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奶爸自制“嬰兒安全艙”正在申請專利

2020年04月04日 11:05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上海奶爸自制“嬰兒安全艙” 正在申請專利
   配有電動送風機維持空氣流通 檢測儀可顯示艙內PM2.5

上海奶爸自制“嬰兒安全艙”正在申請專利

  近日,一位上海奶爸 “自制嬰兒安全艙”的視頻引發網友關注。視頻中這位父親自制了一個揹包狀的“安全艙”,將自己一個多月大的孩子放在其中,並配有換氣和空氣質量檢測裝置以保障孩子外出的安全。不少網友為他的“硬核”發明點贊,同時也有網友對裝置的安全性提出了疑問。

  針對嬰兒疫情期間外出防護的問題,武漢協和醫院兒科專家李欣表示,目前針對新生兒的專用防護設備較少,市面上的口罩對於嬰兒也並不適用。不過目前國內醫院的診療制度和消毒情況,新生兒被感染的風險較小。不放心的家長可以為孩子佩戴一些能隔絕飛沫傳播的面罩。“像曹先生這樣自制的安全艙,只要能做到保障孩子的正常呼吸和隔絕飛沫也是可以的。”

  市面沒有合適防護裝備

  自制嬰兒“安全艙”

  4月3日,北京青年報記者聯繫上了“安全艙”的製作者曹俊潔。今年30歲的曹俊潔。大學期間的專業便是工業設計專業,畢業以來,曹俊潔一直從事著防護裝備製作工作。“我有一間防護裝備的工作室,我既是老闆也是員工。不過我的這些防護裝備都是體育競技用的,不是用來對抗病毒的。”

  今年1月21日,曹俊潔的第二個兒子出生了。但是在疫情期間,帶著剛出生的孩子前往醫院檢查如何防護成為曹俊潔和妻子頭疼的問題。“新生兒沒有合適的口罩,也有不少觀點稱一歲左右的孩子不適宜戴口罩。我之前去醫院看到新生兒的防護也是五花八門。有的直接用口罩遮住孩子的全臉,有的口罩上挖兩個洞露出孩子的眼睛,還有的是用嬰兒毯直接蓋住孩子的頭。”曹俊潔說。

  幾次在醫院的觀察讓曹俊潔產生了親自動手為孩子做一套防護設備的想法。“後來受一些科幻電影和遊戲的啟發,我就想到了給孩子做一個‘安全艙’。正好我平常做設計工作,家裡也有3D打印機等設備。”

  有送風機和空氣檢測儀

  正在申請發明專利

  畫圖紙、電腦建模、製作零件、採購設備,最初級的“嬰兒安全艙”從設計到製作完成,曹俊潔花了一個月的時間。最終,一個基於透明外殼“貓包”的安全艙組裝完畢。安全艙配有一個電動送風機來維持艙裡的空氣流通,艙邊還加裝了一個檢測儀。檢測儀的屏幕上可以顯示艙內的PM2.5、可吸入塵、裝修甲醛、二氧化碳、攝氏溫度和相對溼度等參數。艙邊還有一個裝有防護手套的孔洞,家長可以把手伸進艙內安撫孩子。

  3月12日,曹俊潔第一次用“安全艙”裝著小兒子去上海市第一婦幼保健院做複查。一路上,路人、孩子家長和醫護人員都對這個裝置投來好奇的眼光。“有的家長直接過來問我在哪買的,得知我是自己做的,他們又驚奇又遺憾。”

  截至4月3日,曹俊潔已經用“安全艙”帶著小兒子出過6次門,設備已經修改到第三版,來回的修改已經花費了上萬元。“從我自己使用和觀察,孩子在裡面的呼吸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一方面這套設備加上孩子的重量是個不小的負重,另一方面孩子越來越大‘安全艙’空間就不太夠了。”

  目前,曹俊潔已經為他的安全艙申請了專利,名稱叫做“嬰幼兒毒氣防護安全艙”。而下一步除了不斷改進和升級“安全艙”的功能和外觀,曹俊潔還計劃製作一個帶有防護功能的嬰兒車。“這樣大人比較省力,孩子的活動空間比較大。”

  公式

  自制嬰幼兒裝備

  做到呼吸順暢和隔絕飛沫即可

  那麼曹俊潔設計的這種安全艙到底有沒有防護作用?大部分沒有曹俊潔那樣動手能力的新生兒父母又如何為孩子做好防護?

  武漢協和醫院兒科專家李欣告訴北青報記者,目前針對新生兒的專用防護設備確實較少,市面上的口罩對於嬰兒來說也並不適用。“也確實有一些觀點認為佩戴口罩會影響新生兒的呼吸。不過現在國內的大部分醫院在接診時都要求提前預約,並且有層層的體溫檢測和分診制度,醫院內也都進行了消毒。所以家長帶孩子前往醫院,只要遵循院方的就醫安排,保持與他人的安全距離,一般沒有感染的風險。”

  李欣進一步表示,如果家長實在對孩子的健康不放心,就醫和出門時建議家長為孩子佩戴一些可以隔絕飛沫傳播的面罩。像曹先生自制的這樣的安全艙,只要能做到保障孩子正常呼吸和隔絕飛沫應該是可以的。”

  實際上,對於嬰兒來講,真正的感染風險來自身邊的照料者。李欣告訴北青報記者,嬰兒的活動範圍有限,絕大部分感染的風險都來自身邊的家人和照料者。所以對於有嬰兒的家庭,應該儘量固定孩子的照料者並保證其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