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曉華等:中國會發生糧食安全危機嗎?


於曉華等:中國會發生糧食安全危機嗎?

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在全世界開始擴散,影響了世界糧食生產和食品供應鏈。一些國家採取極端措施,禁止糧食出口。這會引起中國的糧食安全供給嗎?


第18期農業與農村發展論壇,我們討論:中國會發生糧食安全危機嗎?。


大家的結論是:不會發生糧食安全危機!

現將討論結果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感謝各位專家參與討論!


****


問題一:在新冠病毒疫情國際化發展的背景下,世界一些國家採取糧食出口限制措施,主要原因是什麼?對國際糧食市場有什麼影響?


1. 全世界糧食供給和需求處於一個緊平衡狀態。這是由自然條件和市場機制決定額。如果糧食供給過剩,價格暴跌,農民會失去生產積極性。全世界產量25億噸,如果以300美元一噸計算,總價值只有7500億美元。價值不大。這樣一種狀態,很容易受市場情緒和資本影響。如果缺口達到10%,那會導致糧食上漲一倍。新冠肺炎這樣一個大的衝擊,很容易引起消費者恐慌。如果所有人突然開始存糧,即使只是增加10公斤儲備,也會引起市場供應的恐慌。然後形成惡性循環。基於這樣的背景下,一些出口國家開始禁止出口,比如越南和哈薩克斯坦。

總體來說,世界糧食供應是充足的,而且主要的糧食出口大國,比如美國、巴西、加拿大等沒有開始禁止出口,世界不會形成大的糧食恐慌。新冠肺炎對農業生產不會有很大的衝擊,短時間(3-5個月)可能會影響供應鏈,長期內不會影響糧食安全。長期內,因為經濟不景氣,消費下降,油價下降,歐美等國的生物質能源可能會減少,甚至會引起糧食價格下降。在遇到新冠病毒這麼大的國際衝擊,剛開始有點恐慌,能夠理解。但是很快就會平復。(於曉華,哥廷根大學教授)

2.主要原因是恐慌,無知的恐慌。其次是災難之下,人性自我保護主義的展現,產生去全球化的現象。由於民眾搶購糧食物資,加之疫情下,各國交通運輸不順暢,大家都採取保護主義,對國際糧食的貿易會有預期心理的影響。看到超市裡面物資都被搶購一空,除了民眾恐慌,政府也會擔心是否會出現供應不及的情況。對糧食市場的影響,應該是短期的保護主義,不過日子總是要過。靠糧食貿易為收入的國家,還是需要出口,爭取收入。(鄭登元,南京審計大學)

3.因疫情停歇生產,會影響包括糧食在內的物資供給。為確保國內穩定,對糧食出口限制是不出意料的。供需關係決定價格,全球糧食市場供給小於需求,價格會上揚是大概率事件。(吳躍農,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高級研究員)

4.部分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可能是出於未雨綢繆的考慮,擔心後期全球糧食供應鏈出問題從而導致價格上漲。雖然這些國家限制出口可能會對市場參與者的預期產生一定影響,但同時,新冠疫情也抑制了需求(新冠疫情期間,基礎的米麵油家庭消費增加,但仍不足以抵消餐飲消費的大幅下滑)。目前看,這些國家限制糧食出口,並未對全球糧食供應鏈和市場價格造成實質性影響。近期,全球農產品市場價格雖有所上漲,但仍處於歷史較低水平,約為2008年曆史高點50%的水平。(顧善松,中糧集團戰略部)

5.新冠肺炎的蔓延對各國農業生產產生了衝擊,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增強,國際糧食供給量有減少的可能。一些國家的糧食出口限制不可避免地會對國際市場形成衝擊,引發買方防禦性採購和賣方投機性惜售,加劇國際市場供求矛盾。此外,疫情造成了金融市場恐慌,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已經形成。在股市低迷的情況下,國際遊資和大型金融機構可能會盯上具有較強保值能力的農產品,市場投機活動會有增加。這兩種現象在2008-2009年全球糧食價格波動時都已經出現過。因此,我認為,從短期看由於需求抑制,部分農產品將會保持穩定;但從跨生產週期的長期看,國際市場出現大幅上漲是大概率事件。(王士海,山東農業大學)

