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等待中不失希望,是對抗命運的勇氣

全球疫情還在持續蔓延,截止到今日,新冠肺炎已經席捲了186個國家,累積確診人數53w,這些觸摸驚心的數字背後,代表的是每一個活生生的人。在這些日子裡,我們聽了太多負面的消息,封鎖、暫停、延遲、取消、死亡等等,但同時我們也聽到了溫柔的聲音,援助、逆行、捐贈、堅守、治癒等等。這些詞都讓我想到了希望,希望是逆行者們的堅守,希望是青山一道,同擔風雨的援助,希望是不計一切,全力挽救生命的擔當,而承載著這些希望的既可以是醫生、護士,也可以是口罩、醫療設備,亦可以是微笑、歌聲。我今天所講述的《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中的希望則是一封信——一封等待了五十六年的信,希望小說中的精神可以傳遞給每一個讀者:等待中不失希望,是對抗命運的勇氣。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是加西亞·馬爾克斯三十多歲在巴黎時期完成的作品,距離《百年孤獨》出版還有6年,距離《霍亂時期的愛情》出版還有24年。此時的他剛剛被報社拋棄,正在等待一份工資。而我與這本小說結緣是因為一句話: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過的事情就是等待。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等待中不失希望,是對抗命運的勇氣

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本人是如此評價這本小說的: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我寫了九遍,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無懈可擊的,可以面對任何敵人。

記者:有人說《百年孤獨》是一部不可超越的作品,即使它的作者也不能超越。對此你怎麼看?

馬爾克斯:它在問世之前就已經被我自己超越了。事實上,我認為我最好的作品是《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

這本在世界文學史上與《老人與海》齊名的中篇小說《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的故事是以上校等待裝有退伍金的信封為主線展開的。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上校,在漫長的等待中失去了兒子,也在漫長的等待中逼近死亡,可是他仍然沒有放棄希望,將希望繼續寄託在那封等待了五十六年的信中,也寄託在了明年一月份的鬥雞比賽中(贏了會有錢)。儘管上校與他的妻子在貧窮和疾病中苦苦支撐著,可是生活卻並沒有眷顧他們,而是絕望接著絕望,咖啡沒有了,玉米不夠吃了,錢沒有了,最後連變賣的東西都幾乎沒有了,而且負債累累,終於在文章的結尾,當妻子問上校,明天吃什麼的時候,上校坦坦蕩蕩的說出了:“吃屎”。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等待中不失希望,是對抗命運的勇氣

故事就這樣戛然而止,至於上校是否能參加並贏得那場鬥雞比賽(一個半月之後)不得而知,上校是否能夠等到那封裝有退伍金的信也不得而知,我想大概不會吧。只是知道兩位瘦骨嶙峋且患有疾病的老人經歷了無盡的等待:在等待中忍受苦難,在歲月中等待希望,在絕望中堅守希望,最終他們沒有屈服,更沒有失去絕望中的希望。

在等待中忍受苦難

“上校打開咖啡盒,發現果然只剩下一小勺咖啡了。他從火爐上取下鍋子,把裡面的水往地上倒掉一半,又用一把小刀在盒裡颳了刮,直到把最後幾片混有鐵鏽的咖啡末刮下來,倒進鍋裡,方才住手。”

這是《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中的第一句話,作者並沒有直接告訴讀者上校貧困潦倒的困境,而是通過對上校一舉一動的細節描寫,給讀者呈現了一個可視化的上校的初始形象,食物匱乏下的貧窮。

當上校端著咖啡遞給患有哮喘病的妻子並且撒謊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可憐的上校今天連咖啡都沒得喝。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而是一種常態。上校和他的妻子一直所處於的一種狀態:半飢半飽,有上頓沒有下頓。對應這種貧窮,上校能做的僅僅是等待和儘可能的節省。而他的妻子顯然要付出的多得多:

  • 因為貧窮,她將自己的衣服縫縫補補,上面的花樣越多,越是絢麗,則代表著補丁越多,看似絢爛,實則越是貧窮;
  • 因為貧窮,她精打細算的記著和省著每一分錢,可是卻從來不去購買一件東西(她不知道玉米的價格),這何嘗不是在維護著上校的形象;
  • 因為貧窮,她學會了低頭,用家裡的東西置換錢用來維持生活。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等待中不失希望,是對抗命運的勇氣

他們幾乎沒有新置辦的衣服(唯一有的是妻子給上校買的新鞋),他們的傘早已破爛,有的只是骨架,他們值錢的東西幾乎被賣光,只剩下一個時鐘和一隻鬥雞,而這一切,妻子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儘可能的延長她和上校的生命。

可是苦難遠不止如此,比起只是飢餓,身體上的痛苦則更讓人深刻。

“他覺得肚子裡好像長出了許多有毒的蘑菇和百合。”、“他的關節被連續的陰雨天折磨的痛不欲生。”、“他常常在夢裡發燒,說夢話。”這些話或直白,或諷刺,或含蓄,卻都在說著同一件事情:上校老了,而且生病了,似乎活不長了。同樣“她艱難的喘著氣,在喘息稍定的間隔裡喝一口咖啡。”則是對上校妻子最好也是最殘忍的形象詮釋,似乎這喘息才是呼吸,才是生活,而那一點間隙則是意外,應該竊喜。

