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隸摩崖石刻《石門頌》,率意自然,山野氣息,堪稱隸書中的草書


漢隸摩崖石刻《石門頌》,率意自然,山野氣息,堪稱隸書中的草書

東漢隸書主要分佈在兩大區域,一是以山東、河南為中心;二是以陝西、四川為中心。前者接近於官方正體文字,具有“廟堂”之氣;後者稍遠於官方正體文字,具有“山野氣”,《石門頌》等摩崖石刻為其代表。


漢隸摩崖石刻《石門頌》,率意自然,山野氣息,堪稱隸書中的草書


《石門頌》全稱《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隸書,原刻石二十二行,每行三十或三十一字不等,全文共645字。漢中太守王升撰文,全面詳細地記述了漢順帝時期,司隸校尉楊孟文上疏請求修建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經過。刻在陝西漢中市褒城鎮東北褒斜谷古石門隧道的西壁之上。1967 年因在石門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庫,乃將此摩崖石刻從崖壁上鑿出,1971 年遷至漢中市博物館,保存至今。



《石門頌》筆法直接篆書,以圓筆為主,起筆逆鋒,含蓄溫潤,中間行筆舒緩,肅穆敦厚,收筆加以回鋒,圓勁流暢。它的線條几乎都是粗細均等的,雖然很細,但並不柔弱、空怯和蒼白,在審美上是紮實、瘦勁的,而且內蘊很豐富。《石門頌》的線條在審美上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勢長”。

《石門頌》橫折處理自有特點,筆法決定線條質量,轉折決定書法風格。橫折是很重要的一個用筆單元。《石門頌》中橫折的處理大體上分為兩類:一類是使轉而來;另一類是寫完橫後斷筆,重新起筆寫豎構成橫折。這兩種處理在審美上有很大不同,前者是圓潤、內斂,後者是方正、外拓,在整篇中,後者的處理還佔有一定的比例。有人說後者的橫折處理是其不足之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吧。


漢隸摩崖石刻《石門頌》,率意自然,山野氣息,堪稱隸書中的草書


《石門頌》的結構特點,一是以扁為主,因字賦形,或扁(圖2)或方(圖3)或長(圖4),大小不一,任其自然。二是中宮寬綽,內鬆外緊,以疏朗開闊為基調,中宮比較寬鬆,字的外部緊結,從而呈現出雍容大度,從容不迫的氣息(圖6)。三是重心居上,上緊下松,足顯瀟灑飄逸,神采飛揚之態(圖7)。四是松而不散,虛實相生(圖10、圖11).


漢隸摩崖石刻《石門頌》,率意自然,山野氣息,堪稱隸書中的草書


《石門頌》的特點之三是整體氣息以靜為主,以動為輔,動靜相合,相得益彰。《石門頌》在結字上有飛動之美,在線條裡有流動之態。仔細觀察和品味,此帖的很多字在結字的處理和一些橫畫的筆意上都有飛動、飄飄欲仙的感覺,而在點畫線條裡,雖然以絞轉筆法為主,但線條呈現出的氣息並不霸悍、浮躁,而是很安靜。《石門頌》線條裡的安靜不是一種靜止的安靜,而是一種動態的、流動的安靜,紮實的安靜。黃賓虹老人講:“

流動中有古拙,才有靜氣;無古拙處即浮而躁,以浮躁為流動是大誤也”。


漢隸摩崖石刻《石門頌》,率意自然,山野氣息,堪稱隸書中的草書


《石門頌》是《石門十三品》之第五品,此摩崖書法古拙自然,富於變化,通篇字勢揮灑自如,奇趣逸宕,素有“隸中草書”之稱。書寫較隨性,不刻意求工而流露出恣肆奔放、天真自然的情趣。《石門頌》是東漢隸書的極品,也是摩崖石刻的代表。楊守敬《平碑記》說:“

其行筆真如野鶴閒鷗,飄飄欲仙,六朝疏秀一派皆從此出”。清張祖翼評此碑:“三百年來習漢隸者不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漢隸摩崖石刻《石門頌》,率意自然,山野氣息,堪稱隸書中的草書


由於《石門頌》刊刻在崖壁上,書寫時會根據石質等現場情況而臨時發揮,其章法自由率意,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該摩崖石刻形制較大,我們看到的字帖多是拓片的剪裱本,不是原碑的形態,這給我們完整的感受《石門頌》的章法帶來了一定的障礙,另外,《石門頌》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豎”畫處理略顯孱弱;“辶”的處理太過雷同,不夠豐富。所以,在臨習《石門頌》時,要認真通讀和了解《石門頌》的特點,如果有條件去實地考察原石,對《石門頌》的理解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漢隸摩崖石刻《石門頌》,率意自然,山野氣息,堪稱隸書中的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