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是怎樣滅亡的?

用戶104478122871


大清怎樣滅亡的?一句話來說,就是自己作死的。

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甲午戰爭,到八國聯軍,大清朝雖然搖搖欲墜,卻能挺而不倒,武昌起義辛亥革命,風起雲湧,轟然倒塌。



辛亥革命前流傳的一首陝西民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不過兩年半。”

大清朝民心盡失,不垮臺都不行。

同治六年六月二十日,曾國藩到趙烈文處聊天,憂心忡忡地說:“得京中來人所說,雲都門氣象甚惡,明火執仗之案時出,而市肆乞丐成群,甚至婦女亦裸身無褲。民窮財盡,恐有異變,奈何?”

趙烈文回答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

早在同治時期,趙烈文就看出大清氣數已盡,不過五十年而已。

一、大清的腐敗無可救藥

日本天皇為買軍艦節衣縮食,大清朝的慈禧太后勞民傷財,有錢過生日沒錢買軍艦。李鴻章,大清朝的重臣,洋務運動名滿天下,貪汙腐敗也是全國皆知。大清朝可以說,從上到下都爛透了,不是一個人的問題,而是全社會的問題。

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在《中國大勢之傾向》一文中,認為中國的腐敗遍及全民,原有的信仰體系孔孟之道變成了科舉的材料、當官的階梯,庸官俗吏獻媚當道, “朝野滔滔,相習成風”。



宗方小太郎認為,國家是人民的集合體,人民是國家組織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敗,國家豈能獨強?中國的“分子”們集體腐敗,國家的元氣就喪失消亡。他估計,早則十年,遲則三十年,中國“必將支離破碎呈現一大變化”。

無論是趙烈文還是宗方小太郎,對清朝的預言還是準確的。

二、大清的私心不可救藥

維新變法的時候,清廷御史頑固派官僚文悌上折指責康有為等維新派“保國會之宗旨在保中國不保大清”、“徒欲保中國四萬萬人,而置我大清國於度外”。戊戌政變之後,朝廷宣佈康黨的罪狀,其中有一條正是:“又聞該黨建立保國會,保中國不保大清,殊堪髮指”。



“保中國不保大清”一句話就戳穿了大清朝統治者的私心,中國是四萬萬人民的,大清是滿人貴族的,清朝統治者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國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

滿清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始終堅持一個原則,防民(防漢民)甚於防寇(洋人)。滿人是特權階層,鐵桿莊稼。掌握權力,享受特權這是大清的最高原則。太平天國起義,咸豐帝承諾入金陵者王,可是曾國藩打下金陵也沒有封王。慈禧太后虎視眈眈,嚇得曾國藩趕快裁撤湘軍以求自保。

三、大清自己作死,不亡不行

孫中山鬧革命要推翻大清朝,十次革命但十次失敗,都屬於小打小鬧,雖然製造了一些政治影響力,但是沒有撼動清朝的根本。革命黨在全國來說還不是主流,用梁啟超話,只要政府 稍微讓讓步! 革命黨的話壓根沒人聽!

1905年的日俄戰爭,日本以君主立憲小國戰勝俄國那樣一個專制大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日俄之勝負,立憲專制之勝負也”。



1905年9月17日,慈禧太后派五大臣出洋去考察各國的憲法、議會以及各國的政治制度等。革命黨用炸彈去炸那些主張立憲的大臣。如果立憲成功了,革命還有什麼必要呢?

革命黨也沒有想到,大清朝是革命的最大“功臣”,不僅逼著老百姓革命,還逼著士紳革命,逼著立憲派革命,逼著年輕人革命,你不革命,簡直對不起大清的良苦用心。

當時士紳階層是不願意革命的,他們最希望改良而不是革命,社會的動盪是他們最不願意看到的。立憲派代表了士紳階層的利益,1910年他們掀起了中國歷史上三次規模巨大的國會請願運動。



當年慈禧反對維新變法,可是現在又不得不開始實行變法的措施,實行廢科舉、改官制、設諮議局等改革措施,史稱“晚清新政”。

無論怎樣改,大清在權力分配上紋絲不動拒絕共享。

1908年8月27日,清廷頒佈立憲的重要文件——《欽定憲法大綱》。歸根到底一句話,國家一切權力屬於皇帝。

在1911年成立“責任內閣”的十三名成員中,滿人八名,並且皇族就佔了五名,漢人僅四名,載灃的兩個兄弟分別掌握著陸軍和海軍。

全國士紳哭天抹淚哀求大清立憲,只要你改革我們支持你。可是大清花拳繡腿搞了半天,不過是把人民當阿斗來看。

大清不搞立憲,又廢除科舉,不給士紳一點出路。所以,在武昌起義爆發的7個星期內,15個省以諮議局為中心紛紛宣佈獨立,大清逼著人家革命,不革命行嗎?



