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子原創)《紅樓夢》《石頭記》原文本身就只有寫到第七十七回

《紅樓夢》《石頭記》原文本身就只有寫到第七十七回

(整子原創)《紅樓夢》《石頭記》原文本身就只有寫到第七十七回


整子2020-4-2
《石頭記》原文本身就只有寫到第七十七回,芳官等人出家為止。後面所有的內容都是吳梅村的詩文殘稿。
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石頭記》。
《石頭記》原本文稿是一部雜劇傳奇,是戲文,戲劇,劇本。但當然不是一個簡單的劇本,因為故事太過宏大,《石頭記》的內容僅僅是前七十七回中的主體內容。後來尤侗把一些詩話,雜錄,詩稿整理過去的時候,遂改名為《情僧錄》。
由於《石頭記》是一種劇本主體,因此,戲文結局的煞尾所記錄的情節,通常會走向一種收斂,收縮的行為導向。任何一種戲本都是這樣的故事結尾手法。那麼,名稱之所以寫《石頭記》就旨在記錄南京的秦淮女子同作者的關係為止,主要內容是戲子解散,送出大觀園,到此終結。然後給出一個名列仙班的大合唱,敲鑼下臺。這個仙班沒必要等每一個人死後才進入,因為作者寫的是一個非常簡單的情榜,沒有癸酉本那麼複雜。
第二個原因,晴雯之死是一個真實歷史記錄。這是一個十分關鍵的角色。
如果晴雯之死要寫進《石頭記》那麼就一發不可收拾,後面所有的主要人物就必須給出完整的過程,否則沒有意義。但這樣以來,文本的擴充就成了無限制的東西。脂硯齋是一個戲劇編導老手,他一看曹雪芹改寫的也有不對的地方,就在第二回寫上批語:雨村忙回頭看時——【己卯夾批:語言無味,令人不耐。古人云“惜墨如金”,視此則視墨如土矣。似此則演至千回萬回可也。】


我們一看《芙蓉女兒誄》就知道,這是一個言猶未盡的文章。因此不在《石頭記》中文章。第七十九回批語也說過:【庚辰夾批:如此我亦為妥極。但試問當面用“爾”“我”字樣究竟不知是為誰之讖,一笑一嘆。一篇誄文總因此二句而有,又當知雖 誄晴雯,而又實誄黛玉也。奇幻至此!若雲必因晴雯誄,則呆之至矣。】【靖藏:觀此知雖誄晴雯,實乃誄黛玉也。試觀證前緣回,黛玉逝後諸文便知。】
這同癸酉本的黛玉誄文是一樣的。其實就是黛玉的誄文,不是晴雯的誄文。而且誄文很長,芙蓉女兒誄僅僅是原文的三分之一。說明改寫者,(這段文章不一定就是曹雪芹改寫)把獨立的誄文挪到晴雯之死那裡去了。

(整子原創)《紅樓夢》《石頭記》原文本身就只有寫到第七十七回


第三個理由,《姽嫿詞》的記錄,是吳梅村的獨立詩稿記錄。因為它所記載的內容是山東青州衡王(紅樓夢文本改寫為“恆王”)已經不是《石頭記》應該劇本的內容,它無關石頭城的主題意義。因此,這是既有故事情節(應該是序言)也有作者詩稿的的詩話記錄。
第四個理由,整理出來的第七十九回和第八十回的目錄,分別是《中山狼》和《療妒羹》為主要的內容,這個而內容都是當時盛行的戲劇劇名和演出劇目,是屬於原作者遺稿中的關於戲劇評價的文學評論記錄。後來就被整進前八十回中了。
第五個理由,癸酉本有殘詩,說明後半部的內容是吳梅村詩歌遺稿整理進去,凡是吳梅村的東西,都被一骨碌塞進《紅樓夢》的後半部中。
第六個理由,後半部主要內容應該是圍繞紫檀堡為中心所展開的故事情節。這是大觀園衰敗以後,戲班遷到紫檀堡繼續進行創作和表演。最後作者深感無力迴天,離開了紫檀堡,也離開了那些人。因為他們把紫檀堡當作娛樂的場所了。
第七個理由,後半部的底本主體是吳梅村的《流寇紀略》。
吳梅村之前已經寫有《綏寇紀略》和《鹿樵紀聞》二部書籍。《流寇紀略》是其第三本的紀史記錄。至今沒有蒐集到此書。就是說明《流寇紀略》已經被整理寫入後半部中。癸酉本的內容大部分都是《流寇紀略》的內容。《姽嫿詞》的林四娘內容,也有部分內容是在《流寇紀略》中整理到前八十回中去。


(整子原創)《紅樓夢》《石頭記》原文本身就只有寫到第七十七回


《流寇紀略》見於吳梅村的遺書《與子暻疏》中:吾於言動,盡寸不敢有所逾越,具在鄉黨聞見。吾詩文外,尚有《流寇紀略》一部,為無錫、常熟友人借去其半,婁中尚有抄本,須收葺完全,及《氏族》《地理》二志以付三子,此事周玄恭主之。
該書也見於談遷(1593年-1658年)的《北遊錄》記載:辛丑。吳太史示《流寇輯略》。夜閱陳百史石雲居集。雖左王李而右晉江、毘陵。亦近作匠心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