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哀”與“致哀”有何不同,我們應該怎樣誌哀前行?

紀念是為了更好的前行。ok,有人認為是“誌哀”,不是“致哀”,我贊同。

一個“志”字,代表了我們面向未來,代表了我們志存高遠,代表了我們化悲痛為力量。

“誌哀”與“致哀”有何不同,我們應該怎樣誌哀前行?


但是,志氣需要力量展現,也必將通過力量反作用於社會。這次戰疫鬥爭,既是志氣的一次空前激發,也是對國力的一次全面檢驗。

征途如畫認為,一個國家的國力應該包括三個方面,即政治組織力、工業生產力、科技創新力。覆盤反思這次戰疫鬥爭,我們的政治組織力、工業生產力是合格的,但科技創新力短板明顯。

政治組織力是一個國家的核心能力,能夠讓社會和民眾聚沙成塔,把力量聚合向一個方向攻堅。這次疫情,我們很好做到了這一點,一聲令下,全國一盤棋,攻堅克難,交出來合格答卷。

工業生產力也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渡劫能力。當年日本轟炸珍珠港,美國一聲令下進入戰時狀態,軍艦、坦克、飛機像下餃子一樣全面產出,保持了持續的作戰能力。反觀日本,由於工工業生產能力跟不上,生產體系又被美國一炸再炸,航母打一艘少一艘,飛機掉一架少一架,坦克壞一輛少一輛,炮彈打一發少一發,自然擺脫不了戰敗的厄運。而這次戰疫鬥爭,我們無論是負壓救護車的生產,還是口罩、呼吸機的生產,以及其他各項醫療物資的生產都是有條不紊、緊緊跟上,保證前方打勝仗、後方補給不掉線。

唯一不足的是科技創新力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本次新冠疫情當中,一種叫人工肺(ECMO)神級裝備給各大媒體反覆提及。這種可以模擬人體心臟和肺臟的機器,是重症患者最後的希望。但其最核心部分人工膜肺我們無法生產,最緊缺的時候,甚至要從西安、廣州的醫院裡,把耗材調到武漢用。

圖中那個紅色的方塊狀的東西就是人工肺膜

說到這裡,可能你已經猜到了,我們目前沒有能力生產這種材料。不僅是人工肺,我們的芯片、航空發動機、光刻機卡在了材料上。

“誌哀”與“致哀”有何不同,我們應該怎樣誌哀前行?


材料研發為什麼這麼難?我們不能用錢,用人去堆嗎?不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嗎?

答案也很簡單:材料研究的本質,是大量的基礎研究,枯燥、乏味、重複,且短期看不到經濟效益。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裡,大家都渴望一夜暴富、一戰成名、一步登天、一勞永逸、一蹴而就,像這種板凳一坐十年冷的項目,沒有多少人願意操心斷腸磨一劍。你想啊,一個高智商的理工科人才,是更願意在實驗室裡記錄枯燥的數據,且數年看不到有成效的研究突破,還是願意跳槽到大公司當程序員輕鬆收入幾十萬,或者乾脆轉行幹金融?



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這個問題,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的問題,高度重視材料研究的問題,高度重視科研導向、評價以及年輕人價值觀的問題。

這個問題不解決,國力提升將受到極大的掣肘,未來再遇到大的災難和戰爭,仍將付出血的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