6.穩定本國糧食安全,預防國際市場波動影響本國。此舉愈加影響國際市場,尤其是增加恐慌,適得其反。(房金庫,河南農業大學)

7.糧食是戰略物資。在戰爭、饑荒、疫病情境下,其戰略作用凸顯,各國限制糧食出口是自保的選擇,也是無奈之舉。因為疫情,很多國家暫停了農業生產,這必將影響到一段時間的糧食供給,這種影響在2~5個月之內就將顯現。由於糧食需求的剛性特點,未來2~5個月國際糧價大漲是必然的。(杜宇能,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8.糧食肯定是穩定國家社會安定的最基本要素。封關鎖國是控制疫情最有效的方式,也警醒我們糧食安全的重要性,糧食安全是穩定社會制度的壓艙石。農業的發展不僅是靠發放文件,更應該採取最真實、最有效的方式方法。國際市場各個國家肯定會控制糧食出口,同時會干預糧食價格,穩定國內社會。(林凱,甘肅洛門香醋有限公司銷售經理)

9.在新冠病毒的發生、發展、治療、預防等問題尚未明確的現實下,主要糧食生產國採取限制出口的措施是正常的應激反應。個人認為可能的原因是:一是在疫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情況下,主要糧食生產國是基於保障本國糧食安全的考量;二是面對歐美疫情的兇猛發展態勢,主要糧食生產國對於未來糧食價格上漲有一定的預期。限制出口對國際糧食市場可能的影響有:一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前,貿易限制會導致供需錯配,造成糧食價格上漲;二是目前疫情影響糧食生產的相關數據尚不可知,個人判斷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後,糧食價格趨於穩定。(匿名)

10.(1)國內居民由於恐慌會減少外出,減少外出會導致室內大量囤積口糧,國內糧食需求迅速上升。(2)全球疫情導致糧食成為相對稀缺產品,逐利原則會使商家加大對外農產品出口。國際糧食市場開始獨立起來,許多國家開始重視國內糧食儲備,未來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將加劇,也有可能農產品支持體系難以建立,世界農產品市場維持現有格局。(匿名)

11. “糧食出口限制的原因”:一方面,大部分糧食出口國為保障國內供給都會採取限制出口的措施。根據FAO的調查報告:“在全球二百零六個國家與地區中,只有三十三個能夠在糧食上做到自給自足,只有六個國家有對外援助能力,分別是中國、美國、澳大利亞、巴西、阿根廷與新西蘭”。另一方面,自然災害近幾年頻發,朝鮮的乾旱、澳大利亞的大火、非洲的蝗災等等,全球糧食減產已成事實,再加上COVID-19的影響,對全球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都會構成重大威脅。就“對糧食市場的影響”而言,二十國集團(G20)在3月26日晚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特別強調了全球供應鏈正面臨著危機。因此,對糧食市場而言,可能會加劇國際市場糧食價格的波動。雖然目前多個國家實行了金融刺激政策,但也可能適得其反,可能會進一步惡化全球糧食市場預期。。(陳一明,西南大學博士研究生)

12.限制出口是為了穩定國內供給,會使國際市場的糧價上漲。(匿名)

13.主要是抑制國內恐慌,防止外來搶購,抵禦農業產能下滑和蝗災,防範各種生產資料上漲導致的糧價上漲。(匿名)

*****


問題二、 在新冠病毒疫情國際化的背景下,中國會發生糧食安全危機嗎?


