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保戶定銀的故事


五保戶定銀的故事

定銀叔叔是村裡的五保戶,右邊肩膀有點偏,走路的時候,一拐一拐的。


他智力一般,小的時候家裡很窮,父母早逝,無人操持婚事,一直單身到現在。


他的輩分比我們低,但堂哥認他做乾爹,媽媽要求我們,不能像有些小朋友一樣直呼其名,而要稱他叔叔。


老家在湘西南的苗寨,中午有喝油茶(當中餐)的習俗,苗家人好客,只要上門,都是客,主人會端上油茶,請你吃飽為止。


不過現代社會人心式微,村裡也有嫌貧愛富的人家,對定銀叔叔這樣的五保戶,不是很歡迎。


他卻是我們家的常客。


每天中午,只要打油茶,家裡的大門都會敞開。定銀叔叔常常“路過”,媽媽總會熱情地請他進來。


久而久之,我們三姐妹也知道,只要看到他,就會請進來。


他很勤快,只要看到有事情做,每次都會主動幫忙。


遇到收豆子、摘花生的季節,他總會早早吃完飯,來我們家幫忙。中午喝完油茶,下午還要幫著做到四點多鐘,才回家去。


炎熱的暑假裡,西瓜是小朋友的最愛。我媽常說,口大如灶門。意思是,貪吃的人,再富裕都可以把家裡吃窮。


那個時候,我們家平時極少買豬肉吃,夏天最多買兩三次冰棍,西瓜就更加不用想了。


一天中午,定銀叔叔喝完油茶後出去了。過了一會兒,拎了一個大西瓜回來,笑吟吟地對我說:“拿去切了,大家一起吃。”


媽媽問他:“哪裡來的錢?”


他靦腆又有一點自豪地回答:“賣竹子賺的。”


在老家的大山裡,楠竹是主要的經濟作物。九十年代初期的時候,竹子的價格很好,一根可以賣十多塊錢,這也成了村裡人主要的經濟來源。


想不到的是,定銀叔叔竟然會拿出辛苦錢,請我們吃西瓜。這個錢,他本可以買兩斤豬肉,好好犒勞自己的。


記憶裡,那個西瓜特別甜,我們都誇他買的好,他憨憨地笑著,眉眼裡,也是掩飾不住的,是那種有能力回饋他人的喜悅。


1997年夏天,我考上了武岡師範,那是最後一屆包分配的師範生,錄取通知書的到來,意味著我正式跳出農門,端上了鐵飯碗。


爸媽很驕傲,七千塊的學費(按照物價對比,大概相當於現在的3.5萬-4.2萬),也讓他們很焦慮。


好在女兒有一個穩定的未來,加之父母之前從未向親戚朋友借過錢,這一次,他們一開口,幾個叔伯和舅舅也慷慨地借了錢。


學費還是不太夠,開學前,按照鄉里的規矩,爸媽為我辦了升學宴。


那天幾乎所有的親戚朋友都來了,想不到的是,定銀叔叔也來了。


這一次,他不是“偶然”路過,而是拿著紅包,邁著輕快的步子,氣定神閒地走進來,問我:“主事的人在哪裡?我送一下人情(紅包)。”


吃晚飯的時候,定銀叔叔坐在正席上,不緊不慢地吃著,桌上的人都吃完了,他還坐了好一會兒,才離開。


後來,姐姐結婚,爸爸六十歲生日,家裡的大事,只要宴客,他每次都會拿著人情來。


媽媽總是回贈他一堆的東西,用她的話說,人家不容易,不能讓他吃虧。


其實,我們和他並不是親戚,只是同一個村子罷了。聽爸爸說,其他人家的喜事,他只是幫著做點事,吃兩餐飯,基本上不給紅包的。


1999年冬天,我們家裝了固定電話。2000年大年初一那一天,定銀叔叔很早來我家拜年。


媽媽給他敬了煙,發了瓜子和糖。喝了一會兒茶之後,他站起身來,從口袋裡掏出一張紙,支支吾吾地問,能不能借一下電話,他想打電話給乾兒子。


堂哥在市裡工作,每次回來雷打不動會去看望他,還大包小包,送很多東西。


內心深處,他也早把哥哥當成了自己的兒子。


媽媽欣然同意,他把那張紙遞給我,上面是堂哥的電話。


“嘟嘟”,兩聲以後,電話接通,裡面傳來了堂哥的聲音,還沒等我遞話筒,定銀叔叔一把搶過了過去,臉漲得通紅,聲音也有點哽咽:家裡人都好吧,孫女聽話吧?你清明節會回來嗎?


電話裡,哥哥熱情地給他拜年,倆人拉起了家常。


十來分鐘以後,他把話筒遞給了我,轉身離開的瞬間,他輕輕地抹了一下眼角。


媽媽在一旁感嘆:每逢佳節倍思親,誰都一樣。


臨走時,他從口袋裡掏出錢,說要給電話費,我們堅決不要。


幾年前,大伯伯在村裡建了一個公益圖書城,他報名做了義工。值班的日子,他風雨無阻,從不遲到。


這些年,我在外工作,回去的不多。但每次回去,他對我總是特別熱情,滿臉的笑。


他老了,身體大不如從前。臨走前,我總會給他一些錢,或者買點豬肉雞蛋送過去。


聽媽媽說,前年他不慎摔了一跤,尾骨折斷,站不起來了。村長是我表哥,工作認真負責,加上他是堂哥的義父,表哥揹著他看病、住院,忙前忙後,村裡還請了護工照顧他的起居。


幸運的是,大半年以後,他終於恢復。


現在他已經七十多歲,不能下地種田,更不能上山砍楠竹了。


好在國家政策好,村裡給他新建了房子,每個月有補助,慰問的糧油食品等,每次都會分給他,基本的生活完全沒有問題。


希望他能保重身體,每次回家時,都能聽到他笑著問:什麼時候回來的呀?

五保戶定銀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