大清不僅得罪了士紳階層,更是與大眾為敵。

1910年(宣統二年),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逼清政府訂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大清宣佈“鐵路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

四川修築鐵路的股東,不僅來自紳士、商人、地主,還有農民,而且農民購買的股份佔很大比例。清政府頒佈 “鐵路國有”政策以後,收回了路權,但沒有退還補償先前民間資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階層,尤其是廣大城鄉勞動人民的反對,從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



大清成功點燃了全國人民的怒火,自掘墳墓,自己作死,不亡都不行。孫中山還在美國餐館裡刷盤子呢,突然接到電報,武昌起義,革命一夜之間成功了。


非常道畢延河


首先,清朝,它是一個非典型王朝,為什麼說它非典型呢?因為它是異族入侵建立的政權。自古以來,異族入侵,都很難過法理這一關,漢人不承認你,你的統治就建立不起來。

▲ 清軍入關

那麼清朝為什麼能夠建立,還統治中國這麼多年呢?

首先第一步,就是它入關建國的時候,使用殘酷的屠城政策,強迫漢人屈服,之後又殺得流血漂櫓,強行推行剃髮易服的政策,消解漢人的民族認同感。最後就是,無論是從政治、文化還是軍事領域,都推行一套殘酷的排漢、壓漢政策。

▲ 剃髮易服

清朝前中期,其軍政領域,高級官員幾乎全都是滿人、蒙古人,根本就不會讓漢人進入這一階層。再一個就是文化方面,採取殘酷的文字獄壓迫政策,一句“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就被滿門抄斬。同時對待民間,也是非常的高壓,禁止結拜、結社。在清朝以前,幾個男人玩得好,可以結拜成異姓兄弟,最著名的就是桃園三結義了。明朝的時候,大家都有結社的自由,就是一起探討學術,著名的有東林書院、復社四公子等。但是到了清朝這裡,三人以上的異姓結拜,不管什麼名義的結社,都變成了謀反。這樣一咕嚕整下來,整個社會沒有了一點活力。讀書人不敢談政治,只能埋頭在故紙堆裡面做考據,這就是清朝樸學繁盛的背景原因。老百姓們呢,終日惶恐,幹啥都可能背上謀反的罪名,只有努力幹活最安全,那就努力幹活吧。

▲ 充滿罪惡的滿清文字獄

我們看到,晚清時期,中國普通人表情都那麼木訥、愚昧,就是這兩百多年的勞改一樣的生活積聚造成的。

老百姓都圍困在愚昧的真空裡面,沒有了正確的知識在腦海裡面,各種邪教就會趁虛而入。所以終清一朝,邪教起義接連不斷,白蓮教、天理教、太平天國……

清朝中期以後,八旗兵就已經沒什麼戰鬥力了,為了鎮壓這些起義,清廷不得不任用漢人士大夫,被封閉了上百年,漢人才終於有了出頭之日,可以進入帝國的權利高層。

之後就出了一串名臣,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他們都是在清廷內憂外患時冒尖兒的。

▲ 晚清士大夫

其實這個時候,清廷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了,因為經政大權都已不在自己手上,徒有一個殼子。但是這個時候中國遭遇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西方強盜企圖瓜分殖民中國,這個時候國外矛盾上升到了主要矛盾,蓋過了國內矛盾。整個國家力量,用來抵禦外敵,清廷得以苟延殘喘。

但苟延殘喘也有個盡頭,到了二十世紀的時候,滿清這個殼子連泥巴也糊不住,倒在1911年。

所以說清朝是怎樣滅亡的呢?在覺醒的民眾和內憂外患中滅亡的。


海佑講史


清王朝的覆滅是歷史的必然,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不可改變的歷史潮流。當然,也有它自身的原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清帝國的滅亡原因有很多,我們可以從幾方面來細細分析。

1:帝國興起(清朝早期)

清朝是滿族人建立的王朝,龍興之地在東北,崛起於明朝後期,其實滿人很早就窺視關內,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入主中原。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等來了機會,趁著明王朝忙於剿滅國內叛亂之際,通過誘降吳三桂而一舉殺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剿滅明朝殘餘勢力,建立了龐大的清帝國。 清兵入關之初,憑藉著八旗軍隊強悍的戰鬥力和軍民一體的旗人制度以及鐵腕統治手段,迅速統一了全國。但是好景不長,在奪取天下後不久,統治階級內部就因為爭權奪利產生了分裂,皇族子弟和王公大臣分為幾股勢力互相爭鬥,甚至到了刀兵相見的地步。同時,各級官員和軍隊內部也很快出現了貪汙腐化的現象,而且愈演愈烈,曾經驍勇善戰的八旗鐵騎也逐漸失去了往日雄風。這一切都預示著不好的徵兆。

