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學生讀書的動力是什麼?

善學自由哥


“有選擇”和“沒有選擇”的區別

這一點,對城市裡的中產家庭來說,更有參考價值。很大程度上,中產家庭的孩子將來不大可能從事重體力低迴報的工作。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孩子不會陷入到沒有選擇的“齒輪狀”生活中。事實上,隨著競爭日益加劇和人工智能的發展,如果年少時沒有努力讀書,沒有獲得知識技能、思維認知上足夠的儲備,未來疲於奔命、苦苦掙扎在生存線上的可能性是更高了,而不是更低。

甚至都不用等到未來,從孩子讀小學開始,每一個人生節點都會體現出“有選擇”和“沒有選擇”的區別。在小學,孩子如果最基本的功課都搞不定,在現實環境的壓力下,怎會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選擇課本以外的學習,發展興趣愛好抑或升級思維認知。到了小升初、高考,會更加現實,每一次的篩選都是一次殘酷的層級劃分。大學畢業後,是你選工作,還是工作選你,與你這些年的積累息息相關。

而這些積累大多又源自你讀過的書,當足夠的知識轉化為高於普通人的認知,你才有了議價的權利。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有過一樣的感受:

小時候我並不十分清楚讀書的意義,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光。直到大學畢業,才突然發現,世界是一個強大的組合體,它就放在你面前——高大、宏偉。你想要找到一條路通往它的核心,然而你發現它是嚴絲合縫的,你找不到鑰匙,打不開那扇門,因此也就只能在門外徘徊。這種感覺太無力了,不知道未來的生活在哪裡,連努力也找不到方向。每天只能在沒有選擇、無法選擇的996中往復輪迴。值得慶幸的是,那幾年認真讀了很多書,漸漸明白這個世界是有規律,是可以分析的。只要思維模式改變,再加上努力是可以拿到通往世界核心的那把鑰匙的。

所以,現在的我,會努力學習教養的方法,盡力引導我的孩子愛上讀書,理解讀書的意義所在。就是希望她能早一些明白,讀書與人生選擇權之間的關係。《鄉下人的悲歌》,是《紐約時報》和影響力頗大的《泰晤士報》力推的一本書。作者J.D萬斯借自己真實的人生經歷,講述了一個普通家庭孩子要如何才能跨越階層,為自己的人生謀得選擇的權利。

萬斯在序言中說:我之所以寫這本書,並不是因為我取得了什麼不平凡的成就,而是因為我做的事雖然非常平凡,但大多數像我那樣家庭的孩子都做不到。現在,人們看到我時,看到我的工作和常春藤的畢業證書時,都會以為我是什麼天才,但恕我直言,這種理論其實是一派胡言。

如果不是我的父母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傾盡自己所能,給我提供了珍貴的教育資源,就算有天分也會白白浪費。而那些曾與我同齡的孩子,早早放棄了努力讀書的孩子,如今還停留在肯塔基州的阿巴拉契亞地區,沒有完全逃離藥物濫用、酗酒、貧窮和精神創傷……

階層的流動,在哪個國家都一樣艱難。對普通家庭孩子來說,讀書依然是改變命運最有效的方式,它或許不能讓你成為人生贏家,卻能讓你免於跌落谷底。最後,將《風雨哈佛路》中的一句經典臺詞送給我們和我們的孩子:

沒有人可以和生活討價還價,想要多一些選擇,就要多一些努力!


逯春平


現在孩子讀書有動力的往往是學霸,多數孩子讀書沒有動力,在高強度的作業任務,嚴酷的升學率面前,很多孩子覺得讀書是為父母學,甚至有很多孩子覺得是為父母讀書,而不是為自己讀書,所以他們沒有動力可言。

對於那些求知弱渴,讀書有動力的學霸而言,勤奮讀書 考出好成績是必然事件。因為他們喜歡學習,不努力學習,也不知道能幹啥。

我有一個學霸侄子,每次都是重點中學,年級排名前十。他就是那種讀書有動力的類型。過年別的孩子都在外面玩,他非要待在家寫作業,他媽媽趕他出房間,他卻不出去。他媽媽把他作業沒收,他也不出去。

我問過他讀書為啥這麼勤奮,他說要好好學習,考上清華北大,找好工作,報答他父母。

所以他心中有理想,讀書就有動力,成績也特別優秀。

一句話,讀書有動力的孩子往往是心中有理想的孩子。



有情懷的語法娘娘


現在的生活比較好,不愁吃穿,在小孩心裡面認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要教育小孩,讓他明白,沒有付出勞動就沒有現在的生活,讓他知道這個世界,可以過得很好,可以過得很差,讓他多看看別的一些落後的國家的生活,講一些我們國家以前落後的故事。

再一個是現在的誘惑太多,手機也好玩,電視好看,誰還會做作業,看書,那麼辛苦。小孩子的控制力本來很差,那麼我們要控制好時間,要限制好,講一些故事,多一些和孩子互動,找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是去做,例如 畫畫 跳舞 等活動,培養孩子的興趣愛好,可以鍛鍊他們的學習能力,這一切都是為孩子尋找夢想,樹立目標,以及前進的方向。到時孩子會為了夢想努力,我們要好好的掌握孩子的狀態,多溝通。多講故事,啟迪孩子想象力。那麼孩子後面會自覺很多。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需要長期努力,父母做好榜樣,天下那有教育孩子是一件輕鬆的事,是我們一輩子的事。


壯志的凌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