、遊街、示眾、蹲牛棚、勞動改造,備受迫害,身心俱損。儘管如此,作家依然在暗中時斷時續地堅持著創作。

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創作的前前後後

◆連環畫《保衛延安戰》。

與此同時,“杜鵬程專案組”還試圖逼迫已身陷囹圄的彭德懷元帥,交代杜鵬程是如何為他樹碑立傳的。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以年邁多病之軀,於1970年1月9日寫下這樣一份襟懷坦白的證言:“我從朝鮮停戰簽字後,於一九五三年八月底回到北京,住在中南海永福堂。宿舍辦公室桌上,放著《保衛延安》。秘書告訴我,看完提意見退還作者。《保衛延安》是草稿,書中有我當時生活艱苦的一段,我刪去了一些字句……我個人沒有書上寫得那樣好,是個‘李逵’式的粗魯人……在當時我覺得《保衛延安》那本書,在政治上沒有問題,是一本軍事紀實小說。以後我沒再看了,如有問題,這個責任應由我負,因為他是送給我審查的。”

長篇小說《保衛延安》創作的前前後後

◆電視劇《保衛延安》海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粉碎“四人幫”後,隨著彭德懷冤案被平反,《保衛延安》及其作者也恢復了名譽。迄今,該小說已先後印刷近20次,總髮行量達數百萬冊,其中《沙家店》《夜襲糧站》等章節被選編入中學語文課本。1959年2月,《保衛延安》由西安電影演員劇團改編為同名話劇,在西安公演30多天、近70場,場場爆滿;同年,它由西安電影製片廠改編為上、下兩集電影劇本,還未及開拍就因故流產了;2009年,它由陝西省委宣傳部、陝西省廣播電影電視局、西部電影集團、陝西電視臺、蘭州軍區政治部聯合拍攝成28集同名電視連續劇,熱播全國,從而向新中國成立60週年獻上了一份厚禮;它還被翻譯成英、法、蒙、俄、朝鮮、越南、維、哈、藏等多種文字,在國內外廣泛傳播,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杜鵬程因此而享譽中外,名垂青史。

維權支持:河北冀能律師事務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