2:康乾盛世(清朝中期)

在清朝歷代帝王之中,康熙可以算的上是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一個,他8歲登基,在位61年,一生東征西討,平定三藩,收復臺灣,讓清王朝的版圖達到了頂峰!但是,到了康熙執政後期,出現了滿漢融合問題、旗人制度缺陷問題、吏治腐敗嚴重問題、軍隊腐化墮落問題以及人才匱乏問題等制約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但是,晚年的康熙已經心力憔悴無力解決這些難題,再加上眾皇子之間為了爭奪皇位明爭暗鬥兵戎相見,最終抱憾而終。雍正皇帝繼位以後開科舉、納人才、整頓吏治,推行新政,忙的不亦樂乎,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牽扯到了很多上層貴族的利益,在一片質疑和抵制中早早病亡。後來的乾隆時期,雖然經濟上有了一定的復甦,滿漢融合也基本成熟,但是統治階級自上而下的腐敗之風是越發嚴重,各地已經出現官逼民反的情況,清王朝已經開始出現衰落的跡象。

3:嘉慶、道光、咸豐之後(清朝晚期)

嘉慶帝以後,特別是道光帝在位之時,國力明顯衰弱,到咸豐之時,貪汙腐敗引起的各種矛盾統一爆發,鴉片盛行、洋人入侵、農民起義,雖然有林則徐的虎門銷煙、鄧世昌的英勇就義,以及後來所謂的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但是這些只能是讓王朝苟延殘喘而已。實際上預示著清王朝的統治已經風雨飄搖。緊接著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太平天國運動給清朝帶來的巨大打擊和對日戰爭的失敗和八國聯軍的入侵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的發生給予了清王朝沉重的打擊。最後,國際形勢的變化和社會發展的進步以及別國探索發展之路的成功經驗,給中國帶來了希望,許多新思想傳入了中國。最終爆發了辛亥革命,這一重大事件成了壓垮大清帝國的最後一根稻草,徹底地結束了清王朝的統治。

我是文史墨客,一己之見,不當之處,請多指教!










文史墨客


答案很簡單,就是自己作的。因為清政府連近代經濟體系都沒有建設起來,就急於進行政治改革,而且還是非常迅速的將中央的權力,也就是皇權進行分解、下放,所以完犢子是唯一的結局。

這就和現代許多第三世界國家,他們單純的以為只要複製了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就可以實現國家富強的目標,試問怎麼可能。因為社會的基礎是經濟而不是政治,政治發展水平也要建立在經濟的基礎上,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就是在沒建立一個現代化的經濟基礎的時候就進行政治民主化,但是無一例外都掉進了第三世界國家陷阱裡面。而反例就是韓國、智利,這兩個國家的共同點都是政治強人執政,努力發展經濟,在經濟基礎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之後再進行政治改革。

所以,清朝想要不完蛋,首先就要在清末新政的時候建設近代化經濟體系,同時建立近代化教育、工業、軍事、社會、法律體系,只有在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人口素質得到相應的提高時候,才能進行政治改革。而且縱觀所謂的歐美民主國家,其政治改革的時間幾乎都在百年以上,而且都是吃熱豆腐一樣,一口一口的吃出來的。就以美國為例,美國製憲會議在設計美國總統這個職位的時候,參考了英國的君主立憲制、東亞的君主專制以及土耳其人的蘇丹制,所以美國總統這個職位擁有極大的行政權力,不比君主差多少,只不過有任期且不能世襲罷了。

但是清政府反其道而行之,居然屈服於輿論的壓力,快速的將皇權進行分解、下放,這也是愛新覺羅家的氣數盡了,也是輿論欺負清政府沒有權威領袖,如果慈禧老太太還在,輿論根本翻不起來。而且,清政府這一玩法在國外基本上沒人附和,伊藤博文甚至直言清政府這麼玩早晚把自己玩進去。

貴國土地遼闊,統一甚難,辦理憲政,亦非容易。中央政府自不可放棄權利,然地面太大,亦易為人傾覆,我為此事,極為貴國憂慮。不怕貴國見怪,此事艱難異常,一時恐難辦好。今尚有一不利之言,即是革命二字。貴國政府防範雖極嚴密,然萬一發生,於國家即大有妨害。此時貴國辦理新政,外面極為安帖,一旦有意外不測,危險不可不防。

