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人圈裡有一個“魯大師”——訪河南惠龍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魯志民

2020年1月10日清晨,中原大地一片隆冬景象,王屋山下的濟源飄著雪花,剛剛在鄭州開完中國奶業公益群年會的魯志民,就匆匆驅車趕往海拔700多米的王屋山深處,為即將興建的萬頭牧場舉行破土奠基儀式,對他來說,預示著一個新的起點的開始。

幾年來,他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奶牛養殖的道路上疾步前行,2012年創立的惠龍牧業已成為濟源當地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存欄4000多頭,也成為伊利在當地重要的優質奶源基地。雪花飛舞,盤旋的山路邊,兩臺大型勾機正奮力剝開巨大的山體,不久之後一條嶄新的道路將連接起新建的牧場,一車車奶牛從這裡進入,而一車車新鮮的牛奶也將從這裡出發到達全國的各個角落。

勾機的轟鳴聲中,46歲的魯志民眼角有些溼潤,這位三線軍工廠的普通工人,熬到退休似乎才是他計劃內的道路,然而時代的大潮註定不會放過每一個尋夢的人,從下海搞機加工起步,到最終涉足奶牛養殖並乾的風生水起,魯志民的人生偏離了計劃走上了另一條道路,然而卻是命中註定。

底氣

牛人圈裡有一個“魯大師”——訪河南惠龍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魯志民

牛人圈裡有一個“魯大師”——訪河南惠龍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魯志民

天性愛靜的魯志民,平時最愛擺弄的是他心愛的相機,他的拍照水平是牛人圈裡公認的最佳,有“魯大師”的稱謂。然而一進入牛場,他馬上會切換到拼命、忘我的工作狀態中。

從業八年的他,對牛場的一切如數家珍,對工作程序的設定如機器般的嚴謹。“牧場的牛舍、牛欄和TMR喂料系統都是我們自己設計的。”魯志民一點不迴避自己做工業出身的背景。事實上,“魯大師”的名頭不只是在攝影上,牧場的許多適用性改造他都親力親為,而他這種方式做法也用在了新建牧場的建設當中,許多創新性的想法都出自魯志民的智慧。

建設中的萬頭牧場全稱叫偉恆牛業,是濟源市重點建設項目之一,總投資3個億,佔地1500畝,建成後年產生鮮乳5.5萬噸,不過顛覆人們認知的是新牧場沒有建在一馬平川的平地上,而是建在荒山上,用魯志民的話說,就是不佔用寶貴的工業、農業用地,遠離工業生活汙染,而且非常有利於隔離疫情,為今後牧場選址和建設開拓了一條新路。

不過,把萬頭牧場建在山坡上,因為沒有先例,顯然會面臨更大的建設困難,有些設計可能要推倒重來。而牧場建設剛開工不久,新冠疫情就突如其來,也讓牧場正常開工推遲了一個多月的時間。然而,這些困難在見慣了大風大浪的魯志民的眼中,只是一些小插曲。“牧場還會按計劃在年底建成,十月份進牛,來年三月份投產。”他的話鏗鏘有力,底氣十足。

其實有這樣的底氣一點也不讓人奇怪,魯志民所在的濟源市是愚公故里,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裡,不畏艱險,踏實苦幹的靈魂,早已經深深注入了這片土地,注入了像魯志民這樣濟源漢子的骨髓裡。

早在2014年,剛剛踏入奶牛養殖行業僅兩年的魯志明和惠龍牧業就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受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漲和進口牛奶的衝擊,國內奶牛養殖行業,特別是中小牧場舉步維艱,紛紛倒閉。這時候的魯志民並不迷茫,沉思許久,一篇論奶業持久戰的文章橫空出世。

“打贏這場牛奶戰爭的根本,就是贏得老百姓的信任。奶農與乳企應當聯合起來,政府協調建立合理的利益平衡機制;奶農要提高生鮮乳品質,提高養殖水平,降低生產成本;乳企要嚴抓產品質量,引導健康飲奶方式,創新產品,用高品質來重新贏得消費者信任。轉型升級將是中國奶業最痛苦的時期,但熬過這段艱難的過程,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後勝利必然是中國奶業。”

