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衰敗之兆:陳玉成率10萬人打安慶,為何打不過5萬湘軍

太平天國自天京變亂後,軍事局面少了幾分靈動,逐漸陷入機械應對的境地。太平軍雖然二破江南江北大營,解除了天京周圍的威脅,但安徽形勢卻日趨惡化。

安慶戰役太平軍慘敗,成為太平天國後期衰落的一大轉折點。

但令人難以理解的是,太平軍在安徽戰場有多達十餘萬兵力,而湘軍僅有五萬多人,素來以驍勇善戰著稱的太平軍,怎麼會敗給人數居於劣勢的湘軍?

一、清朝戰略的變化:由瞎打變為專攻

太平軍初期至中期,軍事上一直處於積極進取的態勢。動輒西征、北伐,兵鋒遍及湘、鄂、皖、蘇、浙、贛、豫、晉、直隸等省,甚至結連捻軍進軍陝西。

清廷則是被太平軍牽著鼻子轉,各種疲於奔命,各被捱打。1856年天國變亂後,好歹雙方情形穩定下來,開始專注於江南諸省的爭奪,但清朝的策略仍然顯得有些過於急躁。

清廷把能掌握的兵力分為兩大部分,朝廷的經制兵即綠營,主要進攻天京,而湘軍則令其與太平軍主力在湘鄂贛皖諸省糾纏。在咸豐帝的算盤之中,仍想靠綠營兵拿下平叛的首功,以免湘軍坐大崛起。


太平軍衰敗之兆:陳玉成率10萬人打安慶,為何打不過5萬湘軍

但這種方略無疑顯得有點目標不清晰。為何?清廷的軍事力畢竟有限,綠營兵無論將帥能力還是兵員素質,都弱於太平軍。而湘軍雖精,人數卻少,加上缺少國家動員系統的支持,湘軍的壯大全靠曾國藩諸人玩眾籌。

這就犯了勢分而力弱的錯誤。國家動員系統支持的是軍事弱雞綠營兵,能打的湘軍卻苦於資源限制無法發展壯大,所以這種戰略對上太平軍,自然是遲遲打不開局面。

而這種哪有火就撲哪的瞎打戰略,自然也無法從根本上扭轉形勢。清軍兩次在南京城下組建江南江北大營,把繩子直接套到了太平天國脖子上,照樣勒不死,太平軍一使勁就能把繩套崩斷。原因就是清軍力量太弱。

但到了1859年以後,形勢終於發生了變化。

這個變化起始於胡林翼到湖北當巡撫。胡林翼是湘軍系人物,他本是曾國藩的助手,後來因功出任巡撫,成了掌握一省實權的大員,這使得他開始有資本謀劃對太平軍的總體戰略。胡林翼長於謀略,他反思數年來清廷屢戰不能勝的原因,指出了要害所在,即沒有聚攻一點。

那麼應當選何處為聚攻之點?胡林翼與曾國藩反覆商討後,商量出了“謀皖”的策略。

天京位居長江下游,時刻受上流諸鎮水路威脅,因此守天京重點在於穩固皖南和贛北,體現到具體的區域上,就是九江、安慶。

因此胡林翼在湘軍收復湖北後,向朝廷極力上書,並獲得批准,展開了謀皖行動。


太平軍衰敗之兆:陳玉成率10萬人打安慶,為何打不過5萬湘軍

湘軍大佬胡林翼

二、曾國藩、胡林翼四路分兵

在胡林翼謀皖之策出爐前,曾國藩一直是清廷的救火隊長,太平軍往哪打,清廷便把曾國藩往哪調。先是讓曾率部援浙,後又跟著太平軍屁股入閩。1859年石達開打到四川,咸豐帝還想把曾國藩調到四川赴援。