可是上天還是沒能眷顧他們,就在故事發生的九個月之前,他們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兒子。在馬爾克斯的筆下,絲毫沒有留給這兩位老人一點喘息的機會,苦難接著苦難,苦難之後還是苦難,他要做的就是直達痛處,而不是同情,他要做的就是向下紮根,營造徹骨的寒心與絕望,可憐的上校沒有食物,沒有健康的身體,還失去了唯一的兒子,他所能做的、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除此之外,馬爾克斯會剝奪他的一切。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等待中不失希望,是對抗命運的勇氣

在歲月中等待希望

上校做到了,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重複著過去所做的事情:在每個週五,在醫生的門診中等待汽船——搭載著信的汽船,盯著郵電局長手提著的郵袋,試圖看清楚每個火漆封口上的收件人姓名,然後期待著郵電局長對他說:“上校,這是寫給你的信”。只是十五年過去了,一次也沒有出現過,今年也是如此,只是上校這次並沒有直接回家。

在這個時候,上校對妻子是愧疚的,因為他等了十五年(從寫好申請之後算起),他也讓妻子等了十五年,而且今年不一樣,他們實在是沒有錢了,他們可能真的撐不下去了,撐不下的原因不是絕望,而是買不起食物。最後上校還是回去了,他將沒有收到信的原因歸結為:他們是第一千八百二十三號,還沒輪到他們呢,又或者是因為他們的律師沒有盡心盡力。哦,也許是這樣。其實根本不是,只有上校和妻子知道這個蹩腳的理由到底重複了多少次,或許他們也數不過來了。

五十六年了,上校唯一做過的事情就是等待。

其實不僅僅是上校,他的妻子也是如此,儘管他的妻子偶爾抱怨上校,但是妻子和上校一樣,她同樣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了那封信上面,她的倔強、堅韌絕不會比上校少一點。縫縫補補也好,賣掉東西補貼家用也罷,她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和上校活得更久,而活得更久就是為了等待那封信。彷彿是在說:我就是要活著看看那封等了五十六年的信到底長啥樣子的,至於裡面有什麼,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不重要了。活著是為了等待希望,儘管那希望的背後是絕望。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等待中不失希望,是對抗命運的勇氣

這封信(希望)折磨著這兩個老人,但是也給予這兩個老人活下去的希望,在他們失去兒子的時候,在他們即將沒有食物的時候,這份希望就是活下去的精神食糧,就是他們能抓住的救命稻草。也是因為這樣,他們希望通過一切其他的方式來堅守這份絕望中的希望,找藉口也好,換律師也罷,置換東西也好,期待鬥雞贏錢也罷,這是他們十五年以來的唯一選擇。

在絕望中堅守希望

信代表的是堅守十五年的希望,那麼那隻鬥雞所代表的除了希望之外,應該還代表著最後的倔強、最後的尊嚴以及那些相信這隻雞會贏的人的希望。

一開始,人們希望上校把鬥雞賣給他們,後來,他的妻子也希望上校賣掉鬥雞來補貼家用,最後,就連上校也想要賣掉鬥雞來維持生計,但是唯利是圖的商人堂薩瓦斯卻把價格從原先的900比索,壓到了400比索,可能還會更低。無奈的上校只好拿著堂薩瓦斯給的60比索回了家(缺錢你先拿著花,鬥雞價錢下週再商量)。

緊接著又是一個週五,上校依然沒有等到那封信,在回家裡的路上他看到了自己的鬥雞正在戰鬥(被孩子們偷偷拿來的鬥雞):

上校不動聲色地看著兩隻雞一次又一次地廝拼。在震耳欲聾的吶喊聲中,只見雞毛、雞腿和雞脖子扭作一團。轉瞬間,對手被甩到了隔板上,打了個旋穩住陣腳,又衝將過來。他的雞並不進攻,只是一次又一次地擊退對手,然後穩如泰山地落回原地。此刻,它的腿已經不抖了。

當上校奪過鬥雞的時候,雞身上的熱氣和強烈的搏動使上校顫抖起來。他覺得此生從未抱過這麼活蹦亂跳的東西。

《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等待中不失希望,是對抗命運的勇氣

這一刻,鬥雞將不僅僅只是鬥雞,它是上校心中五十六年來苦苦經營出來的那個倔強,堅韌,選擇希望的硬漢形象,也代表了那些相信鬥雞能贏的人——這也是他們的希望。所以當上校一回到家的時候,便溫柔且堅定的告訴妻子:雞不賣了。即便是“吃屎”的情況下也不會賣掉鬥雞,因為如果說咖啡是肉體的食糧,信是精神的食糧,那麼鬥雞則是代表著不屈與慷慨赴死的決心。上校決定繼續等待希望,即使在絕境中也是如此,因為那是他對抗生命,想要活下去的勇氣。

寫在最後:

在絕望的等待中,我們仍需要不失希望,希望是對抗命運的勇氣,亦是活下去的勇氣。

這是一部悲劇,是經歷著飢餓與疾病的抗爭,也是經歷著精神折磨的抗爭,最終呈現給我們的除了對上校的遺憾與悲傷之外,是對生命韌性的探索,也是對生命意志的探索。上校至死都沒有屈服,沒有屈服於絕望,沒有屈服於命運,他始終選擇等待希望,選擇堅信希望,選擇以希望抗爭命運,那一抹既偉大又渺小的生命之光,足以照亮我們:

等待中不失希望,絕望中不失希望,用希望對抗命運,這些糟糕的日子究竟會過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