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釀啤酒如何突圍?強風口下的冷思考

  • 以酒為媒 - 探索世界-打造讀者最喜愛的酒類知識分享平臺而努力.
  • 每日為你準備豐富的酒業資訊,酒圈密聞,行業動態,酒類知識普及。


2007年,從美國回到南京的高巖因為“找不到酒喝”購置了設備開始釀酒,並於第二年3月註冊成立“高大師”;同年在據南京300公里之外的上海,出現了一家叫做“拳擊貓”的精釀啤酒屋,它們可能共同標誌著國產精釀啤酒的啟蒙。


2013年,加拿大留學歸來的潘丁浩,因為在無法忘懷國外精釀啤酒的味蕾刺激,在北京創辦了熊貓精釀;緊接著國產精釀啤酒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京A、沸雪、萊寶、酒花兒……這兩年甚至連“五大巨頭”也坐不住了:百威英博累計收購時代、教士、福佳等18個國外精釀品牌,切割15-35元價位帶;雪花新品superX定位10元以上,更通過喜力佈局高端餐飲渠道。


精釀啤酒,作為國內啤酒高端化轉型的前驅,儘管目前整體消費量不及啤酒容量的1%(50個億),卻有每年40%的複合增長率,且市場上約有近5000個品牌廝殺:似乎每年都有新的品牌帶著資本力量呼嘯而來,也有同樣多的品牌黯然離場。在傳統啤酒量增乏力的背景下,聚焦精釀啤酒,其實是在聚焦國內啤酒高端化的戰略方法;而國內精釀行業野蠻生長的同時,也的確需要解決從自嗨到自救的路徑選擇與模式進階。


1


本土精釀群狼伺起,強風口下的獨木橋


梳理精釀啤酒的中國發展歷程可以發現,“國產”精釀最早來自於家釀,在海歸人士、小資圈等相對消費水平較高的圈層內受到歡迎,早期以社交圈內的線下品鑑家釀和進口精釀啤酒為主。而家釀愛好者的交流逐漸規模化之後,出現了地方性的家釀啤酒協會以及比賽活動等。


著名啤酒專家方剛的定義就是:極客,一批擁有情懷的創始人聚集一部分精釀發燒友和粉絲用戶,創造與文化、藝術、文旅、騎行等領域的跨界合作,也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標識。以熊貓精釀為例,極具文創空間的熊貓IP,豐富多樣的口感選擇,“啤酒廚房”打造的專屬場景成為自己的獨門武器。


精釀啤酒如何突圍?強風口下的冷思考 |酒說觀察


特別是隨著個性化消費的崛起和90後日漸成為社會消費市場主力軍,精釀啤酒相比傳統工業啤酒具備在口感、類型、顏值等多個領域的優勢,價格上的“小貴”在酒館、酒吧這種場景下被忽略不計,“喝少一點,喝好一點”似乎正是為精釀而來。再趕上這幾年國內啤酒產量逐年下滑,啤酒進口量翻倍增長的大形勢,儘管中國精釀啤酒消費量尚不足整體市場的1%,但發展潛力仍被看好。


資本市場是最敏感的,2016年頭部精釀品牌熊貓精釀、高大師等先後獲得資本青睞;2017年1月,精釀啤酒酒花兒也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同時,精釀品牌開巴和拳擊貓,則被啤酒巨頭百威英博收購。此外,大型餐飲也為精釀啤酒敞開懷抱:國內火鍋龍頭海底撈早就從2017年開始就上架了精釀啤酒,而知名連鎖品牌盒馬鮮生更是與熊貓精釀產生了化學反應……


精釀啤酒如何突圍?強風口下的冷思考 |酒說觀察


因為小眾,所以大有潛力;也同樣因為小眾,天花板明顯,容不下如此澎湃的創業熱情與一擁而入。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過程中,品牌能夠成長先決路徑是先活下來,而活下來的最好方式是努力讓自己變得足夠大、足夠強。


2


中國式精釀困局:用戶小眾,模式生澀


和君諮詢高級合夥人、酒水事業部主任李振江看來,中國精釀從2008年算起也不過10個年頭,發展模式還處於初創階段,更多品牌是自嗨,市場需求並沒有那麼熱。多數品牌偏安一隅,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於精釀品牌的自嗨,行業統計每年38%的品牌在出現,同時亦有35%的品牌在消失。


隨著未來幾年高端啤酒的競爭逐漸白熱化,沒有資源、資本和模式的品牌將逐漸被邊緣化,頭部效應將凸顯,發展模式不成熟使得一地一店的市場壁壘與圈層壁壘並不牢固,黎明前的自嗨時間依然不多,更為關鍵的是:消費者教育依然在起步階段,從塔尖到小眾仍然需要一個任何資源都替代不了的時間成本。


