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著名戰列艦排行榜!

戰列艦是一種以大口徑艦炮為主要戰鬥武器的大型水面戰鬥艦艇,由於艦上裝備威力巨大的大口徑艦炮和厚重裝甲,具有強大攻擊力和防護力。戰列艦曾經是人類創造出的最龐大、最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因此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以下僅列舉二戰中戰力最為強勁的十艘戰列艦,以供網友賞鑑。

一、依阿華級戰列艦

二戰著名戰列艦排行榜!

“依阿華”號戰列艦9門主炮右舷順次射擊,據稱可導致這艘排水量45000噸的龐然大物側移10米。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依阿華級戰列艦以其高速性以及強大的高射火力伴隨航空母艦特遣艦隊和支援兩棲登陸作戰。

依阿華級戰列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建成的噸位最大的一級戰列艦,也是世界上最後一級退出現役的戰列艦。

依阿華級戰列艦計劃建造6艘,首艦依阿華號1940年始建,共建成4艘,分別是依阿華號(Iowa 舷號BB-61),1940年6月27日在紐約海軍工廠正式動工,1943年2月22日正式服役;新澤西號(New Jersey 舷號BB-62),1943年5月23日加入現役;密蘇里號(Missouri 舷號BB-63),1944年6月11日正式服役;威斯康星號(Wisconsin 舷號BB-64),1944年4月16日加入現役。伊利諾斯號(Illinois)1945年8月停工;肯塔基號(Kentucky)1950年1月下水後停建,均未建成。

1938年美國海軍提出新型高速戰列艦––依阿華級的設計方案。在保持南達科他級防護水平的基礎上依阿華級戰列艦重點提高航速,大幅度提高主機功率,依阿華級的動力裝置的主機功率是當時輸出功率最大的艦船動力裝置,設計航速高達33節。以能通過巴拿馬運河船閘的極限為準,依阿華級船體最大寬度被限制為33米,重新設計艦體,採用了加大艦體長度和吃水的設計措施,艦體的長寬比達到7.9,而其細長的艦艏,有利提高航速,但影響了適航性。

依阿華級的主炮採用了輕量化的406毫米50倍口徑主炮。裝備3座三聯裝主炮塔,每座炮塔旋轉部分重1730噸,艦艏方向呈揹負式佈置兩座,艦艉方向佈置一座。裝甲防護方面,依阿華級整體防護設計與南達科他級相當,舷側主裝甲帶與主防雷裝甲拼接為一體,並結合多重水密隔艙構成水下防魚雷系統。依阿華級艦艉兩舷各安裝一臺彈射器,搭載三架水上觀測飛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依阿華級戰列艦服役後主要參加太平洋海區的作戰活動,為航空母艦護航和支援兩棲作戰。其高速性以及強大的高射火力為航空母艦特遣艦隊提供防空火力。先後參加了進攻馬紹爾群島作戰、馬里亞那海戰、萊特灣海戰、硫磺島戰役、沖繩島戰役。

密蘇里號戰列艦是依阿華級戰列艦中建成的第三艘,該艦服役後不久,即因1945年9月2日作為日本無條件投降的簽字地點而非常出名。

二戰戰爭結束後,除“密蘇里”號留作訓練艦外,其餘3艘艦在船廠封存備用。朝鮮戰爭爆發後,1951年4艘依阿華級艦再次服役。戰爭結束後,1958年4艘艦編入預備役,又一次全部封存。1968年,新澤西號第三次“從軍”,趕赴越南參戰。因其作戰能力有限,消耗費用過大,1969年該艦又退出現役。

80年代初,美國決定對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改裝共花費了7年半時間,每艘艦改裝費用約3億–4億美元。改裝的重點是加強對地對艦攻擊能力,增強反潛防空能力,提高通信和電子設備的現代化水平和改善艦員的生活條件。艦上增設了四聯裝“戰斧”巡航導彈8座、四聯裝“魚叉”艦艦導彈4�座、“密集陣”近程防禦系統,及直升飛機起降平臺;並設有無人駕駛飛機彈射器,裝備5架“先鋒”型無人駕駛飛機。

