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道家思想可以治理出這幾個盛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儒家思想卻沒有?

用戶184284914104


臺灣著名國學大師南懷瑾說過:細讀中國幾千年歷史,會發現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

老子的“無為而治”就是告訴統治者,要清心寡慾,沒事不要去打擾老百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道家的“無為而治”理論和自由經濟理論很相似。

西漢初年,主張“反秦之弊,與民休息”。劉邦對儒家咬文嚼字,繁文縟禮很反感。呂后當政,繼續沿用劉邦的黃老之術治國,為文景之治打下來基礎。

文景繼續推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主要就是輕徭薄賦。開創了文景盛世。

唐朝對老子就更加尊重了,更是自稱老子的後裔,確定道教為國教。大力倡導道家無為而治,輕徭薄賦,唐太宗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就是在強調這個。

唐玄宗對老子和道教的尊崇更甚了,並把老子的思想定位治國之道,創造了開元盛世。

可以說,道家的“無為而治、垂拱而治、休養生息、輕徭薄賦”對治理國家,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而儒家,強調君權神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強調君權至上。強調尊卑有序,反對自由民主。不是說儒家不好,只是在發展農業經濟上,不如道家的“無為而治,垂拱而治”效果更好。

問題是,封建皇權要的是儒家尊卑有序的思想,不會採用道家的自由思想,這就造成了一個矛盾。一邊需要道家的“無為而治”來發展民生,一邊又需要儒家的“上下尊卑”來控制人民。因此,搞出一套“沒用黃老、外示儒術”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人生是一場耕心之旅


根本原因,可以參考日不落帝國的維多利亞時代。實際上這盛世與維多利亞女王沒有什麼關係。可是偏偏英國制霸了世界。其原理就是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觀點,所有人都是利己的,都在想辦法發財,如果全國每個人都發財,整個國家其實就富有了。也就是我們說的“自由經濟”。

儒家思想的根本在於農民階層,農民是社會的底層,所以國家必須出手重農抑商。如果商業發展起來,很多人不種地,國家就失去賦稅來源。國家很少從商業抽稅。而商人富可敵國後很快會形成強大世家,聯結其它勢力,最後有可能形成土皇帝,甚至篡位。

自由經濟,就是任所有人發揮能動性。農民想生存、賺錢就要努力種地,商人想發財就要想辦法找機會,地主想發財就會壓迫佃戶。各個行業都主動或被動的努力發展。反正國家無為,不怎麼壓制也不怎麼抽稅,這會兒再不努力就錯失良機了。

所以,無為而治的盛世,是犧牲一小部分人的自由和收益,換取社會大部分人的收益。類似於現在的市場經濟。它能夠發展是理所當然的。不過,當它發展到一定高度後,這一小部分人就會擴散到整個階層的大部分人。這時如果國家不趕緊調控,就可能演變成民不聊生的慘狀。畢竟沒有資本主義萌芽的根基。

所以,無為而治是符合社會發展的根本規律的。想讓社會大發展,政府必須學會放手。

但是,儒家不可能允許這種情況,儒家的根本思想源於西周的“禮”制,說白了就是三六九等的等級壓迫制度。農民世世代代都只能是農民,貴族世世代代都是世家。如果農民發展起來抵得上世家了,舊貴族還壓迫誰?皇帝有能力對付這群大勢力?皇帝和貴族的位子還能穩固嗎?