如他所言,中國奶業大潮起起伏伏,但整體向好的趨勢從未改變,近年來更是走上了復甦之路。而多年的摸索實踐,也讓魯志民的內心深處多了幾分淡定從容和處事不驚,奶價的潮漲潮落,對於看慣了的魯志民來說,只不過是事業中的生活協奏曲罷了,他說:“做好自己就是未來!”

轉行

牛人圈裡有一個“魯大師”——訪河南惠龍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魯志民

嚴格上說,魯志民並不是土生土長的濟源人,很小的時候他隨父母支援三線建設來到這裡。軍工大院裡成長,軍工企業裡度過青蔥歲月,這些經歷在他身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直到現在,他依然不習慣穿正裝,總是一身幹練的迷彩,幹起活來一絲不苟,做起事來井井有條。

在去往新建牧場的途中,山路邊是綿延的廠房,魯志民會告訴你每一棟建築的由來,會講述以前的每一幕火熱的工作場景。看得出來,曾經的歲月帶給他的是無盡的驕傲。

濟源是河南面積最小的地級市,但人均工業產值僅次於河南的龍頭老大省會城市鄭州。依託濟鋼,這裡機械加工業非常發達,是全國聞名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全國的深孔加工中心。和大多數人一樣,魯志民也從機加工起步,一步一步幹出了名堂,為了買到合適的設備,他曾經遠赴俄羅斯考察,之後一套18米長的打孔機床落戶他的工廠,而同樣的設備全國只有兩臺。隨著生產能力的提高,工廠訂單不斷,魯志民的事業越做越大,然而,隨著鋼鐵行情的變化以及同行之間的激烈競爭,機加工廠逐漸遭遇到瓶頸,於是魯志民有了轉行的想法。而這時候濟源市政府正大力優化產業結構,推動農牧業產業化發展,優惠的招商引資政策吸引了伊利39萬噸液態奶生產基地落戶濟源,這意味著需要配套幾萬頭奶牛作為奶源的保障。魯志民看到了商機,他決定養殖奶牛。

“當年也曾考慮過養豬等其他項目,但比較一下市場和風險,還是決定養殖奶牛更好。而且國家、省裡、市裡對奶牛養殖的扶持力度很大,更讓我們堅定了信心。”據魯志民介紹,當時每頭奶牛補貼1000元錢,養殖規模達到200頭以上的,每多一頭補助2000元,資金、土地方面也有貼息貸款。而且濟源市更是從2012年起,連續三年每年拿出2000萬元獎勵奶源基地建設,用於標準化規模奶牛養殖場建設、購買奶牛、秸稈綜合利用設施設備及奶牛良種繁育體系建設的獎勵或獎補。

天時地利都已具備,但做事嚴謹的魯志民還是有所顧慮,因為畢竟面對一個陌生的行業,保證投資不失敗顯得尤為重要。奶牛養殖投資回報率在20%左右,雖然比工業差了很多,但相對風險小且長期穩定。為此,魯志民花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去各地的奶牛養殖企業考察取經,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因為只要他認定的事情,他就會義無反顧,下決心幹就不準備小打小鬧,規模化、節約化養殖才是他的事業方向。

從牧場選址、建設到引進奶牛,魯志民都是親力親為,為了彌補專業知識的不足,他用一切時間學習和向別人請教。他高薪聘請了外地奶牛養殖專家,對牛舍的建設、奶牛的挑選、疾病防治等方面給予指導。第一次從東北引進了300多頭奶牛時,正值布病的流行,有幾頭奶牛有得布病的跡像,這可把魯志民嚇出了一身冷汗,如果真得了病,那意味著前期投資將打水漂,還好只是虛驚一場。從那以後,魯志民對奶牛的疾病防治非常重視,建立了嚴格的疫病防控管理制度,落實獸醫的責任制,現在牧場的獸醫會每天定時下到牛舍觀察奶牛的狀況,同時從飼餵管理到養殖環境、再到人員防疫都有一套嚴格的要求。