1. 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安全危機,只會是短期恐慌和資本炒作帶來短期糧價的上漲。中國的三大主糧:大米、小麥和玉米都是收到配額內關稅的保護。總進口配額穩定在2000萬噸左右。中國的政策就是要確保口糧自給,中國的口糧不依靠國際市場。現在糧食市場發生波動,只是恐慌引起的,要相信國家的政策干預。。

中國大米的產量為1.5億噸左右,人均在100公斤,足夠大家吃的。但是,市場就是害怕大家由於恐慌屯糧,如果每人只是多屯10公斤,那就是1400萬噸,佔產量的10%,就會引起市場短期激勵反應。中國年產糧6.5億噸,而印度產量只有2.9億噸,中國和印度人口差不多,但是糧食產量超過印度的2倍。印度還是世界第一大大米出口國。中國的糧食供給是足夠的,大不了少吃點肉。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新冠肺炎引起的世界經濟不景氣,大家糧食浪費和消費會減少。不要恐慌,中國糧食安全供給沒有問題。(於曉華,哥廷根大學教授)

2. 交通運輸的不順暢,加上我國的人口眾多,民眾的預期心理,這種危機也不是不可能。不過目前主要疫情的歐美國家並不是糧食出口國,目前的糧食出口國疫情尚且可控(當然未來發展不確定),短期來看還不至於發生糧食不足。更何況由於各國經濟受創,所以以往過度的浪費消費其實在減少(記得國外曾經有研究調查過,有1/4的食物都被浪費丟棄),都是家庭的基本溫飽的問題。因此糧食不足的問題應該還不至於,最大的挑戰就是恐慌的預期心理。況且我國長期以來對這個問題都很注意,都有做戰備期的糧食準備。(鄭登元,南京審計大學)

3. 中國糧食安全是基本國策,現有的確保耕地糧食增產措施及國有企業中糧集團及民營企業拓展深耕俄羅斯西伯利亞遠東黑土地、烏克蘭東歐平原的糧食生產,應該有較充足的底氣保證我國糧食安全。(吳躍農,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高級研究員)

4. 部分國家限制出口加上外部因素炒作,會產生一定恐慌情緒,會導致市場價格出現波動,但中國糧食的供給有保障,中國發生糧食安全危機可能性不大,原因如下:(1)從大米和小麥口糧看,中國目前可以自給,庫存較高,特別是稻穀庫存,目前稻穀高庫存仍是主要矛盾。中國每年雖然也進口一些,主要是品種調劑需要和價格因素驅動,如果全球供應鏈出現問題,中國國內供給(產量+庫存)可以滿足需求。(2)玉米年度產量和市場需求有一定缺口,但目前國內臨儲庫存可基本彌補年度產需缺口。(3)中國進口量最大的是大豆。目前,全球主要大豆出口國沒有主動限制出口,其出口也沒有因為疫情被動受到限制。往後看,大豆主要出口國沒有主動限制出口的理由(比如美國,希望中國履行第一階段經貿協議,多購買其農產品),如果這些國家疫情惡化,人員流動受到限制,糧食物流運輸可能會受到影響,全球供應鏈可能會受到一定威脅。如果全球疫情在2-3個月內能夠得到控制,在此期間,國內企業的庫存(在庫和在途)和政府的庫存應可以滿足市場供給。(顧善松,中糧集團戰略部)

5. 中國不會發生糧食安全危機。原因在於: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糧食安全問題。一、中國很早就制定了基本農田保護制度。這是中國人口糧的耕地紅線。二、中國實行政府託底,糧食統購政策,保證了廣大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三、中國實行了充足的儲備糧制度。四、中國食物來源的多元化,得到了很大發展。(湯秀平,上海鈞智律師事務所)