每一次改朝換代,都會犧牲一批舊世家,興起一批新世家。但也有很多世家永遠都是世家,比如琅琊王氏、隴右李氏、弘農楊氏等等,天下再改朝換代,他們都仍然是做主子的那一批人。所以,他們內部最尊奉儒家。他們甚至敢無視李唐皇室,反而皇室要貼上來親近他們。

所以,每當無為而治發展到一定高度,老百姓有能力爭取自由,或者出現可能誕生自由思想的土壤時,儒家就會出來,維護等級制度。儒家維護的不是某一家,而是最頂端的那一批人。這些人可能有調換,比如某個平民最後成為一方割據大將,儒家維護的是這個割據政權及官僚,而不是這個平民,只不過大部分情況下二者巧合地是重合的。

在馬克思主義和凱恩斯主義出現之前,無為而治是社會大發展的唯一手段。充分發揮社會上儘可能多的人的主觀能動性,政府只做修修剪剪的零碎工作,不干預大勢發展。無論中國還是外國都符合這個規律。民國大上海時代和新中國改革開放也是這種情況。

所以,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其實的確是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但是如果不加管控的話,底層階層會不斷受到壓迫,最後反抗,最後統一,再壓迫,循環個幾百年,最後各方妥協,形成類似於自治的境況。只需幾百年就可能演變成資本主義萌芽。又因為自治,所以只需百年就可能演變成資本主義社會。

如果沒有儒家進行管控的話,在不斷壓迫與反抗期間,百姓會傷亡嚴重。而國家應對外敵也會無力。但是,如果從文景之治開始的話,中國最晚在三國時期就能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而且因為墨家的發展,中國的科技也會進展迅速。最後人與人之間越來越平等,可能逐漸演變成現代社會這樣。不過負面影響就是,中國可能會分裂成歐洲那樣多個小的強國。

只能說,道家和墨家出現得太早,相當於bug,這對於世界其它地區的發展是不平衡的,對於貴族來說也失去了很多利益。所以世界發展要求儒家站出來阻止這兩家。人都是自私的,高層也是一樣。既然有制度可以光明正大維護人的自私,為什麼不採用呢?


觸手皇帝


還是那句話,問問題首先要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首先要明確,任何學說都有它的不足之處,需要日趨完善,有時候還要引入其它學說的理論加以補充。

當某種學說成為治世之學的時候,它就會暴露出很多弊端。就像犯錯的人永遠都是做事的人,不做事的人永遠都不會錯。就像現代政治中的執政黨和在野黨,執政黨永遠是被指責的,但是當在野黨成為了執政黨後也不見得做的更好。

文帝時期黃老之弊端

在文帝時期,是以黃老之學治國,但即使在文帝初年它的弊端就很明顯了,賈誼便提出了一項關於禮儀等級制度的奏疏,有人聽到這裡一定會嗤之以鼻,高舉明珠大旗批判儒家所推崇的等級制度。


但是放在當時的時代,賈誼目的在於以教化的方式加強中央集權,避免藩王擁兵自重,但是並沒有被文帝所採納。藩王叛亂層出不窮,淮南王,濟北王相繼謀反。賈誼指出對藩王“疏則必危,親則必亂”,只有通過儒家加強中央集權才能儘可能的避免藩王的危害。賈誼首先提出了通過的方式來避免藩王坐大,其實就是和推恩令是一個意思“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賈誼在很多著作中的理念都很具有前瞻性,他也提出了以儒家方案解決的辦法,只可惜大多沒有被採納。他還是第一個提出收歸鑄幣權的人,他力勸文帝保留梁國,並且加強對梁地的控制,而梁國在七國之亂中也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事實證明賈誼的理論是非常準確的。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賈誼提出儒法結合的方式,這也是漢武帝施行的政策,事實證明也是行之有效的。毛澤東曾稱讚賈誼的《治安策》是西漢歷史最偉大的政論,全文切中事理。

但是悲哀的是,賈誼的主張大多數並沒有得到文帝的認可,這也造成了後來更大規模的諸侯叛亂——七國之亂。雖然最終七國之亂被鎮壓了,但是如果沒有後來漢武帝的推恩令,再次發生大規模叛亂也只是時間問題。

而文帝放著賈誼那麼多的切中事理的政論不用,卻熱衷於鬼神之事,這種“不問蒼生問鬼神”的待遇也讓賈誼失望透頂。這都是黃老學說的弊端,難道題主一句“文景之治”就掩蓋了過去嗎?如果沒有漢武帝利用儒家加強中央集權,集中力量對付匈奴,可能中國就是分裂成無數個小國家,被匈奴各個擊破了。