這次現代化的改裝儘管給“衣阿華”級戰列艦的前途帶來了一絲曙光,但重新復出的戰列艦仍未擺脫衰亡的下場。1990年,第四次服役剛剛8年的新澤西號和剛服役6年的衣阿華號便再次封存。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中,密蘇里號和威斯康星號分別組成戰列艦編隊駐泊波斯灣。1月17日凌晨,威斯康星號向伊拉克發射了戰爭中的第一枚戰斧巡航導彈,兩艘艦共向伊拉克的戰略目標發射了數十枚戰斧巡航導彈;2月17日,戰列艦還用406毫米主炮轟擊了科威特南部的伊軍炮兵陣地。然而,戰爭勝利的輝煌也沒有延長戰列艦的生命。戰後不久,威斯康星號就退出現役。1992年3月31日密蘇里號也退出了現役。從而這個一度逞威於海上的“霸主”終於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二、“大和”號戰列艦

二戰著名戰列艦排行榜!

1941年10月30日,大和號在宿毛灣鵜來島和衝島標柱間進行全速公試的畫面,當時的狀態為公試排水量69304噸,151700軸馬力,螺旋槳每分鐘223.2轉(照片為人工上色,攝影:橋本敏郎)

二戰著名戰列艦排行榜!

這是目前流傳最廣的戰艦大和建造照片,也是唯一一張詳細的舾裝照片,攝於1941年9 月22日吳工廠舾裝艦橋,畫面右邊的是鳳翔號航母(遮風欄呈豎起狀態),鳳翔遠方為間宮號給糧船,背景為停泊在二河川口的驅逐艦群。左側可見第6戰隊的重巡洋艦加古、衣笠、以及一艘特設給油船。長期以來日本人對這張照片的鑽研判讀機會發展成一門學問。拍攝者為造船部設計官橋本敏郎技術大尉。日本投降後橋本前往東京,以“技術資料兼民族紀念品”的名義將照片託付第二復員省(原海軍省)官員福井靜夫保存。

1942年2月12日,“大和”號接替“長門”號戰列艦成為日本聯合艦隊旗艦。從1913年到1942年的29年裡,日本海軍共建成戰列艦12艘。其中“大和”號(還有同型的“武藏”號)艦齡最短(1941年建成),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強,裝甲最厚重,被譽為無堅不摧、固若金湯的海洋鋼鐵城堡。

因此,迷信大艦巨炮製勝論的日本海軍對它的期望值很大,認為憑藉象大和級戰列艦這樣的單艦威力就可馳騁太平洋,與美艦隊抗衡了。然而,在美航母特混艦隊的打擊下,“大和”號幾乎無所作為。

1942年6月,“大和”號作為聯合艦隊旗艦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出師受挫,四艘航空母艦全軍覆沒,而“大和”號則在三百海里以外無所事事。8月17日,“大和”號再次出港,這次的任務是支援對所羅門群島方面作戰。但該艦到達特魯克群島後,只是整天呆在港裡繼續無所事事。1943年2月11日,“大和”號的姊妹艦“武藏”接替“大和”號成為新的聯合艦隊旗艦。5月8日,“大和”號離開了特魯克回到吳港入塢修理了3個月,又於8月23日回到特魯克。其後一些日子裡,該艦被指派去向一些島嶼上的日軍運送物資和補充兵員。

1943年12月25日,“大和”號在特魯克附近遭到美國潛艇的魚雷攻擊,戰艦右舷第165號肋骨(第3號主炮塔附近)被一發魚雷命中,進水約3000噸。受損後的“大和”號加速撤離了這一海域。1944年1月16日,“大和”號再次回到吳港入塢修理,出於防雷的考慮,在其舷側水線以下的防水區劃內增設了一層呈45度傾角,厚6毫米的鋼板。同時進行改裝提高防空能力,戰列艦舷側的2座155毫米炮塔被拆除,同時加裝了6座127毫米雙聯裝高炮,25毫米高炮數則增至98門。同時艦上還裝上了警戒雷達。1944年4月10日,“大和”號的修理及改裝工程結束。

太平洋戰爭的形勢已經變得對日本越來越不利。聯合艦隊把擁有“大和”號、“武藏”號戰列艦的第二艦隊編入第1機動艦隊,為航空母艦提供掩護,1944年6月,“大和”號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在這場航空母艦大戰中,損失慘重的第1機動艦隊撤離戰場。“大和”號第一次用主炮向來襲的美國飛機發射3式對空炮彈。

