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1


對於學識尚淺和閱讀量不算多的我,這可能是目前實用性最強、對我改觀比較大的一本書。


認識到自己仍處在師範生階段,我既自慚形穢,卻也異常慶幸


書中的很多觀點讓我醍醐灌頂,也讓我明白,自己尚有大好的時光去豐富和努力。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1

時間總會給人答案。




記得,“建議”中的第三十三條提到,在年輕的時候,應當先做些什麼,才不至於在老之將至時悔恨呢?


要做的事情很多,但首先必須點滴地積累作為一個教育者的智力財富和教育的明智。


在教育的道路上,你將看到各種人的最預想不到的命運。青年的愛思考的智慧和眼光將求教於你……


我知道自己作為一位未來的教師,肩上的擔子有多厚重。


但讀到這裡,我認為它們在極富厚重的同時,

也具備了不可言喻的價值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1

教師,究竟應該承擔怎樣的責任?


由此想到,上個學期我曾經參加過一場義教活動。


從自選課題、準備教案和課件、上臺試講到真正地實操講課,我都在非常認真地準備文字工作——


目的是豐富“課上的知識”,防止應對不了孩子們的疑問


但後來我才發現,這些都是表面得不能再表面的工作。


作為教師,引導和啟發才是真正的重點。


即使教案上精心準備的點從未涉及到,

這節課卻讓學生得到了哪怕一點的成長,也是成功的


“用一輩子去備課”,是值得每一位教師追尋的命題。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1

讓孩子學≠教孩子學




令我感觸最深和聯想最多的,是第二十條“不要讓能力和知識關係失調”和第二十一條“興趣的秘密何在”兩條建議。


不止字面上令我萌生感悟,它們也具有內在的本質聯繫。


在第二十條建議中,作者指出,“能力知識失調”的現象也稱為智力上的“口齒不清”。


表現為學生還沒有具備作為掌握知識的工具的能力,老師就已經將新的知識“塞”給了他。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1

“填鴨式”教育不可取


兒童在沒有來得及把詞好好地讀熟並且感知它們的發聲,特別是不能在自己的意識中把詞和有關的表象聯繫起來,自然來不及思考。


而要使兒童學會流利地、有理解地閱讀,又必須進行一系列練習。


練習的基礎和開始,則是要培養閱讀的習慣,習慣的養成,又和老師對於學生興趣的引導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它可能是閱讀內容、閱讀過程和閱讀方法的體現。若是少了在興趣牽引下的規律性,學生將會陷入知識的僵化。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1

讓學生的思維一致,是教師最大的悲哀。


又令我想到,這在我們的說法中叫做“死讀書”


看似是努力型選手,卻沒有抓到學習的實質,始終事倍功半


同時,在這一刻我開始明白,以往對我影響較大的教師教會我們的“自我教育”有多重要。


拿邊製作思維導圖邊進行補充的方法來講,就是檢驗事物和分析自我思維的過程,邁上了意識到思維發展的道路,也是一條自我進行智育的道路。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1

啟發教育,思維成長




第二十一條建議則提到了的興趣的源泉和內涵。


就像前面提到的,我曾經為了讓孩子們集中注意力到我的教材上來,運用了播放視頻、獎勵明信片等方式來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可是,卻讓整個課堂陷入了吵鬧和不甘的情緒中。


殊不知,雖然這不失為一種辦法,但如果片面地執行,所追求的只是表面和顯而易見的刺激。


那麼,我們就永遠無法培養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熱愛

。還可能破壞原有的教學進度。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1

知識獎勵or知識變現?如此強化動機,真的好嗎?


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本身就是一種興趣,而不是學習帶來的快感和學習後的目的


文中提到了一個實例——


土壤中的微生物是一種複雜的生命,想一想,它是怎樣依賴於從周圍環境中提供的物質的?


讀到這裡,我想到了生活中的某種知識雖司空見慣,但表象下究竟是如何運作的,絕不可以教學生機械性地認識。


否則,又將陷入能力與知識不協調的漩渦。


那麼這個奇妙生動的過程,則需要調動每一個孩子的興趣。


一是掌握知識,也就是前者的流利的思考;


二是把控知識,運用人天生容易得到的“權力感”,扶植和鞏固學生想要成為發現者的願望,再將知識和能力真正轉變為力量。


《給教師的建議》讀書筆記 1

真正的學習該如何註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