李振江進一步補充道:目前精釀啤酒的最大BUG就在於用戶不懂精釀啤酒,這也為這個行業的存在巨大發展空間提供驚喜,同時也為這個行業埋下伏雷。市面上大量充斥著諸多以渾濁工業啤酒充當精釀啤酒,以及艾爾和精釀胡亂書寫,以精美的包裝和拙劣的酒質混淆視聽的現象。而目前所謂精釀啤酒的40%的複合增長率很多是建立在專業用戶的基數低的基礎上,通過老帶新和小白用戶緩慢的漣漪式擴張教育,未來精釀啤酒規模從1%-10%仍舊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當然隨著專業用戶的持續培育教育,精釀市場的規範也在逐漸優化加強。


野蠻生長自然伴隨著泥沙俱下,除了渠道場景不足和用戶培育等問題外,其實在生產運營方面的“坑”也不少:


例如投資建廠至少需要上億元的資金儲備,除了固定資產的投入外,還需要配置2000~3000萬元的灌裝設備,以及近3000萬元的釀造設備,像熊貓精釀這種在湖南、貴州都有實體工廠,產能上萬噸的在精釀圈算是異類;


其實更多新品牌會選擇代工,自己負責品牌運營和市場營銷,但這會在成本和主導性方面差很多,同樣不同批次的口味穩定性也是一個挑戰;


還有精釀有些產品講究時效性和最優半徑,對物流與倉庫配套要求不低;


此外,精釀啤酒最重要的就是新鮮而豐富的原料,但精釀啤酒原料中最關鍵的啤酒花和酵母,目前絕大部分仍然依賴進口……


總之,看上去很美的精釀啤酒風口背面,同樣埋著許多創業者的屍骨,非躬身入局,不足以真正瞭解與體會。


3


精釀圈“先行者”的啟迪與摸索


如果說消費培育是個偏客觀事實、長期教育的過程,顯然對於精釀們更為關鍵的在於走出舒適圈,打破既有的模式,最為核心在於如果在全國跑馬圈地,這顯然是從區域圈層小眾品牌走向頭部陣營的必由之路。從目前來看,相對走得比較快的是兩類:


一類是以泰山原漿代表,核心是以鮮啤創新產品為載體,通過連鎖加盟佈局泛全國市場。正如北京卓鵬戰略董事長田卓鵬表示,從曲高和寡到進入主賽道,系統化營銷的缺乏是制約整個精釀品類發展的關鍵,這對組織、模式和配套產業鏈都有很大的要求,相對不那麼高的價格可能是創新產品的關鍵,目前來看15元價格帶或是未來放量的關鍵,這需要精釀從業者們妥協。


二是像熊貓精釀這樣在C端形成了某種產品文化,並能持續在渠道保持良好動銷的產品。熊貓精釀算是較早主動佈局新零售渠道的品牌,側重於餐飲、商超、便利店等渠道,更早的搶佔了盒馬、沃爾瑪、711、全家等頭部資源。在這些渠道中,中國消費者面對更多的產品選擇,並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閱讀一張英語酒標的內容,更不用說去體會其中的精神內核。熊貓則是很好的規避了這一點,極具特色的酒標形象和多元化的口味在一眾精釀品牌中脫穎而出,成為大眾消費者心中的精釀代表。也真正脫離了傳統依託酒吧的前店後廠模式,走向了新的天地。


精釀啤酒如何突圍?強風口下的冷思考 |酒說觀察


渠道速度是外界對熊貓精釀的普遍印象,但熊貓總是嫌自己還不夠快,酒說最近了解到熊貓精釀在全國化佈局方面又出新政策,推出了門檻更加多樣,政策更加靈活的合夥人模式。所謂“合夥人”是一種較為特殊的代理模式,特殊點在於為0經驗基礎的意向合作伙伴推出了一套完善的解決方案,真正的做到了全渠道覆蓋。通過熊貓精釀既有豐富的產品SKU、良好的品牌背書、系統的服務政策與動銷方案、以及針對疫情的特別扶持政策。總而言之,從運營到營銷,都能從熊貓精釀那兒拿到一套現成可用的。


精釀啤酒如何突圍?強風口下的冷思考 |酒說觀察


熊貓精釀的目的也很簡單,希望讓更多人喝到好喝的中國精釀啤酒。


在酒說看來:精釀儘管是小眾,但即使是1%的佔比依然有50多億,更何況目前這個領域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絕對領導品牌,這也是熊貓精釀們的最大機會與成長空間。所以,只要站在前沿,有些問題不是企業的問題,而是因為站在前沿,提前遇到了行業發展的問題:正如上次熊貓敢於吃螃蟹的提前佈局新零售渠道,這一次的“合夥人”又會顛覆怎樣的精釀生態,我們且拭目以待!


精釀啤酒如何突圍?強風口下的冷思考 |酒說觀察


精釀啤酒如何突圍?強風口下的冷思考 |酒說觀察

品酒香 - 知酒事 - 交酒友-行業報道 -國酒文化-熱點資訊-深度訪談. 帶你看酒界最新動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