貞觀時期和開元時期的體系

我們再看貞觀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實際上都是典型的儒家形式的執政體系。長孫皇后有一次病重,李世民想要為她請釋道做法事,她就曾對李世民說過:“道、釋異端之教,蠹國病民,皆上素所不為,奈何以吾一婦人使上為所不為乎?”,意思就是道,釋都是異端,毒害國民,不能因為我一個人讓皇帝做這些神神道道的事情。


長孫皇后實際上是信佛的,但是她仍然堅信在治國方面仍然要用儒家。同樣唐玄宗也是篤信道家,但是他治國仍然是儒家。他任命的宰相姚崇就是典型的儒家實用主義者,開元四年,多地發生蝗災,百姓們不敢捕殺蝗蟲,只知道焚香祈禱,連李隆基也不知道該怎麼做。姚崇卻不信這些東西,他任命捕蝗使,派到各地督導捕蝗。

一個王朝是以儒治國和以道治國,不在於皇帝信什麼,而是大臣是有哪些構成的。嘉靖皇帝篤信道家,但是你仍然不能孫他是用道家治國的,因為那些大臣都是儒家出身。而真正表面上用儒家,實際上多數大臣崇信老莊的時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桓溫把神州陸沉的錯就歸咎於黃老玄談的興起。


在《世說新語》中記載這麼一件事,桓溫北伐,收復洛陽。看到中原殘破,萬里蕭條,心情非常沉痛。他對部下說:“神州陸沉,那些清談的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桓公入洛,過淮,泗,踐北境,與諸僚登平承樓,眺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得不任其責!”

不是說儒家是最好的選擇,但也不至於像題主說的那樣不堪。各種學說相互補充,有些時候未必是一種學說可以應付一切的,應該是相輔相成的。就像漢宣帝說的:“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意思就是儒法並用,不可偏儒,亦不可偏法。


漁耕樵讀


哪看出來的道家治國呢?根據呢?

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

道家的著眼點在於加強自身修煉以求長生不老。妥妥的養生學,你看儒家有養生的嗎?

儒家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道家講究避世,己身逍遙。逍遙遊是白寫的嗎?

儒家重視人倫,品德,主張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活著要幹一番驚天動地的事業,立千古不朽的功勳,所謂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弟子不懈的追求,為天下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續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儒家講究入世做事,知行合一,在實幹中完善自己,儒家的標準是極高的,千古以來能做到的都沒幾個,如王陽明上馬治軍,有軍功,下馬安民,造福百姓,退能成聖,罕見的千古完人。

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儒家的要求,卻把人性的險惡弱點算在儒家頭上!

沒有儒家,就沒有漢奸了嗎,沒有儒家,就沒有出軌的人嗎?沒有儒家,就沒有嘴炮了嗎?沒有儒家就沒有軟弱無能的人了嗎?沒有卑躬屈膝的人嗎?不是一個儒家弟子出軌,就是儒家思想支持出軌。

儒家講氣節,要有骨氣,殺人償命,欠債還錢,自古流傳!

儒家都救不了你,憑啥覺得其他學術能做到?自己軟弱無能,就別怪別人,儒家讓治國你平天下,咋不去做呢?機會給你了,你也不中用啊!

定儒家治國是無數先賢的智慧考慮,你當漢武帝這位鐵血大帝,會選擇軟弱的學術?漢朝的真正強大是漢武帝開始的,所謂的文景之治也是一直在和親,史官美化而已。

許多大談儒家的,根本沒有認真瞭解過儒家,都是道聽途說,要麼就是歷史課本的評價,拿過來就說,不僅不懂儒家,連毛主席的話也不聽,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真正的儒家是以德報德,以直報怨,孔夫子手刃少正卯,提刀殺人,乾淨利落,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君子不浪戰,戰則必勝!儒家有的是鐵血名言,你做不到,反說人家懦弱無能!