1944年10月22日包括大和,武藏等5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的第二艦隊從婆羅乃灣出發,參加萊特灣海戰。10月24日,慄田艦隊遭到美國海軍第3艦隊航母艦載機的猛烈空襲。在戰鬥中,“大和”號的姊妹艦“武藏”號被擊沉。“大和”號僅在前甲板被美機投中一顆炸彈。10月25日晨,在薩沃島附近,第二艦隊發現美艦。“大和”號的460毫米主炮在32000米距離上對美艦開火。煙幕和雨幕以及美國驅逐艦的攻擊行動干擾了“大和”號的射擊。中午時分,慄田放棄了追擊美艦的機會,開始回撤。1944年11月24日,“大和”號返回日本本土吳港。

1945年3月26日,美軍開始實施沖繩島登陸戰。日本企圖出動包括“大和”號在內的水面艦艇艦隊支援沖繩日軍的作戰。4月5日,軍令部正式下達了命令“大和”號自殺性出擊作戰的“天一號作戰”命令,1945年4月6日,以“大和”號為旗艦的第2艦隊10艘軍艦(還有1艘巡洋艦及8艘驅逐艦)在伊藤整一海軍中將的指揮下,從瀨戶內海西部的德山錨地起航。

4月7日凌晨,美國潛艇在九州島西南海面發現了這支艦隊。12時31分,美國海軍發出的第一個攻擊波,美國飛機集中攻擊“大和”號左舷,有4枚炸彈落到了“大和”號第3號主炮塔附近,其中2枚225公斤炸彈穿透了後部主甲板爆炸,將戰艦後部的155毫米副炮和預備射擊指揮所炸燬。12時43時,大和艦左舷前部被1發魚雷命中,“大和”號航速降至22節。13時35分,美軍第二攻擊波飛機到達。13時37分,“大和”號艦體左舷中部被3條魚雷命中(分別命中143、124、131號肋骨),使其艦體左傾達7-8度。

幾乎與此同時,由於美機投下的一枚450公斤重的航空炸彈炸燬了“大和”號排水閥門,使該艦無法進行排水作業,艦長下令向右舷艙室對稱注水以恢復艦體平衡,航速降至18節。13時44分,左舷中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使左傾增加到15-16度,這使該艦的大口徑高炮無法使用。14時01分,美機3顆航空炸彈擊中左舷中部。14時07分,一條魚雷還擊中右舷150號船肋。

14時12分,大和艦左舷中部和後部又被2條魚雷命中,艦體傾斜達16-18度。由於右舷注排水區已經注滿水,只能繼續往機械室、休息室和鍋爐艙裡注水。

14時15分,大和艦左舷再中1雷,航速漸漸減至7節。艦長被迫發出了棄艦令。

14時23分,大和艦突然發生主炮彈藥庫大爆炸,葬身海底,全艦2498名官兵(連同司令部人員共有2767人)中僅有269人獲救(另有7名司令部人員獲救),其沉沒地點在日本九州島南西50海里,德之島西北200海里,東經128度04分,北緯30度43分。

動工:1937年(第三次造艦補充計劃)

下水:1940年4月5日(吳海軍工廠)

服役:1941年12月16日(瀨戶內海)

首次參戰:1942年5月29日清晨(中途島海戰,作為聯合艦隊旗艦從柱島出發)

戰沉:1945年4月7日(中國東海)

性能參數:

排水:64,000t(輕載),69,100t(標準)72,808t(滿載).

主尺度:263m×38.9m×10.8m

主武備:

主炮:9[3xIII]x460mm;

副炮:12 [4xIII] x 155 mm (1943.4換成6 [2xIII] x 155 mm ,另2座被拆除)

大口徑高炮:12[6xII] x 127mm(1943.4為24[12xII] x 127mm]);

小口徑高炮:24[3xIII]x 25mm . [1943.9]換為36 [12xIII]; 1944.4為98[24xIII, 26xI], [1944.7]為113 [29xIII, 26xI]; [1945.1]為152[50xIII, 2xI](另有幾座[2xII]未被統計);

高射機槍:4 [2xII] x 13,2 mm .