最後伊藤博文一語成讖。但是時任美國總統塔夫脫說的更明白,他認為清政府應該把教育放在第一位,而非是政治改革。

就美國來說,她雖然關心民選政府的普及,但不認為普選權應該匆忙擴大,首先應該是有一個人民接受教育的良好基礎。

說白了,就是急於進行政治改革有弊無利。因為隨著政治改革的快速推行,國家不僅沒有凝聚力,相反更加渙散。以民主為導向的憲政,被徹底走樣為政治幫派之間的火拼,無數小的專制小團體、黨派紛紛冒頭,以憲政為掩護,從國家身上割肉自肥。另外,過快進行政治改革只能讓各種野心家為了權力和利益紛紛登臺表演,以國家作為擋箭牌為自己謀利。

當然,我不是瞎說,各位有興趣可以去看看清朝後面的民國,那簡直是個婊子的牌坊。因為清政府倒臺,從中央到地方都出現了權利的真空,各路野心家為了個人利益或者是自己的小團體的私利,輪番登臺當婊子;各路軍閥為了私利而割據、火併,中華大地血流成河白骨盈野。

即便是後來的蔣介石統一全國,也不過是名義上的統一,軍閥割據依然存在,蔣介石的政令出不了他本人的控制區。

甚至雲南軍閥龍雲都不接受民國政府發行的貨幣,山西軍閥閻錫山修鐵路都不接受民國制定的軌距。

試問這時候的中國還是一個現代化國家嗎?實際上不僅不是現代化國家,連一個正常國家都不是,這時候的中國離解體只差一步。不過好在天佑中華,共和國政府將這個四分五裂的國家重新凝聚在一起,並完成了中國的現代化改造。

所以,清朝滅亡是中國的災難,但是共和國的建立卻挽救了中國。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我認為大清帝國滅亡最主要是內部原因

1

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自清入主中原以來,就實行嚴厲的閉關鎖國政策,到乾隆年間僅保留廣州十三行一處作為對外貿易口岸,英使馬嘎爾尼曾出使大清,請求增設通商口岸,乾隆不屑一顧回覆到: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無有" 這足以見得清統治者盲目自大,拒絕跟隨時代潮流。


2

淪為西方列強殖民地

大航海時代歐洲首先抓住了工業革命浪潮,使歐洲領先全世界,在資本主義列強堅船利炮攻擊下,古老的大清帝國自然無力抵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掀起劃分中國狂潮,統治者不思進取,列強對中國的掠奪更加深了廣大人民群眾與統治者之間矛盾。

3

天平天國運動使漢人地主階級掌權

列強對清政府的掠奪,清政府無力負擔只好更加殘酷剝削廣大貧民,於是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滿清八旗子弟早以墮落腐化喪失戰鬥力,清政府只好啟用漢人地主階級私自募兵,漢人從此進入權利核心,

4

革命黨人及北洋軍閥給大清最後致命一擊

1908年慈禧和光緒皇帝同時去世,從此漢人權臣佔據了政府核心部門,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 國名黨同北洋軍閥達成一致協議共同推翻了大清276年統治。從此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結束。



總結:滿清的滅亡最主要原因是是當朝統治者盲目自大不思進取 沒跟上時代步伐,總之一句話,落後就要捱打。


月影青霜


大清是怎樣滅亡的?這是一個比較有趣問題,也是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

商朝是周武王造反滅的,西周是犬戎滅的,東周是秦滅的,秦是劉邦項羽滅的,西漢是王莽篡位滅的,東漢是曹丕滅的,曹魏是司馬炎滅的,西晉是匈奴劉聰滅的,隋是宇文化及這些大臣滅的,唐是朱溫滅的,宋是金國滅的,金是蒙古滅的,元是朱元璋滅的,明是李自成滅的......

我們中國人喜歡研究歷史,而我們歷朝歷代的滅亡,也基本上都有著非常明確的記載。

但清朝是個例外。

按理說大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朝代,它是怎麼滅亡的,我們應該是最清楚。但事實卻是恰恰相反,以至於到現在還有人疑惑:大清朝是怎麼滅亡的。

說不清。

老百姓有幾個能說清楚大清朝是怎麼滅亡的?不多。這不奇怪嗎?

現在很多人搞不清大清朝是怎麼滅亡的,是因為有人在這裡面故意的和稀泥,故意的偷換概念,轉移視聽,故意的讓大家搞不清楚。

這些人為什麼要把事情搞亂呢?因為大清朝的滅亡太簡單、太平淡、太普通、太常見了:主幼,權臣篡位。

大清朝就是袁世凱一人滅的。

慈禧、光緒死後,溥儀登基,當時他只是幾歲的小孩子,被隆裕太后抱著,坐在金鑾殿上。這娘倆根本就沒有治國的能力,更沒有慈禧那種掌握權柄,控制大臣的能力。本質上就是一個家庭婦女和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兒。