如果此行真得成功,曾國藩手裡那點軍隊,怕不真要被肥的拖瘦,瘦的拖死。但曾國藩路過湖北時,胡林翼不忍心千辛萬苦組織起來的湘軍被朝廷的坑爹戰略葬送,於是和剃頭一唱一和,讓湘軍在湖北停留數月,等待四川戰局好轉,胡林翼再次上書把曾國藩留下來共同進攻安慶。朝廷無可奈何,只好同意。

這一步棋,可說得上是謀皖策略成功之始,湘軍從此可以專注於一點,施展其耐磨耐操耐死戰的優勢,與太平軍開啟主力對磕模式。

但在湘軍諸路人馬進圖皖南之時,湘軍還犯過一次錯誤。

那是1858年,湘軍悍將李續賓貫徹胡林翼進攻安徽的意圖,在攻下九江之後連續作戰,攻入皖南舒城、六安一帶。李續賓屢勝而驕輕敵冒進,輕入險地,結果被太平軍陳玉成部合圍,三河鎮大戰,李續賓當場陣亡,六千湘軍被殲。

李部戰鬥力為湘軍諸部之冠,故而這場慘敗令曾、胡更加清醒。特別是胡林翼,這位老謀深算的謀略家調整了戰略,不再堅持速攻,而是提出了長達兩年的謀皖時限。

具體的方略就是,以四路進兵的模式,不斷蠶食皖南各城鎮,以多點滲透的戰法,逐步拔除安慶周邊的小城,最終把安慶變成孤城、死城。

曾國藩也同意了這一戰略。在兩人共同商討之下,排出了進攻安徽、包圍安慶的具體陣容:

湘軍共派出五萬人——這幾乎是曾、胡的所有本錢,分為四路,其中第一路是主力,由曾國藩率軍沿江東下,直指主要目標安慶;第二路由李續宜(李續賓之弟)率領,從鄂東北出發,過六安進攻廬州(即合肥);第三路由猛將多隆阿、鮑超率領,從太湖進攻潛山、桐城;第四路由胡林翼率領,由英山霍山進攻舒城,與第三路會合於桐城。


太平軍衰敗之兆:陳玉成率10萬人打安慶,為何打不過5萬湘軍

安慶城今貌

湘軍大舉入皖後,果然在戰略局面上出現立竿見影的效果。太平軍雖然當時剛剛二破江南江北大營,且已向蘇浙腹地進軍,但聞聽湘軍入皖、安慶危急,不得不重新調整戰略,祭出經典的圍魏救趙計,企圖攻湖北以解安慶之圍。

但是這個策略,頗有令不解之處。

為何太平軍不直接進攻安慶,與湘軍主力交戰,這才是最快解除安慶危機的辦法啊?

答案是,非不欲也,實不能也。

三、多隆阿專克陳玉成

在對全局的籌謀上,太平軍遠遠弱於湘軍。

胡林翼敏銳地看出安慶是太平軍全局的要害,但太平軍內部卻無人有此大局觀。

即使是陳玉成本人,他久在安徽主持軍事,對安慶的重視也遠遠不夠。三河大捷後,太平軍幹掉湘軍一部主力,按理說應當察覺出湘軍的圖謀,進而在安慶周邊加強兵力,並進一步沿江上攻,拿下九江,這樣才能收戰略上的主動。

但陳玉成好死不死地各種浪戰,把安徽的主力抽調到蘇浙戰場,太平軍頭號重鎮安慶只留下葉芸來所部一萬六千餘人。這簡直是把肉包子扔到狗圈裡,生怕人家不知道你好吃。

湘軍之所以能迅速入皖,與陳玉成的不重視有莫大關係。


太平軍衰敗之兆:陳玉成率10萬人打安慶,為何打不過5萬湘軍

四路湘軍入皖後一路攻城掠地,安慶外圍石牌、太湖、潛山、樅陽四個最重要的據點都被拿下,安慶逐漸失去周邊城鎮拱衛,雖然防守仍然很堅挺,但漸漸地運轉不靈了。

剃頭和胡林翼也及時調整了戰略,把攻城掠地改為圍點打援。即以曾國荃所部一萬兵力監視包圍安慶城,胡林翼、李續宜、多隆阿負責外圍打援,三部打援兵力多達二萬八千,不得不說,這是極為積極的進攻策略,湘軍擺好地雷陣,只等太平軍來踩了。

