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看完《小歡喜》《小別離》《少年派》,如何走出困惑。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導演周軼君《鏘鏘三人行》、《圓桌派》嘉賓記者,因為職業原因,常年在世界各地東奔西跑,直到有了孩子也有了和我們一樣的困惑,:“工作為了什麼?”

想解開心中的問號,或者這個題太大了,沒有標準答案的話,至少能到哪裡去找一找啟示吧,了給自己的困惑一個交代,周軼君走訪了五個國家,芬蘭,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國。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在出發之前,她腦海裡同樣懸著幾個問號——

“芬蘭不考試孩子在國際測試中那麼好?全球知名創意設計師還那麼多?”

“日本人做事完美到變態,小時候也這樣嗎?和我們理解的是一個概念嗎?”

“印度人口多,公共教育也算不上好,為什麼世界500強裡印度籍的高管那麼多?”

“以色列猶太神話,有沒有看過那裡的孩子是在怎麼樣的觀念里長成的?”

“英國留學或遊學,我們談論‘英式貴族教育’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01日本

集體主義盛行的日本,國家不算大,但凝聚力超強,做事嚴謹,講究秩序和紀律,追求完美,這些讓整個日本社會能以一種有序的狀態運轉下去,而這些都可以追溯到對小孩的教育上。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日本的小孩大多很乖巧,

就像清晨被媽媽叫醒的小花,

自己洗漱,穿衣服,疊衣服,

跟家人說早上好,吃飯禮儀也很到位。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18年拿18個諾貝爾獎,日本的教育體系裡究竟藏著什麼秘密呢,關鍵還是得去學校看一看。小孩到了幼兒園,第一件事就是。不用在教室晨讀,不用早自習,動起來就對了,“發散燃燒自己的能量,感受身體中生命的甦醒。”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02 芬蘭

芬蘭是一個只有500萬人口的小國家,卻有著全球最頂尖的人才儲備,在國際學生評量計劃對於15歲學生能力的評估測驗中,芬蘭一直名列靠前,芬蘭非常看重孩子的人權,

家長打罵小孩被嚴厲禁止,一旦發現,兒童保護部門走一遭吧。

芬蘭的學校裡,從小學到初中都沒有考試,他們還沒有規定的校服,上課你想怎麼穿都行。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IPAD當課堂工具,

課上肚子餓了還可以隨時吃零食,

簡直是小孩的夢想課堂了。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芬蘭現在教育體系裡主要是類“stem”的課程,老師結合數學、藝術、生物、芬蘭語言文學等方面的學科,對同一個主題進行講解,

也就是說,一個課程裡,學生會同時學到幾種學科的知識。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學生還會到戶外上課,

比如去森林裡上課,

去聞一聞苔蘚和泥土的味道,

觀察一下森林裡的樹。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03 印度

Jugaa(一定會有辦法)思維的印度,在過去20年經濟增長特別快,許多人的命運和階層也發生改變,有個有趣的事實是,在世界500強跨國公司裡,印度高管的人數多、比例高。他們有個很有趣的思維比如家裡沒有花灑,用鐵桶戳一些洞,掛在水管上,就變成了花灑。因為印度資源有限,有貧困匱乏的一面,這個思想就顯得特別必要。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印度老師的眼裡:“課堂上挑戰老師很常見,當一個老師的觀點被挑戰時,這堂課的目的就達到了,讓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雲中學校”安裝在貧困地區的電腦上,每天下午,學校會接通世界某個角落的志願者,讓孩子和世界通話,這裡很窮,孩子們連衣服和鞋襪都穿不起,卻用上了電腦。最開始,來這裡的孩子用電腦看動畫片,學電腦怎麼用,把它當玩具,一年以後,他們已經會搜索網絡了。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印度社會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有人用奇怪的思維去改善掉那個問題,腦洞還很大,這些改善雖小,但為孩子們帶來的積極影響卻是巨大的。

“廢物變玩具”的倡導者阿爾德庫布塔,1970年代,工程師的他發現許多窮孩子沒玩具,花錢給這些孩子買玩具太不切實際了,他就從廢品和垃圾中找材料親手造玩具。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他寫教程做小視頻,發佈到網上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04 以色列


在以色列,她4歲的孩子拿著釘子錘子做手工,尺寸比較小,但都是真實的工具,而不是玩具。令人感慨

家長對孩子的信任,相信他們可以自己去完成一些有風險的事情。


一個13歲的以色列少年遞來的名片,上面寫著某某企業CEO;來自世界各國的團隊每天穿行於此,試圖從這個具有創造性的國度取經;

在這裡,她看到的是:學習者自己喜歡的是學習這件事本身,從未停止過學習。所以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對獲取知識這件事產生興趣。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05 英國

頂級教育的英國,

在私立學校,

這裡的老師會花更多精力

去教那些我們通常說的“沒有用的東西”

比如戲劇表演,修汽車……

注重體育,包容藝術,讓每個人都自信。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在文學課上他們上課的內容是一首詩歌,老師讓學生說出他對這首詩歌的想法。要求男生每天培養讀報紙的習慣,組成討論小組為除了金錢以外的“慈善”做貢獻。英國教育研究者則認為,精英教育是一股推動社會改變的力量,這些人有能力,也有意向去改變社會。這其中必須有知識、見識和意向。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令人驚訝的是,裡面很多教育學者和貴族都表示曾經的自己並沒有接受到如今這般好的教育。但他們都站在歷史的角度上推動著教育。 一個貴族的養成,不是簡簡單單的金錢鑄就。


《他鄉的童年》刷爆教育圈


為人父母不需要考試,這漫漫路途,就像是無證駕駛在路上,錯一步,就沒有任何挽回的餘地。在教育孩子的旅途中,常常讓中國父母感到崩潰焦慮,

“你是否常常問自己,能否做好父母?“

似乎沒有做好準備就已經開始了這趟旅程。

最讓人動容的是日本校長的手寫句:

孩子是大人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