裝甲數據:

裝甲總重22895噸。裝甲:列板,中甲板以下410mm(硬化層135mm)外傾角20°;甲板,上甲板35~55mm,中甲板200mm;炮塔,前650mm,側面250mm,後部190mm,頂270mm,炮座560mm,底250mm;彈藥艙壁,頂270mm,底50~80mm,傾角25°;機艙、鍋爐艙,頂200mm,到艦底75~90mm,傾角14°。

其他參數:

功率:150.000 千馬(153.553 千馬最大功率),4軸.

航速/續航: 27節(正常),27.46節(最高航速,1941年試航結果).16節時續航7,200海里(63,000t時).

艦載機:6架.裝載型號包括中島95,0式等.

人員: 正常編制2,500人(1941年為 2300人[150軍官+2150士兵],1945年為2767人).

三、俾斯麥級戰列艦

二戰著名戰列艦排行榜!

希特勒稱它為“德國海軍的驕傲”,就連敵人丘吉爾也不得不讚嘆“這真是一艘了不起的船隻”,這就是納粹德國最強戰列艦——“俾斯麥”號。

它以普魯士鐵血宰相命名,凝聚德國最先進的工業和科技智慧結晶,其武備之強令同時代戰艦望塵莫及,只用6分鐘就消滅了被稱為英國海上國力象徵的胡德號戰列艦,震驚了整個世界。然而,初戰3天后,“俾斯麥”號就永遠沉入了大海,其末日之戰與初戰一樣驚心動魄,至今仍為無數軍迷津津樂道。

號稱“不沉的海上鋼鐵堡壘”

“俾斯麥”號於1936年開工,1939年下水,並於第二年8月24日服役。它是希特勒極度自大的表現,是一架屠殺機器。身長830英尺(約合252米),幾乎和泰坦尼克號相當;標準排水量為41700噸,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戰列艦,在海軍史上也僅次於“大和”級和“衣阿華”級。儘管個頭很大,但在15萬馬力引擎推動下,航速可達30節。主炮裝甲彈採用高初速輕型彈,能夠摧毀15英里以外的船隻。裝甲防護方面,擁有同期戰列艦中的最大防護尺度,側面裝甲厚13英寸(約合33釐米),魚雷防禦系統可以抵禦300千克德國黑索金烈性炸藥,防護能力十分驚人。

此外,艦上還裝有德國最新式的雷達、無線電側向儀等電子設備,加上精巧周密的水密艙設計,被德國海軍稱為“不沉的海上鋼鐵堡壘”。1939年,“俾斯麥”號舉行下水儀式時,希特勒親自到場發表聲嘶力竭的演說,並親手執行了砸碎香檳酒的傳統儀式,對其寄予無限厚望。

6分鐘消滅皇家海軍驕傲—“胡德”號

1941年5月19日,“俾斯麥”號在“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的伴隨下,駛出格丁尼亞港,第一次出航,前往大西洋破壞英國海運航線。

5月24日,“俾斯麥”號駛出丹麥海峽,即與兩艘英國戰艦“胡德”號和“威爾士親王”號相遇。

“胡德”號戰列巡洋艦是為德國海軍所熟知和痛恨的一艘戰艦。據德國軍官回憶,“我們從事軍事演習時,指揮官總用這艘船嚇唬我們,每次任務之前都會說‘我們要和胡德號交戰’。”

5月24日的這次相遇後,“胡德”號和“俾斯麥”號全速駛向對方。“胡德”號首先開火,“俾斯麥”號回敬了一連串炮火,其中一枚炮彈貫穿“胡德”號薄薄的裝甲甲板,引爆了船尾的彈藥庫。僅僅不到10分鐘後,“胡德”號就沉沒了,船上1400餘人,只有3人生還。

重重圍殲之下永沉大洋

“胡德”號被擊沉的消息傳到英國後,舉國震驚,就像美國人對於珍珠港遭襲時的感受,英國人無法相信,集皇家海軍輝煌歷史於一身的“胡德”號,竟然在短短几分鐘之內就被擊沉了。“‘俾斯麥’號既然能在6分鐘內打沉‘胡德’號,還有什麼做不到的?”