而當時大清朝的主要軍事力量:北洋軍,完全掌握在袁世凱手裡。袁世凱也是朝廷裡第一位的大員。

大清朝的滅亡,實際上就是袁世凱逼溥儀、隆裕太后退位,嚇唬嚇唬,又開了一些撫卹條件,娘倆就同意了。

大清朝就滅亡了,就這麼簡單。

袁世凱逼清帝退位,大清朝滅亡,和王莽比漢朝小皇帝和太后退位、楊堅逼陳朝小皇帝和太后退位、郭威逼後漢小皇帝和太后退位、趙匡胤逼後周小皇帝和太后退位......沒有任何的區別。

清朝末期,國家有錢有糧,有四億人口,1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新建的軍隊,跟外國的仗也都打完了,沒有外敵入侵......都很正常。但就是小皇帝和老太后沒能力掌握權力,被權臣兩句話就嚇的退位了。

清朝的滅亡就這麼簡單,但它就不可以這麼簡單的就滅亡了。

作為前朝,大清朝必須要:野蠻、落後、腐敗、軟弱、無能、反動、黑暗......這是他的歷史地位決定的。

他越野蠻就越顯得我文明。

他越落後就越顯得我先進。

他越腐敗就越顯得我廉潔。

他越軟弱就越顯得我堅強。

他越無能就越顯得我有能。

他越反動就越顯得我積極。

他越黑暗就越顯得我光彩。

......

所以近代罵大清朝符合上上下下的利益和心理需求。老百姓罵他黑暗,言外之意就是自己光明,這也會顯得其他人也光明。

而這樣一個野蠻、落後、腐敗、軟弱、無能、反動、黑暗......的大清朝就這樣簡單的滅亡了,是說不通的,也是不被允許的。

他得有大饑荒,老百姓大面積流離失所,大逃亡,再加上朝廷暴政,逼老百姓交錢,修大工程,老百姓不願意就打就殺,最後老百姓來個大起義,這才符合大清朝的身份對不對?可是清末沒有這些東西。再不濟也得來個外戚專權、太監干政、藩王造反,大清朝還是沒有這些東西。

按照我們的傳統,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定會有大饑荒、大動亂、大戰爭,老百姓大量的死亡,而作為末世的皇家也必然會被清算,甚至是滅族。而大清朝就略顯另類,他的滅亡,老百姓沒死人,皇家也沒死一個人,風輕雲淡的就滅了。

這明顯並不符合大清朝的身份!

大清朝的滅亡,如果說清楚了,那很多事兒也就說不通了。

所以不能說清楚。

如果你仔細的看看歷史,仔細的捋清楚大清朝的滅亡脈絡,你會發現,可能並沒有那麼......

這個事如果說清楚,並不符合上上下下的利益。

所以這事兒就得偷換概念,換成什麼?

武昌起義。

清末,確實發生了新軍的起義。但它對大清朝的損害其實可以忽略不計。跟吳三桂造反、太平軍造反沒有可比性。以袁世凱的北洋軍實力,想撲滅他們那是手掐把拿。但袁世凱沒這麼做。他是先調動自己的北洋軍,然後唱雙簧,最後逼清帝退位。這一套,跟趙匡胤以契丹入侵為藉口,調兵出京,然後黃袍加身,那是一毛一樣滴。

直到現在,我們很多人依然是不清楚大清朝是怎麼滅亡的。歷史學了一些的人會知道武昌起義,但後面的事是不是又糊塗了......

溥儀小皇帝隆裕沒見識沒能力的太后當家→袁世凱掌權→以鎮壓武昌起義為藉口袁世凱調兵→袁世凱和北洋軍逼清帝退位→袁世凱當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稱帝。

大清的滅亡就是這麼一條線索。

跟老百姓沒關係,跟腐敗沒關係,跟外敵入侵沒關係,跟先進和落後沒關係,只不過是中國歷史上最常見的一個翻版。


我們的專家也經常說老百姓也需要一個情感宣洩的出口,簡單的講就是需要罵一罵,發洩一下。而罵大清朝,無疑是大家都喜聞樂見的。背兩句口號,罵一罵,心裡很爽,這也就夠了。而獨立思考,學習,無疑是非常頭疼的事。另外,我們曾經長期在經濟、科技、軍事、外交......方面落後,這也需要有一個“責任人”出來背鍋,躺在墳墓裡不能還嘴的大清朝無疑也是最好的選項:就是他,就是他,全怪他。

裡裡外外,這個大清朝如果沒那麼黑,大家罵起來也很影響興致。


何老師私人訂製


請關注小生,給您分享更多的歷史趣聞

大清王朝不該亡的時候卻亡了

大清帝國在不該亡的時候卻亡了,之前經歷了鴉片戰爭,八國聯軍等外部入侵併沒有使清朝滅亡,太平天國、白蓮教等內亂因素也沒有使清朝滅亡。


清朝靠著自我修復一直在苟延殘喘,但始終是沒有倒下,可以說大清王朝還是有著一定的根基所在的。但是究其大清王朝滅亡的原因無非就是大清腐敗風氣盛行,說到底就是大清王朝制度上面的缺陷。