在魯志民和幾個合夥人的共同努力下,投資建設開始僅僅一年後,惠龍牧業就達到了1000頭的規模,從硬件和軟件上在當地都是首屈一指,順利成為伊利在濟源的合作牧場。為了保證青貯的收購,魯志民和當地的村民發展訂單農業,每年年初與農民簽訂合同,到季節通過大型收割機收割,直接運輸到牧場,既保證了青貯質量,也保證了農民的收入。

成為伊利的合作牧場,其實意味著更高的品質,更多的責任,因為伊利對原奶的生產要求很高。魯志民表示,“用什麼樣的飼料,怎麼儲存都要寫在合作協議上,還要定期對飼料進行檢測,對獸藥的購買和使用、水質情況等都有嚴格要求。”

事實上,在保證原奶品質安全基礎上,惠龍牧業一直在發展壯大,如今存欄穩定在4000頭左右,而如火如荼建設中的萬頭牧場也將在明年正式投產,魯志民的事業將迎來又一個高潮。

人格魅力

牛人圈裡有一個“魯大師”——訪河南惠龍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魯志民

魯志民很忙,身兼惠龍牧業總經理和中原奶牛高產聯盟秘書長的他,經常要參加各種會議,定期聯繫政府相關部門和銀行,也要和乳企、供應商打交道,其實,他最喜歡的還是待在牧場裡,做一個安安靜靜的養牛人。

在牧場裡,魯志民也一刻不閒著,經常一個牛舍一個牛舍轉悠,觀察每頭奶牛,他也喜歡動手做一些設計,對牛場的細節精雕細琢,更多的時候,他會坐在辦公桌前沉思,思考奶牛養殖的未來和規劃企業的發展。

魯志民說,“奶業產業一體化是未來的發展方向,奶牛養殖、乳品加工、市場營銷等產業環節都將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

聊起魯志民,員工們評價最多的是“人格魅力”這四個字,不僅體現在他對每位員工的平易近人,更在於他的高瞻遠矚和超前的思維讓人佩服不已。惠龍牧業是濟源第一家開創青貯用進口克拉斯收割的養殖企業,事實證明有力保證了青貯質量,而發起成立中原奶牛高產聯盟和利用荒山建設萬頭牧場的理念,更顯示了他的智慧。

在牧場的管理上,他提倡以牛為本,核心在人的理念,看似使用的是無為而治,其實體現了他高超的管理智慧。他說,員工需要不斷激勵,通過收入水平的提升來提高他們的價值目標。來牧場工作的技術人員,不用考察他曾經的履歷,而是要看他的能力,如果能勝任,乾的好,就會有相應的獎勵。一個普通員工達不到工作要求,管理團隊就會出面幫扶,幫助他提高,幫助他找原因,最終目的是增加他的收入。

存欄4000多頭奶牛的惠龍牧業現有70名員工,每個工作崗位都有具體的績效考核制度。班組長的績效考核標準由公司制定,而各個班組員工的績效由每個班組長根據具體情況制定。魯志民每週會和牧場管理人員一起開周例會,佈置一週的工作,解決出現的問題。而每個班組每天都必須開班前會,做思想動員,告訴員工需要幹什麼?為什麼幹?怎麼幹?歸根結底就是給自己幹。

