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明朝歷史,兩次起義影響之深,後人作何思考?

回顧明朝歷史,兩次起義影響之深,後人作何思考?

前言

人們常說,不要重蹈歷史覆轍,哲學上也說,人的一生不能踏入同一條河流。但是,持續200多年的大明王朝,卻上演了同樣的歷史,重蹈了同樣的覆轍。朱元璋在元末眾多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建立大明王朝,而200年後的某一天,大明王朝也同樣由農民起義推翻。

大明王朝是個神奇的王朝,同樣書寫著神奇的歷史。那麼,縱觀明朝前後兩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後人又該作何思考呢?歷朝歷代彷彿擺脫不了一個定律:建立朝代兢兢業業,奮發圖強,坐擁天下後卻懈怠縱慾,最終又將走向滅亡

回顧明朝歷史,兩次起義影響之深,後人作何思考?

元朝也不例外,政治上腐敗嚴重,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經濟上土地集中,貧富分化嚴重,以及元朝推行的四等人制,引起漢族人民極度不滿,再加上天災不斷,嚴重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各路農民紛紛揭竿而起,進行起義。

影響較大的有韓山童及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徐壽輝起義張士誠起義。正在各路起義軍如火如荼的開展抗爭時,明朝未來的建立者朱元璋早已開始蓄積力量,不斷強大自己,為爭奪起義的勝利而做足準備。

回顧明朝歷史,兩次起義影響之深,後人作何思考?

明朝初期,農民起義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童年生活艱苦,出生於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做過乞丐,做過和尚,可謂嚐盡世間苦楚。走投無路之際正直起義軍如火如荼開展之時,於是快速加入郭子興的起義軍隊伍,靠著自己的聰明勇敢,很快就取代郭子興組織起自己領導的起義軍。

面對各方勢力的起義軍,朱元璋採取各個擊破的戰略,逐步控制了北面的劉福通,西面的徐壽輝以及東面的張士誠,控制了大半個地區。不得不說,朱元璋雖然是農民出身,但識別人才的能力不可估。統治了局部地區之後,他開始網羅天下人才,群策群力,為鞏固所得納言決策。

劉基、宋濂、葉琛、章溢等文人在明朝的建國之初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朱元璋也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其中聽取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為大明王朝的建立興盛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

在這樣一種形勢下,大明王朝在一個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統治下建立起來。

回顧明朝歷史,兩次起義影響之深,後人作何思考?

明朝滅亡,根本原因

那麼明朝又存在什麼問題呢?

  • 經濟上土地兼併,權貴階層強佔土地,連皇帝都帶頭兼併土地,貧富分化更加明顯,百姓更是流離失所;
  • 政治上朱元璋廢除丞相,中央集權大大增強,吏治腐敗現象層出不窮,多派黨爭此消彼長,"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等爭權奪利,導致內憂外患加劇;
  • 文化上八股取士,限制了讀書人的思想,嚴重控制民眾言行;
  • 最後,因為天災不斷,百姓的生活難以為繼等等多個方面促成明朝的滅亡,將明王朝推向戰火不斷的深淵。在這裡不得不說大明王朝的統治階層。
回顧明朝歷史,兩次起義影響之深,後人作何思考?

後期的皇帝可謂各個是"人才",彰顯釋放自己的個性。明朝皇帝一共十六位,前期皇帝可以說是兢兢業業,明太祖朱元璋雖然農民出身,卻雄才大略,遠見卓識,但廢丞相一事卻有待思考;雖說永樂帝獲得地位不是很光彩,卻功大於過,修《永樂大典》,定都北京城,在位時鄭和下西洋大顯國威,"通好他國,懷柔遠人"真是威風。

後期的皇帝可謂獨特,短命的仁宗,兩次寵幸奸邪小人的英宗,沉迷女色的憲宗,荒淫過度的武宗,沉迷煉丹的世宗,二十年不上朝的神宗,木匠皇帝熹宗,最後的思宗崇禎帝雖有宏圖大志,但大明的氣數早已耗盡。不得不說,明朝的諸位皇帝各有特色,雖然之後各個"奇葩",但大明王朝依然屹立二百多年不倒,實則在於它的一套完備的中央行政體系,正是這樣嚴密的權利機制,鑄就了大明王朝的輝煌,可謂其神奇之處。

回顧明朝歷史,兩次起義影響之深,後人作何思考?

明朝末期,農民起義

明王朝就在這樣的情況下持續了二百多年,但依然擺脫不了壓迫民眾起來反抗的現實。明朝較大的農民起義要數李自成起義和張自忠起義。李自成,出身於陝北,也是農民出身,曾放羊為生,明王朝的壓迫困苦不堪,再加上正遇天降大旱,本就困苦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也走上了和朱元璋一樣的道路。組織民眾建立起義軍,浩浩蕩蕩多達百萬多人,以不可阻擋的趨勢向岌岌可危的明王朝發起進攻。李自成的起義軍有作戰有序,口號鮮明,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大大激發了老百姓的興趣,起義隊伍也很快壯大起來。不出幾個月的時間,將明王朝推翻,大明王朝以其建立的方式終結。

回顧明朝歷史,兩次起義影響之深,後人作何思考?

李自成的起義軍攻下北京之後,很快就遇到滑鐵盧。剛剛獲得勝利的農民起義軍,一時忘我,開始重走明王朝的道路,壓迫百姓,無惡不作,很快就失去民心。又遭遇來自東北的吳三桂帶領的清軍,不出多長時間,就拜倒在清軍的腳下,而李自成倉皇西逃南下,最終死於路上。果然,大部分的農民起義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就被自身的階級侷限所壓垮。再一次印證了民心的重要性,可謂得民心者得天下呀。

回顧明朝歷史,兩次起義影響之深,後人作何思考?

總結

大明王朝轟轟烈烈二百多年以這樣的方式告終,可能初建明朝的朱元璋怎麼也不會想到,子孫後代以元同樣的方式將王朝葬送。也不足為奇,儘管說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卻依然擺脫不了歷史輪迴的命運。歷史就是這樣,有一千種可能會發生,有一千種經驗教訓可以吸取借鑑,但還是有一千種發生的可能性。但作為後代的我們因此就不學歷史,不借鑑歷史了嗎?也並非如此,防患於未然總是好的。


參考文獻

  • 《明季北略》(卷2)
  • 範金民:《鄭和下西洋動因初探》,南京大學學報,198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