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三代”护士:我也想家 但武汉还需要我们

“医三代”护士:我也想家 但武汉还需要我们

战“疫”日记

浙江日报3月31日,第五批返浙援鄂医疗队凯旋。在湖北,有一批浙江医疗队队员坚守到最后,浙江省人民医院天台分院护士丁露楠就是其中一员。

妈妈和外婆都是医生,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是丁露楠从小的心愿。2015年,她如愿以偿成为了家中的“医三代”。不知不觉已在武汉战“疫”40多天,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病区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她一直努力践行着白衣天使的职责和使命。

她在日记中写道:“大部分浙江援鄂战友凯旋,我为他们自豪,为他们高兴。同时,也有些羡慕,我也想家了。但武汉还需要我们,我更愿意留下来,与武汉人民共同奋战。”

4月3日,丁露楠圆满完成任务,跟随第六批返浙援鄂医疗队凯旋。

“医三代”护士:我也想家 但武汉还需要我们

3月31日 武汉

我叫丁露楠,是浙江省人民医院天台分院的一名护士,也是浙江省第五批援鄂医疗队的一员。在院长葛明华的带领下,我和战友们继续战斗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

疫情发生以来,我们一家时刻关注着“疫”线信息。得知医院招募志愿者驰援武汉,我便毫不犹豫报了名。

当我忐忑地告诉家人时,没想到他们虽然有些惊讶,却都很支持。妈妈更是鼓励我:“我的女儿很勇敢,妈妈支持你,你一定要保护好自己,平平安安回来。”

是的,我的妈妈是一位医生,我的外婆,也是一位医生。年轻时的外婆待人耐心、胆大心细、虚心好学,被村里推荐去学习,培训回来后成了村里的“接生婆”。而后,每当村里有媳妇要生产,她就背着木制卫生箱上门去迎接新生命。耳濡目染中,妈妈也选择了从医这条路,从台州卫校毕业后,就驻扎农村,当了30余载的驻村医师。

小时候,卫生院几乎成了我的另一个“家”。有一年妈妈除夕值班,我们一家三口陪她在卫生院过年。年夜饭刚上桌,就听到外面一阵急促的呼喊声:“陈医师,快来看看我的孩子!”妈妈丢下手里的碗筷就往楼下跑。原来是小朋友玩鞭炮不小心被炸伤了,妈妈马上为小朋友清创包扎,对家长仔细交代……一个小时后,等她再坐回饭桌前,饭菜早凉了。妈妈总是这样,病人的需求是她行动的第一信号。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她总是随叫随到。

而我,深受外婆和妈妈的影响,当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成了我的志向。2015年,我如愿以偿成为了家中的“医三代”。

不知不觉已经在武汉战“疫”40多天了,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病区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病区,我一直努力践行着白衣天使的职责和使命。

一个多月来,我遇见了许多人,收获了许多感动,也成长了许多——一位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爷爷,有时不吃饭或者把药吐出来,任性得像个孩子,但当我们耐心地给他喂饭、翻身、拍背、换尿不湿时,他也不忘跟我们说谢谢。一位患者大叔接受治疗的同时,还要照顾同样患病的七旬父母,他说:“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只有把他们都好好地带回家,我的家才叫家啊!”一位病情较重还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患者阿公,在我深夜查房检查他手背上的静脉通路时,突然紧紧地握住我的手,迟迟不肯松开,我一手回握着他,另一只手轻拍着他的肩膀,安慰他:“别怕,我们在,一定会好起来的!我们一起回家。”还有接送我们上下班的公交车师傅、忙着打扫卫生的环卫工人、医院门口执勤的民警、在院内巡逻的保安大哥、奔波忙碌着的志愿者……

在这些遇见面前,层层包裹的防护服、湿透的衣衫、满脸的勒痕,算什么?在这些遇见面前,笨重的步伐、急促的呼吸、艰难的操作,又算得了什么?一切都不重要了,一切都那么值得!

3月31日,大部分浙江援鄂战友凯旋,我为他们自豪,为他们高兴。同时,也有些羡慕,我也想家了。但武汉还需要我们,我更愿意留下来,与武汉人民共同奋战。

窗外,春雨还在滴答地下着,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了,万物复苏,武汉也开始渐渐恢复往日的勃勃生机。看,胜利指日可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