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種一棵半天大樹,還是養一片森林?


外甥女這兩天不在我跟前“噓寒問暖”了,我們之間少了些小孩子的磕磕絆絆。究其原因,原來是如此享受“空中課堂”的教學模式。身在其中,飽受直播課煎熬的我很難把它當成一件有趣的事情來幹。思來想去,為何學生很享受所謂的直播?所有學習行為和教育現象的背後都值得每個人去反思。

1、好奇是他們的心理特徵

這個階段的孩子本身對周圍一切都非常關切,他們無所畏懼,但美中不足的就是他們的辨別是非的能力十分有限,所以為了讓“非”從視覺和聽覺上闖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我們選擇關上了孩子的那扇好奇心之門。

孩子就是孩子,他的認知能力、自我覺察能力、自我剖析能力都很狹窄。這樣的原因成為了我們把“好奇心害死貓”這句似是而非的道理,變成了他們耳邊的諄諄教誨。

所以,儘管互聯網飛速發展的今天,讓線上輔導已經不足為奇。但在孩子的人生當中,這或許是以後都不可能再發生的一種學習方式。他們想看看他們的老師是否如他們手機裡刷的那些網紅一般,是不是可以給老師刷個禮物,是否可以美顏,一連串的問題,早已佔滿他們的小腦袋瓜了。

2、那是無所畏懼的自由嚮往吧

他們嚮往自由,是能夠選擇自己頭像的自由,是能夠讓別人知曉他們的在線狀態的自由,是可以和老師互動的自由,不用等著被老師點名。這怎麼不是對知識的渴求?

比如,有同學把在線狀態設置成工作中、離世中,千奇百怪。這些在成人眼裡不值得評頭論足的小事,在他們看來就是對權威的挑戰,對自由的嚮往。

在我們平常上課教學中,他們因為自己的注意力不集中,自己的自控力不足,隨時隨地會受到批評指責,並且周圍群體投向奇異的目光,或是嘲笑,或是嫌棄。而這些在直播課裡都看不到,摸不著。

拋開自律、自我約束的因素,直播課稍稍引起學生喜歡,是他們想成為獨立的,自由的個體吧,像風一樣。

反觀課堂教學,我們都希望培養培養獨立而又自由的人,我們卻用千篇一律的規矩,在一切行之有效的機會面前把他們培養出我們心中所認為的統一個體。教育到底是“統一”?還是“個體”?

教育不是養成一片森林,而應該讓每棵樹獨立成長。除了直播課堂上的作業優秀與及格引起我們思考以外,學生在直播課堂的一舉一動也該引起我們的反思。

《教育在十字路口》中有這樣一句話:“必須既培養人的自由感,又要形成其責任感;既要培養為普通人的利益去冒險和行使權威的勇氣,又要培養對每個個體的尊重”。

疫情過後,每個教育者都該認認真真反思,做行動的反思者。

1,反思我們的培養目標。決策者真的應該深入一線教學,反思我們的目標和具體的執行過程是否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一味的追求西式教學是否符合國情?

2,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是不是給所有學生創設了平等的機會與權利。教師期望的最初目的是否一致?教師傳遞信息的表情符號存在歧視嗎?

3,反思我們的班級管理:叛逆行為的背後暗藏的是什麼動機?是自由的嚮往,還是被關注的渴求;衝突背後的根源是對言論自由的追求,還是對人身權利的維護?

希望每個教育者做一條清澈的河流——靜靜地流淌,流過稻田,穿過田野,來到校園,奔向遠方,滋養萬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