6. 受新冠疫情影響,中國農產品需求,特別是外出消費需求銳減。在可以預見的一年內,這種狀態不會有根本性改觀。中國主要農產品供給充沛,口糧可以完全自給。大豆和肉類進口來源地主要是美洲,那裡農產品生產技術先進,最不容易受疫情影響。此外,中美貿易協定也有利於我們進口所需的農產品。加之國內需求減少,即使部分產品價格上漲,對國內宏觀層面的糧食安全的影響是有限的。但是,家庭和個人層面的糧食安全狀況有可能會惡化。由於新冠疫情影響了宏觀經濟,家庭收入已經受到了嚴重影響,低收入家庭在食物獲取和營養保障上會面臨挑戰。總之,新冠肺炎對我國宏觀層面糧食安全與營養的影響不會太大,但對低收入家庭和個人的影響會比較大。建議國家對低收入家庭進行食品券補貼,消除可能的不穩定因素。但是,國際糧食安全狀況可能會劇烈惡化:一是新冠肺炎使得食物進口國購買能力降低,二是新冠肺炎與蝗災疊加影響非洲和南亞的農產品生產,三是主要糧食援助國均遭受嚴重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會減少國際糧食援助,四是低收入國家的家庭糧食獲取能力也會因疫情而削弱。(王士海,山東農業大學)

7. 本人於今年1月在國際知名農經期刊《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Review》發表卷首文章“Can China’sfood production capability meet her peak food demand in the future”就指出從近年的數據上看,中國出現的糧食自給率下降並不是因為產能不足,而是國際糧價較低導致的“國糧入庫、洋糧入市”。一旦國際糧價上漲,中國的糧食產能將很快被釋放,不會出現明顯的糧食安全問題。當然考慮到湖北省的春耕已經受到影響,這種影響是局部和可恢復的。因此如果其他地區糧食生產能夠充分開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湖北耽誤的農時。不過由於我國人口眾多,總體上看,即便不發生明顯的糧食危機,預期糧價上漲和糧食供給緊平衡也是必須認真對待的。(杜宇能,安徽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8. 由於中國建立了嚴格的疫情防控體系,公眾形成了較好的隔離意識,中國民眾對於未來疫情發展基本樂觀,糧食需求將會變得平穩。廠商的逐利行為是會釋放國內過剩產能,還是會導致國內糧食儲備減少,則需實際觀察。(匿名)

9. 假如國內疫情能夠趨於穩定,我認為中國發生糧食安全危機的概率是極低的,但會對整個食品供應鏈產生較大的影響。主要原因一是數據表明,中國穀物自給率達到95%以上,主糧對外依存度低。雖然疫情給今年糧食生產造成一定的影響,但據報道今年的春耕生產保障到位,糧食產量有穩定的預期;二是疫情會對食品供應鏈產生較大的影響,如飼料的供應會對養殖業產生衝擊並對肉類價格進行傳導。以上問題學界尚缺乏實證研究,建議學者進一步拓展思路,探索利用流行病學理論或金融領域的信用風險理論構建模型研究糧食安全問題。(匿名)

10. 大概率會,七成以上。饑荒主要是因為分配不均導致,因為缺乏平等,缺乏富有責任感的政治集團,而不是因為農業產能。中國外匯儲備瀕危,糧食缺口極大,近年來糧食產能不高,治理體系低下,加上疫情影響,內部恐慌,外交日困,外糧大幅減少,至少會發生短期恐慌。(匿名)

11. 會的,只要你生在農村,就應該知道最真實的農村生活情況,土地危機,有些土地被徵收掉了,或者荒廢掉了,因為種地沒有前途,水資源匱乏,農民都出去打工了,現在年輕人有代溝,不會種地已成為現實,沒有糧食就會有危機,當然會發生糧食安全問題。(林凱,甘肅洛門香醋有限公司銷售經理)12. 個人覺得全球糧食危機可能是大概率事件,但是中國發生糧食危機是小概率事件,其原因主要如下:(1)我們國家有完備的糧食國家儲備體系,庫存應該是充足的,能滿足人民群眾日常消費需求,也能應對突發事件;(2)我們國家進口糧食:玉米、大豆之類的主要是用於動物飼料,所以豬肉、雞肉、蛋、奶可能會漲價。但我們吃的糧食問題不大,但是也得必須保證2020年春耕、夏種的規範有序進行!(3)從宏觀數據來看,2019年全年糧食總產量66384萬噸,稻穀產量2.096億噸,小麥產量1.34億噸,有能力應對國際糧食市場的風險,但也要未雨綢繆。(陳一明,西南大學博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