大清腐敗風氣盛行

我們都知道大清的實際掌權者是慈禧太后,慈禧太后說白了就是一個十分好權的女子,掌握著大清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在掌權期間也是十分奢靡成風的享受,滿漢全席的標配,注重自己的養生美顏,每當自己壽辰之日都要大肆揮霍。一次壽辰的花費遠大於軍費的支出,可想而知慈禧太后是多麼的奢靡成風。


上不正下必然效仿,所以大清的官員大都有多多少少的腐敗,宦官的腐敗程度也是很大的。一定程度上影響大清的財政收入,導致了國庫的緊張。所以後期的大清國庫都是存在著空虛的現象,過於腐敗導致了大清的軍費十分緊張,以至於軍隊戰鬥力方面過於落後。

因時代進步,大清制度存在著嚴重缺陷

隨著世界潮流的進步,天下為公的浪潮十分盛行,深入人心的新思想使大清王朝的制度缺陷慢慢顯現出來。所以大清的有為人士們逐漸認識到大清王朝的制度缺陷,正如平常所說的“千年未見之新格局”一般,大清的制度缺陷顯得十分的明顯。


世界潮流正由著神權到君權,再從君權到民權的趨勢改變著,所以大清王朝的封建制度已經趕不上世界的變化。大清的百姓們逐漸認識到大清制度是基於壓迫百姓和剝削百姓的基礎之上的,所以民心開始倒向民權的一邊了,大清岌岌可危。

結束語

大清的滅亡說到底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制度的缺陷,封建制度已經不能滿足世界的變化,專政,剝削,壓迫人民,導致了大清王朝加快滅亡的速度。

請關注小生,給您分享更多的歷史趣聞


小生論歷史


大清帝國滅亡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按照《一步之遙》裡姜文的說法那是他喝了那點小酒的原因,他的意思是大清王朝的辮子不是自己絞的,讓別人給絞了。

大清王朝在當時的那個年月,實際上沒有太多必須要滅亡的理由。然而王朝就是不聲不息的滅亡了,也驗證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王朝週期律”。其實,清王朝的滅亡還真不能借用王朝週期律來解釋,因為它攤上了三千年未有之變局。


(滿清的騎射功夫不能適應時代發展)

想當初,太平天國的時候,大清王朝還有很多忠心的大臣拼命力保。四五十年之後,大清王朝就在一個火星一樣的辛亥革命中,短短四個多月,這樣一個超級王朝就倒下了。

這讓那些給大清修史的史官們難以下筆。按理說,作為大一統王朝,有著268年國祚,多少都有一些蔭照之福吧。可是翻來覆去,大清王朝滅亡前後就是沒有殉國的人,好像大家對於這樣一個王朝的滅亡採取了一種樂觀其成的態度。

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曾經說,大清王朝國祚即使能夠延續,50年之內必然抽心一爛。不明白他是為何要做出這樣的一個預言,中國歷史上的政治預言其實很多都很準確,他們這些智力超乎常人的人一定是發現了什麼端倪,才讓他的預言這麼準確:大清王朝確實從根上爛掉了。

(火燒圓明園燒掉了一個王朝的威儀)

說起來,大清王朝滅亡從根上爛掉,最直接的原因,應該是大清王朝在太平天國的起義中失去了對全國的絕對的軍事掌控力,有很多漢族的軍事要員崛起。到了庚子拳變的時候,這些人又弄了一個東南互保,儼然是割據自立,大清王朝實際上已經對全國失去了控制。從這個意義上說,太平天國確實嚴重動搖了滿清王朝的封建統治。

這個僅僅是從軍政方面的角度來看,其實大清滅亡最直接的原因還是四川保路運動的開展,大清王朝與民爭利,導致地方官紳不滿。保路運動是盛宣懷這樣一個郵政大臣力主推行的新政。大清王朝的新政最主要的出發點就是挽救清王朝的壽命,出讓的路權所獲得的收入也是用於建設新式軍隊。內閣成員盛宣懷採取了強硬的鎮壓四川保路運動的做法,把湖北的新軍也給增派到四川,造成了湖北防務空虛,給了湖北的革命黨起事的機會。所以,盛宣懷在北京一度滿清貴族們被口誅筆伐,不得不躲到美國領事館尋求庇護。

(辮子是誰絞的意義確實不一樣)

湖北的革命黨其實勢力也並不是足夠強大,滿清王朝手上還有強大的軍政實力。可是他們為什麼能夠在短短的三四個月裡面就把清王朝從中央到地方,都給掀翻了統治呢?

