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越近,鄉情越遠

明天就是清明節,看了下天氣預報,照例是“清明時節雨紛紛”。按照我們當地的風俗,我也要回一趟老家,掃墓和祭拜先人,順便到老家與親友聚聚。

中國人有很強的宗族觀念,我記得老家當地有各個姓氏的祠堂,只是後來有的被拆掉了;每個村也都會以某一兩個姓氏為主,並且會常修族譜(女孩不上族譜),每個族添丁也會按輩分起名。當然,現在很多人已經放棄這種做法。

清明這一天,在各地打工或是經商的兒女,不管多忙都會抽點時間趕到家鄉。往往這段時間,路上的車流不斷,不時有鞭炮聲、聊天聲傳入耳內,沉寂的農村短時熱鬧起來。

我從小在農村出生和長大,雖然工作後離家在外,但對農村一直有種不捨,也許是父母在,也許是小時候的記憶已經深深紮在腦海,所以隔不久就想回去看看。但是每次回去總有些失落:沒有了農忙的場景,也沒有了稻香和蛙聲,鄉音依然親切,而打招呼的“老王”“老李”卻越來越老了。

我細數了下,這些年身邊有多位長者離開了,其中有自己的親人,也有附近的鄰里。有時心中難免會想,假設再過二十年,一些“老把式”們都走了,到清明這天可能也和其他人一樣,僅僅祭掃後就會匆匆趕回城市。儀式和原來差不多,卻會更少幾分鄉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