首相丘吉爾深思熟慮之後,決定集結各處的海上力量,將矛頭一起指向“俾斯麥”號,以將其摧毀。

5月26日,“俾斯麥”號在海上遭遇風暴。英國人的進攻也開始了。從“皇家方舟”號航母上起飛的15架“箭魚”魚雷轟炸機穿越風暴向“俾斯麥”號發起猛攻,一顆魚雷命中艦尾螺旋槳,使“俾斯麥”號喪失了方向控制,只能原地打轉,英國艦隊隨即圍攏過來。27日,皇家海軍“羅德尼”號和“喬治五世”號戰艦向俾斯麥號開火,一時炮彈齊發,不久,另外3艘英國戰艦也加入了戰鬥。一發發炮彈從“俾斯麥”號的上層船體和船員中穿過。

英軍的轟炸持續了一個半小時,共向“俾斯麥”號投擲了近三千發炮彈,但令人驚奇的是,“俾斯麥”號在如此打擊之下居然始終在海面漂浮。最終,英軍只能通過巡洋艦發射魚雷才將其徹底送入深淵。

四、南達科他級戰列艦

二戰著名戰列艦排行榜!

南達科他級是在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基礎上改進而成,由於北卡羅來納級的裝甲僅僅能夠抵禦14英寸口徑炮彈的攻擊,顯得攻強守弱,因此該級艦在設計時被要求在噸位、火力不變 的情況下加強防護力,因此儘可能的減輕一些不必要的重量,重點優化裝甲防護。

南達科他級的設計方案被定為“1939式戰列艦”。南達科他級保持與北卡羅來納級相同的最大艦寬,減少艦體水線長度,以節省結構重量。精心設計了船型,採用球鼻型艦艏降低了阻力。提高主機功率以保持27節的航速。增加甲板裝甲厚度以及加大側舷裝甲帶的傾斜角度(傾斜角19度),提高裝甲區抗攻擊能力。將副炮的位置提高,改善射界。擁有單個煙囪是在外形上與北卡羅來納級戰列艦最明顯的區別。南達科他級戰列艦被公認是攻防平衡的優秀的條約型戰列艦。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的設計排水量、火力與北卡羅萊納級相同,重點加強防護力,因此儘可能的減輕一些不必要的重量重點優化裝甲防護。由於排水量受條約限制及試用了一些未經全面測試的革新性新技術而使該級艦並不是十分成功,但仍被公認為攻防比較平衡的條約型戰列艦。

該級保持與北卡羅來納級相同的最大艦寬,縮小水線長度,動力艙室更加緊湊,造成航速略為降低,轉彎半徑較北卡羅萊納級稍大;採用單煙囪,增加側舷裝甲帶傾斜角度以及甲板裝甲厚度,防護水平有所提高;採用球鼻型艦艏以降低艦體阻力,並增大了主機功率。該級艦於1938年5月批准建造,同級四艘:南達科他號(BB57)、印第安納號(BB58)、馬薩諸塞號(BB59)、阿拉巴馬號(BB60),均於1942年間服役。

服役經歷

南達科他級戰列艦在太平洋戰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戰爭中多用做為航空母艦編隊護航和對岸火力支援使用,南達科他級被編入航空母艦編隊,利用其強大的防空火力網為快速航空母艦特混艦隊提供空中保護與支援兩棲作戰。相繼參加了進攻吉爾伯特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的戰役,萊特灣海戰,攻佔硫黃島和沖繩島的戰役以及對日本本土的炮擊作戰。

1942年10月,南達科他號戰列艦參加了在南太平洋海域的海戰,1942年11月14日南達科他號與華盛頓號戰列艦和日海軍霧島號戰列艦編隊遭遇,結果南達科他號雖損傷嚴重,但是艦體並沒有大的損壞,仍以20節的航速脫離戰場,大修62天,換掉一門主炮,防護能力經受住了考驗。 南達科他號戰列艦印第安納號服役後投入太平洋戰場。1944年1月,曾因與華盛頓號戰列艦相撞,右舷受損,修理了5個月。

麻薩諸塞號1942年11月參加了北非的登陸行動,炮擊停泊在卡薩布蘭卡的法國戰列艦JEAN BART號(未完工),使其喪失了戰鬥力。1943年2月開赴太平洋戰場。

亞拉巴馬號服役後先加入英國本土艦隊投入歐洲戰場。1943年8月開赴太平洋戰場。

戰後1947年該級艦開始陸續退役,編入預備役。1962年正式從海軍除名。南達科他號、印第安那號賣給船廠拆毀。麻薩諸塞號、亞拉巴馬號分別被馬薩諸塞州、亞拉巴馬州買下,作為紀念館保存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