34歲的柴永清,畢業於鄭州牧專畜牧獸醫專業,現在是惠龍牧業的牧場場長。2016年來惠龍前,他自己也是養牛大戶,養了十年牛,他說他來惠龍牧業也是被魯志民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在他眼中,魯志民屬於不僅有事業天賦,還奮不顧身去實現的那種老闆,思路清晰,做事嚴謹。2015年時奶價較低,大多數牧場或縮小規模,或者轉行,魯志民卻認為奶價越低越要發展,大量買牛,逆勢而上。他的理念是這時候牛價也低,養更多的牛,能分攤固定資產成本,讓成本降下來,而且為將來奶價好的時候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買牛的同時,也大力引進人才,包括柴永清在內的很多管理人員都是那個時候進入到惠龍牧業。而他們剛來的時候,魯志民就放出豪言,“不怕你賺錢,只要你有能力。”事實上,他也是這麼做的,惠龍牧業的績效標準不是給員工畫一個可望不可及的大餅,而是把標準定的很實際,只要努力每個人都能達到,而且這個標準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年會根據一年的數據重新修訂。

“管理的本質不在於知,而在於行”,這是魯志民所推崇的哲學。他認為,相同的操作程序,換不同的人幹可能效果不同,這體現了一個責任心問題。比如現在的牧場之間在硬件設備上面差距並不大,核心其實在於員工能力的高低。即使嚴格按照同樣的sop要求去執行,能力不同的人會做出不同的效率。所以魯志民敢於放權,敢於信任自己的員工,敢於培養他們成為牧場的全能選手,不怕他們流失。

柴永清常感嘆在惠龍牧業四年學到的東西,比自己養牛十年學的東西要多很多。他說:“火車跑得快,全憑車頭帶。惠龍牧業從三年前的日產10噸奶,到現在的日產50噸奶,魯總的功勞非常大。”

然而,魯志民卻開懷一笑,他說,“當員工擰成一股勁的時候,企業不向前跑都不行。”

危機意識

牛人圈裡有一個“魯大師”——訪河南惠龍牧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魯志民

盈利與否是一個牧場生存的關鍵,其中成本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多牧場在日常的經營管理中,不注意計算運營成本和做好成本統計工作,導致不能及時發現日常運營成本的可疑變化,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

在這一點上,作為一個管理者,魯志民深以為然。勤於研究、善於鑽研的他,很快在成本管理上摸出了門道。他認為,平常大家認為的公斤奶成本只計算了日糧成本,只能片面反應牧場飼餵管理的問題,並不能代表牧場整體經營管理水平。從一個牧場管理者的角度看,牧場運營成本包含了許多方面內容,除了日糧量成本外,還有工資水平、水電費、輔料、藥品消耗、固定資產投入、銀行利息等。為此,魯志民專門為惠龍牧業設計出了一套簡單的計算公式,可以準確的算出實際運營過程中綜合成本轉換成每生產一公斤奶的運營成本,為惠龍牧業需要的最佳盈利模式提供依據。

奶業產業鏈很長,涉及的產業環節很多,理順這些關係顯然不是一家企業所能做到的,魯志民看到了這一點,他在2014年就發起成立了中原高產奶牛聯盟。據他介紹,成立聯盟的目的,一是打破牧場主之間信息交流不暢的問題,組織牧場間的管理和技術方面的學習培訓,共同成長;二是聯合採購直接對接供應商,降低原材料採購成本。

在魯志民的推動下,中原奶牛高產聯盟已經由發起時的7家發展到現在的50多家牧場加入,幾年來舉辦了數場培訓會議和高峰論壇,已成為河南奶業崛起的一張靚麗名片。

幾年前,魯志民有一個大膽論斷:養殖單產水平低於六噸的規模牧場會被淘汰出局,中小牧場必須要達到一定規模,加強自身經營管理水平,抱團取暖才能在市場大潮中立於不敗之地。現實來看,中國奶業的發展正如他判斷的那樣。

魯志民非常強調牧場的危機意識,他認為,作為牧場管理者,一定要建立危機處理機制,確保原料奶的絕對安全,定期將乾草飼料送去檢測部門檢測。而且一旦發現某項指標牛奶不合格,儘快找出應對措施,調整配方或是檢查人員工作等。他也認為,乳企收奶的嚴格對奶農其實也是有必要的,可以促進牛奶質量提升的水平。

(乳業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