所謂大清王朝的抽心一爛,就在於封建統治政治制度的自我改良,遠遠趕不上時代的變化。

大清王朝的君主立憲,還有新式軍隊的建設以及新式學堂的建設,這一切新政都使得滿清王朝的封建統治的科舉制度走向了末路。可是封建統治的科舉制度整個封建士大夫的人才儲備,同時也是整個社會的上升渠道。當這個渠道被堵塞之後,整個社會階層的固化程度甚至要比清改革之前還要嚴重的多。滿清政府沒有很好的解決這些人的出路,使得這些人對清王朝心懷怨望。

在廣大的農村鄉鎮,這些人又是有著很大社會話語權的鄉紳,他們失去了官府方向的生路,就只能魚肉鄉里,成了土豪劣紳。清王朝雖然在城市建設方面體現出了近代文明,但是在廣大的農村鄉鎮卻進入了一個更為蕭條腐敗的境地。滿清王朝大量的鄉村民眾像阿Q一樣,對於清王朝已經徹底失去了家國情懷,對於這樣一個王朝的滅亡沒有太多的感覺,頂多就像白鹿原上的農民不知道皇糧該交給誰了。

如此滿清王朝失去了底層民眾的支持,以至於在滿清滅亡的時候,連一個殉國的人都沒有。

那麼晚去王朝傾國之力打造的新式軍政系統呢?為什麼沒有在滿清王朝滅亡的時候挽回滅亡的命運呢?

這是因為滿清王朝是一個征服王朝,他並不願意主動地將他的權力讓出來,這樣就意味著中國要想進行民主革命,就必須要把民族解放一起做了。

清王朝的攝政王,為穩妥起見,曾經想推延實施新政的時間,這讓各地的改良派大為不滿。他們幾次三番,請求快速實行新政。攝政王也滿足了他們的希望,新政實施的年限一旦縮短。然而這種毫無節制的政治忍讓,卻讓民眾看到了滿清政府的虛弱,連最初的軍政高壓的威懾也失去了。而清政府費盡了財力建立的新軍,最終被革命黨影響成了反清革命武裝的中堅力量。


(新軍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

在民族國家逐漸成為世界主流的思想輿論,滿清的皇族內閣顯然不能夠實現人們的願望。在社會底層和中堅階層都對清王朝產生不滿的時候,滿清王朝的統治就徹底動搖了,它的滅亡也就隨之到來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大清怎麼完的?這個問題可能許多人都有興趣,因為清朝離我們最近也最熟悉,在我看來清朝倒閉不但有天災更有人禍,有不懷好意的各國政府與軍隊,更有賣國求榮的匪吏。紫禁城裡住著的不止是皇帝,更有為了自己高興就大把挪用軍費來修園子賀生日的慈禧,更有忘了該如何騎馬射箭只知道終日吸食鴉片的八旗鐵騎,清朝末年的大清從上到下已經爛到了骨子裡,不然也不會手握數十萬的軍隊卻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各國軍隊打敗。


軍隊爛了還好,只要下大力氣練兵,軍隊總會慢慢的強起來,但是大清面對著體制壞了該怎麼辦卻假裝不見,所以光緒帝的新政會失敗,譚嗣同他們會殺頭,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幕後的慈禧太后所掌控,從而面對挽救大清政權的唯一機會也被束之高閣不聞不問,在紫禁城裡面官僚不可能不知道中國與外國的差異,並且也能指出中國應該怎麼做,但是,不管提議多麼好,慈禧太后因為害怕新政之後自己就不能再掌大權,所以大清滅國的唯一一個機會被大清的主人拋棄了,我非常想知道,如果慈禧知道了因為她的貪婪,不管是對權力的貪婪還是對金錢的貪婪而讓大清滅了朝代,慈禧會更改自己的貪婪嗎?


在大清末年,除了慈禧太后做的一系列事情加速了政權的垮臺外,還有腐敗也是很大的問題,慈禧簽訂了系列不平等條約和戰爭賠款更是一道催命符,因為需要大量的錢來支付賠款導致一定程度上極大的影響了大清的財政收入,極大的收入被拿走,導致了國庫的緊張,各地需要國家投資,軍隊需要軍餉,買大炮需要撥款,然而這一切都沒有錢去做,因為原本購買快炮的數百萬白銀全被慈禧挪用操辦她六十歲生日慶典上了。所以之後的甲午海戰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大清水師三年沒有購買過快炮更沒有購買炮彈,後期的大清國庫都是存在著空虛的現象,過於腐敗導致了大清的軍費十分緊張,以至於軍隊戰鬥力方面過於落後。


