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嚴夫婦買房卻住不上:家長太“愛”孩子,很可能是害了TA


01

熱播電視劇《安家》中,有這樣一個情節:賣包子的老嚴夫婦想住去給兒子買的房子裡,照顧懷孕的兒媳婦。

當老兩口拎著大包小包,氣喘吁吁卻也歡歡喜喜地爬樓梯上去敲門時,卻開門的是親家母。

親家母說,本來也準備請老嚴夫婦過來做客的,還問他們帶這麼多東西是不是來洗衣服,儼然一副主人的樣子。

老嚴夫婦買房卻住不上:家長太“愛”孩子,很可能是害了TA


但事實是,房子是老嚴夫婦全款買下的。

當時,他們怕兒子揹債,花光了一輩子的積蓄。

這房子是給兒子的,也是給自己養老的。他們本來打算和兒子一起居住,也幫忙照顧兒媳婦和孫子。

老嚴夫婦買房卻住不上:家長太“愛”孩子,很可能是害了TA


最可氣的是,兒子不但絲毫沒有關心手提重物、大汗淋漓的父母,反而讓二老回去。

他根本不知道,他的父母已然無家可歸,而他,連多一句問候都沒有。

但即使如此,老兩口臨走還不忘為兒子著想,怕他在家裡受委屈,叮囑他好好照顧媳婦,多幫丈母孃。

老嚴夫婦為兒子操勞了半生,事事以兒子為先,卻並沒能得到兒子的優待,還面臨流落街頭。

很多家長把孩子看作全世界,關懷備至,處處寬容,卻不知道,這樣的行為下,反而讓孩子不懂體諒和感恩。

02

曾看過這樣一則報道。

西安有一個小孩,因為覺得無聊,放學後劃壞了路邊9輛豪車,父母為此賠償了幾十萬。


老嚴夫婦買房卻住不上:家長太“愛”孩子,很可能是害了TA


原來,在家裡的時候,小男孩覺得無聊,就會劃爸爸的車子,以此為樂。

而他的父親,因為覺得孩子小,不懂事,從來沒有因此責備過他,才讓他如此任性妄為。

無獨有偶。

在生活中也經常能看到看到這樣的情況:

奶奶帶孫子去親戚家做客,孩子調皮,把主人家弄得一團糟。

主人家很生氣,但因為是別人家孩子不好發火,指望孩子家長自己約束。

但這時候,孩子奶奶會站出來維護孫子而不是管教。

理由往往是孩子還小,不懂事,東西就讓他玩吧,大人要讓著孩子。

奶奶看起來很愛孫子,怕他受到責備,卻看不到,被他護在身後的孫子笑得多麼得意,多麼無所畏懼,更看不到,將來的無數次,孩子依然會這樣闖禍不斷,有恃無恐。

家長以為的包容,其實是助紂為虐。

只知道為孩子著想,對孩子百依百順,是教育不出懂事、感恩的孩子的。

03

或許,有人覺得孩子是對外人才不懂事,沒禮貌,對家人不會這樣。

但事實是,對孩子無限制地滿足,只要有一次做不到,就會讓他心生怨恨。

前幾年有這樣一則新聞,仍然讓人印象深刻。

家住杭州的陳女士一家一直非常愛的兒子,雖不至於完完全全有求必應,但能力之下,都會滿足孩子的要求。經濟狀況不太好也儘量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平時更是委屈大人、老人,也不會委屈孩子。

蘋果新手機上市,兒子非要讓陳女士買給他,陳女士考慮到家庭狀況,負擔不起這麼貴的手機,就沒有答應孩子的要求。

沒想到,平時乖巧的兒子竟然對她拳打腳踢。

老嚴夫婦買房卻住不上:家長太“愛”孩子,很可能是害了TA


孩子蠻不講理起來,親媽也免不了遭殃。

一位有過類似經歷的網友也感慨:

我為他付出所有,平時把他捧在手心,但就因為沒有給他買平板電腦,他就對我說“我恨你”。

孩子的“恨”來得很快,一直被遷就的他,才不會管對方是誰?

一味地事必躬親,有求必應,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享受的一切都是理所應當。孩子會產生嚴重的自我中心心理,認為其他人都應該無條件對自己好。

但步入社會後,這樣的孩子還能很好地生活嗎?

04

疫情期間,河南焦作一個10歲男孩曲恩澤,被大家所熟悉。

曲恩澤的爸爸是警察,媽媽是護士,他們都在抗疫一線工作,不能陪伴孩子。

恩澤就自己照顧自己,買菜、做飯、吃飯。把每天的學習和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條,從不讓父母擔心。

老嚴夫婦買房卻住不上:家長太“愛”孩子,很可能是害了TA


被問及父母都去工作,留他自己一個人在家裡,他是什麼想法時,他說:

我並不覺得爸爸媽媽把我留在家裡是件討厭的事,他們的工作是為了人民,我覺得爸爸媽媽是我學習的榜樣。

一個10歲的小朋友能有如此胸懷,肯定離不開父母適宜的言傳身教。

據瞭解,恩澤的爸爸曲嘉棟先生,是焦作市公安局特殊警務支隊的一名警察。接到單位的待命通知後,在老家只待了兩天的他,毅然帶著妻兒從老家返回焦作,迅速回到工作崗位。

恩澤的媽媽許女士年前曾不慎摔倒,導致尾骨骨折。但瞭解到疫情的嚴重後,她也義無反顧地回到醫院救治病人。

有這樣急國家之所急的父母,年幼的孩子能有如此出色的表現,有這樣無私的想法,也就不足為奇了。

工作崗位特殊的父母,註定不會對孩子全天候、無死角地陪伴;懂得為國家和他人著想的父母,不會無限制地遷就自己的孩子。

所以,才有了這麼懂事能幹的小恩澤。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和榜樣。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心頭的寶兒,但是,父母如何對待和教育孩子,卻決定著孩子能否成為社會的寶。

真正的愛應該是建立在告訴孩子明辨是非,感同身受的基礎上,而不是害怕孩子受傷,就一味縱容遷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