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出現了2500多年,祭祀形式發生了哪些的變遷?

據歷史記載,清明節第一次出現是在距今2500多年前的周朝。隨著時間的流逝,清明節的內容和意義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開始的清明節是用來踏青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成為了用於祭祀的特有節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我們學的第一首關於清明時節的唐詩,依稀記得當時老師的解讀是,清明時節落雨紛紛,路上的歸人形色匆忙,我打聽一下哪裡有喝酒的小店,牧童指 了指遠處煙雨朦朧的杏花村!一幅江南煙雨的優美畫面呈現在眼前,作者一副悠然自得的情趣好不自然。

‘清明’出現了2500多年,祭祀形式發生了哪些的變遷?

清明在今天所具備的特殊的意義就是祭祀掃墓的日子,每年清明節給了工作繁忙的我們一個機會,去緬懷一下逝去的親人,去回憶曾經的歲月,也讓我們能清晰的認識活著的必要。2500年的歷史變遷,清明的祭祀形式都經歷了哪些呢?

燒紙錢——傳統習俗的流傳

“風雨梨花寒食後,幾家墳上子孫來”,清明時節後輩子孫去給長輩上墳掃墓是我們中華民族流傳了近千年的傳統形式,目前絕大多數人依然會選擇如此,燒一點紙錢,祭奠二兩燒酒,說幾句知心話,在半夢半醒間彷彿又回到了從前,與長輩面對面席地而坐,相談甚歡。

‘清明’出現了2500多年,祭祀形式發生了哪些的變遷?

但燒紙錢有太多的不便,城裡人在十字路口燒紙錢,不僅會影響市容市貌,還會存在安全隱患。鄉下人的墓地一般都安排在深山,上墳燒紙會存在嚴重的火災隱患,每年清明節引起的山火不勝枚舉,不禁燬壞了我們的生態環境,也會因此觸犯法律。所以在這裡提醒各位燒紙前要時刻注意防火安全。

敬鮮花——新時代的祭祀變遷

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將逝去的親人安置在公墓內,由於公墓的限制,在清明祭祀的時候不允許燒紙錢,只能獻上一捧菊花,以此來寄託我們深深的懷念。敬獻鮮花,清新典雅,將祭祀的哀傷變的更加文雅。

‘清明’出現了2500多年,祭祀形式發生了哪些的變遷?

但這樣,導致了菊花的價格也在需求下不斷增長飆升,一花難求的局面開始出現。好像祭祀時不敬獻一束菊花都不能表達懷念一般,大家開始出高價提前預定菊花,讓黑心商家有空子可鑽,也讓原本寄託哀思的菊花變成了另外一種炫耀的資本,一種新的面子,使清明祭祀敬鮮花變了味道。

默哀——未來祭祀的首選

抗擊疫情是全球的一場硬戰,在這場戰鬥中我國湧現出了一批無私奉獻,捨己為人的烈士,為了表達對這14位烈士的哀悼,國務院決定在清明節(4月4日)上午10點開始,全國人民默哀3分鐘,汽車、火車、艦船鳴笛致意。

‘清明’出現了2500多年,祭祀形式發生了哪些的變遷?

默哀,成了一種新的祭祀悼念形式。環保又安全,既能寄託哀思,又省時省力,可謂未來清明祭祀的首選。畢竟祭祀是由心而發,不要讓形式束縛了我們的悼念。

不論時代怎麼發展,清明節都會是我們祭祀祖先,悼念英雄的節日,但一定要記得:清明祭祀重於心、不拘於行,文明祭祀、綠色祭祀!

喜歡本文記得關注作者,往期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