而三路打援湘軍中,擔當主戰任務的是湘軍頭號名將多隆阿。

多隆阿本是滿人,他統率的原本是國家經制兵。但由於多年與太平軍作戰,1861年,清廷把多部劃歸胡林翼指揮,從此多隆阿也成了湘軍將領。

但多隆阿手下軍馬多為從黑龍江募集的馬隊,能衝能打,作風非常強狠,與土生土長的湖南兵有所區別。湘軍四路入皖時拿下的安慶外圍四鎮,除樅陽之外,石牌、潛山、太湖全是多隆阿攻克。

陳玉成對多隆阿很是忌憚,他曾在與天王洪秀全的通信中說,“奉命征討妖孽,所過破巢壓卵,無敢攖鋒,惟多某老謀善戰,用兵如神,臣與對陣,屢為所敗。今百萬精銳悉遭頓挫,自料不能敵。”


太平軍衰敗之兆:陳玉成率10萬人打安慶,為何打不過5萬湘軍

清軍悍將多隆阿

陳玉成所說百萬精銳頓挫,指的就是解圍安慶時被多隆阿四次擊敗的慘事。

陳玉成分別於1860年十一月、1861年四月、1861年五月、1861年八月,先後四次被多隆阿擊敗。陳玉成的心腹大將劉昌林、捻軍首領孫葵心都被多隆阿擊殺。特別是第二次援安慶之戰,陳玉成犯下低級錯誤,讓部下頭號猛將劉昌林率四千精兵守在安慶集賢關外,自率主力去桐城招引幹王的援軍。結果劉昌林被湘軍圍攻全殲,曾、胡大喜,說此戰足以報了當年李續賓敗死之仇。

1861年九月,陳玉成眼睜睜看著安慶城被曾國荃炸塌城牆,而不能越過多隆阿的防線一步,無奈只能撤守廬州,安慶陷落,太平天國形勢頓壞。

陳玉成解圍安慶失敗,除了太平天國在戰略上犯了分攻四方、不能集中的錯誤,陳玉成具體的軍事策略也有很大失誤。

其一,四救安慶,三戰都在掛車河戰敗,而且同敗於多隆阿一人之手。可見其戰術安排之僵化。多隆阿在掛車河駐營已久,又貫徹了曾胡既定的列營堅守、不得輕易浪戰的戰術,可謂得其地利,陳玉成不知改變,這是其取敗之道。

其二,採用添油戰術,陳玉成本部打不過多隆阿,便陸續約請洪仁玕、楊輔清等部前來,但諸部先後不一,沒有形成絕對優勢兵力,陳玉成進攻每個湘軍要點,大概都是敵我對等,太平軍在安徽合省的兵力優勢沒有發揮出來。

其三,放棄運動戰,不善於調動湘軍。運動戰一貫是太平軍的強項,也是在不利形勢中爭取主動的有效辦法。當湘軍諸路圍困安慶時,全局不是沒有弱點,像胡林翼駐守的舒城、曾國藩駐守的江南祁門大營,兵力都非常寡弱,如果虛聲進攻這兩處,調動多隆阿往返馳援,太平軍以多打少,未始不能成功。而陳玉成過於執著安慶一城一地之得失,導致兵力優勢無從發揮。


太平軍衰敗之兆:陳玉成率10萬人打安慶,為何打不過5萬湘軍


所以說,從安慶一戰可以看出,太平軍與湘軍纏鬥到最後,不單是比拼實力,更多比拼的是雙方在文化底蘊、戰爭謀略上的水平。太平軍將領多是文盲出身,打同樣是武夫居多的綠營兵自然是勝多敗少,但一旦對上老謀深算、意志堅韌的湘軍,就只能反過來被人牽著鼻子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