在對外的戰爭失敗後,緊接著影響大清統治動搖大清根基的農民起義也大規模的開始了,在清朝兩百多年的統治中,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不絕。其中最為致命的要數“太平天國”起義了,太平軍給了清朝以沉重的打擊!儘管起義被鎮壓下去了,但是也動搖了大清二百多年來的根基,此外自鴉片戰爭起,清朝就在面對著“三千年所未有之大變局”——以前的歷代王朝從未面對過的海上強敵:西洋列強開始崛起並侵略清朝了!清朝統治者的因循守舊,更是加劇了清朝的衰落。儘管清廷也曾有過“師夷之長技以求富強”的洋務運動,但是因為統治階級堅持“封建專制不可動搖”,所以造成了這場改良只能是片面的、局部的、難以得到有效支持的!

大清的倒閉原因多種多樣,總結一下就是國富民窮,軍隊腐爛缺少戰力,漕運不佳,歲入每年都在減少,各地海防鬆懈投資極少,導致每次軍隊都是從大海方向朝陸地進軍進而打敗大清軍隊,這就是大清滅亡的諸多原因。


公子小可


洪亮吉,乾隆55年進士,於1793年在其《治平篇》一文中指出,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餘年,社會較安定,人口急劇增加,過快的人口增長必定會使土地、房屋及其他生活資料逐漸缺乏,從而社會發生動亂乃至發生爆亂。

這個嚴重的問題並沒有引起清朝高層的高度重視,洪亮吉一語成讖。

\t一、人多、財少、官逼民反。

嘉慶稱帝后面對的消耗殆盡的國庫,國家財政拮据,受經濟、政治衰敗的影響,官兵吸食鴉片、貪圖享樂,戰鬥力日漸衰弱。同時大清土地兼併問題如期而至,官府貪汙腐敗,糧價猛漲,饑民日眾,百姓對清朝的不滿和反抗情緒日增,起義此起彼伏。

公元1796年,白蓮教舉事,清政府耗時九年、耗費超過兩億兩白銀才剿滅。

公元1813年,天理教在京城發動暴亂,曾一度攻入紫禁城。

公元1851年,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一路勢如破竹,橫掃18省,巔峰時佔領了中國的半壁江山,幾次北伐東征軍事差點推翻清政府。

公元1852年,捻軍縱橫北方8省長達10多年,達到20萬的規模,多次配合太平軍作戰。

1862年的陝甘回亂,導致巨大人口損失。

外對列強於1840發起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等,隨之而來的割地、鉅額賠款等。

二、資本主義打敗了封建主義,工業革命打敗了小農經濟。

18世紀,歐洲的工業革命開展的如火如荼,大英帝國國力強盛,以船堅炮利在全球範圍內佔領了大量殖民地,國家勢力與日俱增。然大清統治者仍沉醉於世界之大,唯我獨尊的夜郎自大之中,不思進取。1792年9月26日,英國政府特使馬嘎爾尼攜帶有天文、地理儀器、圖書、毯氈、軍用品、車輛、船式,總計600箱的 “貢品”來到大清時,雍正還在認為英國所進貢的禮品不過是奇技淫巧罷了,我中華天朝物產豐盛,無奇不有,中國沒必要與西洋小國大肆貿易。

當列強用堅船利炮敲開中國的大門,逼迫清政府妥協時,這時清朝權貴們才開始覺悟,看到了自身的巨大不足,進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希望通過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實現自強,抵禦外部侵略,結果甲午戰爭的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三、平亂而分權地方,清朝實質上失去了對全國軍事絕對掌控力。

晚清時期,風雨飄搖,統治中國近300年的滿人已無良將可用,慈禧無奈之下才啟用李鴻章等漢人。太平軍佔領了東南半壁,清政府斷絕了主要稅收來源,清政府沒錢招募軍隊,從此地方享有獨立的軍權、財權,各地自行編練軍隊、增派捐稅,清朝實質上失去了對全國軍事的絕對掌控力,最有力的證明就是當年慈禧太后向十一國宣戰,南方六省制定東南互保,拒從聽詔,而直接與外國訂立合約,保持中立,最終去無一人受罪。

四、廢科舉,堵塞人們仕途,人民離心離德。

清王朝為國富民強,認為科技、教育落後,嚴重阻礙了大清的發展,所以必須廢除科舉制度,1905年,慈禧太后下詔書,宣佈廢除科舉制度,但廢除科舉之後並沒有建立任何替代舉措,這就堵塞了整個社會的升官渠道,有些人就只能魚肉鄉里,成了土豪劣紳,使得這些人自然不會再維護清朝。

武昌起義拉開了覆滅滿清的序幕,此後各地起義此起彼伏,直至1911年12月12日溥儀退位,徹底推翻帝制,中國封建社會也化作塵埃隨風散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