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林教育丨市二十六中分校的“蝶变” 从群众躲着走的薄弱学校变成抢着上的新“名校”


- 市二十六中分校的“蝶变” -

“以前一年就招10来个学生,最差的一年只招了7个,现在可以说‘一位难求’,去年二十六中分校招了330名新生。”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校长刘俊博说,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根本保障,也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他认为,“名校+”工程找准了教育不均衡的病根,也找到了方法。如今二十六中分校学生的回流就是对“名校+”工程最大的肯定。

700万元改造校舍

两校师生深度融合

碑林教育丨市二十六中分校的“蝶变” 从群众躲着走的薄弱学校变成抢着上的新“名校”

学区内学生纷纷出走,家长们舍近求远,想方设法要把孩子送到别处去上学,群众躲着走是2016年以前二十六中分校(原九十三中)的窘境。2016年5月,二十六中与原九十三中签订《帮扶目标责任书》,组成“精准帮扶型大学区”,开始了帮扶探索与实践。2018年原九十三中正式更名为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分校,纳入二十六中“名校+”教育联合体。

在2016年召开“名校+”教育联合体第一次会议时,两校领导班子一起摆问题、找差距,确定教师培训、质量提升、校园设施、招生宣传等方面为工作切入点,制定具体帮扶工作实施方案。至此,原九十三中由二十六中校长刘俊博全面负责,高速推进。此后每周,刘俊博都会召开一次会议,对照帮扶方案,检查落实工作进度。

为快速扭转分校发展薄弱的现状,刘俊博将分校为数不多的学生全部插入二十六中对应年级。“两校学生混合编班,让分校的孩子同样享受教育联合体的优质教育资源,老师一视同仁,很快分校的部分学生成绩就名列前茅了。”刘俊博说,这让他对工作越来越有动力。

刚接手二十六中分校时,学校共有38名教师,刘俊博对所有老师进行了一次考核。高标准的考核仅让11人符合要求,达标上岗了。剩下的27人怎么办?刘俊博说,必须去二十六中跟岗学习,制订跟岗计划。他规定每位老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0节,直到符合标准才能上岗上课。就这样,分校教师全部纳入二十六中统一管理,两校师生完全实现了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深度融合。

碑林教育丨市二十六中分校的“蝶变” 从群众躲着走的薄弱学校变成抢着上的新“名校”

“二十六中今天考试,第二天一早老师就能批改完试卷,分校的老师很快也变成这样了。”刘俊博举例说,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学校要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先行。两校深度融合以来,二十六中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延续到了分校,帮助建构起了优质长效的教师发展规划,切实实现资源共享,快速提升。“这两年分校老师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纷纷脱颖而出。”

老师达标了,学生并入了,分校校舍也不能空闲下来。但破旧的学校称不上是一个好学校,改造成了刘俊博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想装空调,电线不行,想增水压,水管不行。”刘俊博说,本想简单改造,结果一开始就变成了大工程。近两年,他帮助分校申请了市区专项资金700万元,完成了教学楼、办公楼的整体改造提升,新建教学部室,购置教学器材,实施绿化改造工程,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通过一系列校园建设,不仅营造了高品位的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还为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提升后的校舍资源不再闲置,二十六中将分校作为南校区投入使用,初三年级整体迁至分校校园,与本部同步建设、共同提升。

碑林教育丨市二十六中分校的“蝶变” 从群众躲着走的薄弱学校变成抢着上的新“名校”

学生不再出走择校

家长由怨声载道到赞不绝口


“一长多校”的深度融合管理模式实现了两校统一谋划、共同实施、同步发展,尤其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名校+”教育联合体改革实施以来,分校在校生人数由原来的30余人增加至现在的665人。2019年中考,分校普高上线89人,上线率超过40%,学生最高成绩688分。在“名校”二十六中的带动下,分校已经摘掉了“薄弱”的帽子。大幅度提升的成绩,出现了以前的学生流失外出择校到现在的回流落户、满额招生甚至一位难求的现状,学校声誉获得显著提升,家长由怨声载道到赞不绝口:“老百姓的孩子终于可以在家门口上好学校了。”刘俊博说,2019年分校招收初一新生330人,学校成了辖区内公认的新“名校”。

陪伴分校快速成长的这些年中,刘俊博感触颇深,他说,二十六中是碑林区率先实施“名校+”精准帮扶型教育发展模式的学校之一,在探索的道路上,最初学校也曾有过彷徨、迷茫,现在回望过去的艰苦实践,却发现也收获了诸多意外惊喜:不仅帮助分校摘掉了“薄弱”的帽子,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家长的口口相传也让二十六中自身的办学品牌优势得到有效提升,实现了跨越发展。

“这样的帮扶不仅盘活了分校,校本部的教育质量也借着这股东风成效显著。”刘俊博说,2016年接手分校,2017年二十六中就晋升为陕西省示范高中,学校高中的录取分数线也是逐年提高。“名校+”工程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大好事,家长满意、学生成长、学校提升就是教育人要做的大实事。“学校的成绩是哄不了人的,我们用事实证明了‘名校+’工程并非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稀释,而是激活‘名校’与‘+校’双发展的新引擎。”刘俊博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