諸子百家之中,論全面性,綜合性,實用性的學術理論而言,沒有能比得上儒家的。可是總有人總是想要一顆“仙丹”,要百病通治,哪一點解決不了,就是“廢丹”。問題是哪一種學術,能包治百病?民主?科學?


書僮聊歷史


認識不到位吧。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是最強大的時代,唐朝開元盛世不是道家思想,而是儒家思想所致。


飛飛貓說話


提問者缺乏一般的歷史見識,孤陋寡聞。

文景之治可以說是在道家影響下的盛世,也是中國第一個盛世,漢初的統治思想是黃老思想,主張無為而治,休養生息,經過幾代人努力到了漢武帝初期,已經非常繁榮了。

可是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絕非道家思想,因為漢武帝以後,中國的統治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唐朝也不例外,而且唐朝儒家比其他朝代還要繁榮,不要以為唐朝統治者自稱是老子後代,就認為唐朝統治者實行的道家思想,因為道家與道教是非常不同的,唐朝皇帝都是儒家教育出來的,他們信仰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而已,治國還是儒家思想的。

此後的歷代王朝 ,比如北宋盛世,明朝仁宣之治等等,都是儒家思想下的盛世。


文心雕龍780


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是道家治理的?誰說的?

文景之治很容易被說成完全是道家學說治世的功勞,但不僅漢初的黃老學派已經融入儒家思想,司馬談說道家“因陰陽之大順,採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而且,漢初儒生叔孫通為漢朝制定了禮儀,陸賈寫作了《新語》為劉邦獻策治國。“劉邦即位之初,重武力,輕詩書,以‘居馬上得天下’自矜,他乃建議重視儒學,‘行仁義,法先聖’,提出‘逆取順守,文武並用’的統治方略,遂受命總結秦朝滅亡及歷史上國家成敗的經驗教訓,共著文12篇,每奏一篇,高祖無不稱善,故名其書為《新語》。”陸賈一直到文帝時都是漢朝重臣。


玄谷真人12


事實上漢文帝是有名的大孝子,漢代“以孝治國”就從他手裡開始,儒家的《論語》《孝經》也是從他開始設立博士,緹縈救父是漢文帝時一個有名的故事,漢文帝就是依據《孝經》廢除了秦法中的殘酷的肉刑。

至於唐太宗,他明確的說過“朕今所好者,惟在堯舜之道,周孔之教,以為如鳥有翼,如魚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暫無耳。”孔子“先聖”的封號,就是唐太宗封的。

唐玄宗前期勤政有作為時,也是信奉儒家思想,到了後期信仰道家,不理朝政,才有了安史之亂。

道家雖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說個我讀歷史得出的一個結論:歷代敗亡的背後,都有道家的影子,雖然現在鍋都甩儒家頭上。秦始皇“焚書坑儒”,實際上是一群搞仙丹求長生不老的方士造成,晉代的士人好老莊玄學,好清談喜歡嗑藥反禮教,宋徽宗是有名的“道君皇帝”,金兵兵臨城下還要派道士作法退兵,明代的嘉靖皇帝也是迷信道教,搞採陰補陽差點被宮女勒死,民間也是大興道教,李贄在民間就很受追捧,民間也是棄儒從商,好奢靡之風。只有清代的敗亡沒有看到道家的影子,不過清末人口激增,鴉片戰爭前民間的儒家教育還不如幕府日本興旺。


東風一起千帆動


道家思想講的是無為而治。不折騰,不擾民。輕徭薄賦,休養生息。

儒家以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為文明標準,大批的統治階級貪圖享樂,橫徵暴斂,平民百姓苦不堪言。就不可能出現真正的盛世,朱明王朝就是例證。


笑娃shihuaixiao


儒家思想,對統治者來說,男盜女娼是英雄,對被統治階級來說,要接受“天命”,不得反抗。其結果就是統治集團糜爛,被統治者不堪忍受,不得不揭杆而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