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命運,上"雙一流"大學的“捷徑”你真的要錯過嗎?

一、通往名校的“捷徑”你知道嗎?


在中國,不論你的家庭背景怎麼樣,你都要在某年的6月(今年7月)參加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那就是一年一度的高考,在上千萬考生參與的戰場中,僅有3%左右的學生能夠走進“雙一流”高校的大門。這一考,確定了將來的要上的大學、社交圈子、就業的難易程度,從而也圈定了很多人的終身

改變命運,上

是不是覺得很殘酷,那來聽聽更殘酷的吧!


在這3%的人群裡,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早早被名校確定了!他們都走了“捷徑”,以比你還低的分數,被心儀的大學提前選定了!而你想等到高考時再拼一場,但你憑什麼拼呢?

講到這裡,肯定有學生和家長都在好奇這個“捷徑”為何物了?在以前,這個“捷徑”喚著自主招生,如今自主招生被取消了,被更公平的“強基計劃”取代,相信一些考生和家長已經有一些瞭解。

自2003年以來,自主招生在經過15年的發展演變後,已經成為重點大學錄取學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8年,自主招生報名人數達到驚人的82萬,相較2017年的60萬人次,上漲幅度達到35%,2019年的熱度依然不減。

由於自主招生存在一些被詬病的問題,於是教育部發布了更加公平的招生方式——“強基計劃”,從2020年起,在36所老牌985高校進行試點招生。下面,我將詳細為大家解析一下2020年強基計劃這條“捷徑”該如何走!

二、參加強基計劃,要關注需要招生簡章的招生方式


強基計劃和過去自主招生的一個非常重要區別就是, 高校考核安排在高考成績公佈後,高校依據高考成績確定入圍測試資格的考生。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實力,確定自己的報考志願。強基計劃開展的目的是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學生。這就需要大家對基礎學科是“真愛”,並且有非常明確的專業意向。

所以, 報考強基計劃,首先是確定專業,然後在根據學校綜合實力和學科水平進行選擇。綜合實力強或評估成績優的,高考成績入圍要求一般也會高。在這裡我們需要留意一下各大高校的招生方式,一部分高校會採取“分數優先”的策略,也就是先確定錄取考生,然後再安排專業。 當所以,各位學弟學妹還要抓緊提高自己的高考分數。當然,這只是小編的猜測,至於高校會不會以這樣的方式進行招生,還得看強基試點院校的招生簡章。

三、強基計劃的決勝點——校考是關鍵

首先我們瞭解一下“強基計劃”的基本內容:

1、誰能參加?

與自主招生不同,強基計劃看上去沒有設置報名門檻,但不知各位是否注意到教育部發布的強基計劃文件當中關於破格錄取的說明——原則上不低於考生所在省份本科第一批錄取分數線進行錄取,這也意味著,成績到達本科一批線的考生均可報名參加強基計劃,並有機會被錄取。

2、如何參加?

改變命運,上

3、參加後有哪些好處?


強基計劃的入圍考生名單,是在高考出分後發佈,是否參加強基計劃將會形成鮮明的對比。譬如,貴州A考生的高考成績是645分,假設中國人民大學2020的錄取線依然是646分,毫無疑問他將無緣北理;同省B考生的高考成績為621分,雖然裸分更是無望考入北理,只因此前報了強基計劃,順利拿到考試資格,儘管高考分比A低了23分,但是最後有可能憑藉強基計劃這一救命稻草,成功考入北京理工大學。所以,強基計劃就是能“低分上名校”。


為什麼說“強基計劃”的關鍵在於校考?

改變命運,上

可否實現“低分上名校”,關鍵是考生能否在高考分低的情況下,通過出色的校考表現,在高校考核中獲得較高的分數。今年的強基計劃,有可能出現“入圍時的第一名落榜,最後一名考上”的情況。因為高校是按照高考分數佔比不低於85%+15%校考成績進行招生錄取的,綜合考生的高考成績與校考成績,然後按照由此構成的總分高低順序,決定哪些考生能被最終錄取。

因為高考總分是750分,按85%換算;那麼校考總分按照15%來換算(在此,以高考總分的15%為參考),約是132分,兩項的綜合總分是882分。校考主要是考面試,能否在面試中脫穎而出,就是致勝關鍵。

假設C考生高考分是643分,是以第一名的名次,入圍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校考;B考生是620分,是以最後一名的排名,入圍了中國人民大學的校考。

由於C考生沒有接受系統的面試培訓,結果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校考中表現不好,在總分132分的校考中僅得60分;而B考生,因為接受系統的面試培訓,結果在校考中表現優異,得到95分。

最後,C考生的總成績是高考分643+校考分60=712分,位列北理2020年強基計劃河南省考生的第35名,B考生的總成績是高考分620+校考分95=715分,位列河南省的第30名。假設北理在貴州省的強基計劃最終錄取名額為30人,那麼最後的結果是B考生被錄取,C考生落榜。

強基計劃招生,為廣大考生增加了一次上“雙一流名校”的機會,小編建議,具備衝刺985高校潛力的學生一定不要錯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