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茶業:迎來品牌發展的絕佳時代

每年的清明前正是“明前茶”大量採摘的時候。但前兩天江蘇下的一場“春雪”,卻讓許多茶客感到十分鬱悶。


因為此刻正是茶葉綠芽冒頭的時候,被雪一打,芽頭長勢就會受到影響,口感也會發生變化。


而對於一部分急著買茶送禮的人來說,他們關心的是採摘成本增加了,茶葉也可能會更貴了。


市場從來不缺好茶與“好貴”。而這些價高的茶,基本都是“物以稀為貴”的路數。只不過“物以稀為貴”從商業角度來看,並不是個好模式。


中國茶文化底蘊深厚,不缺好茶,卻缺少能在市場突圍的好品牌。


01

長三角地區名茶薈萃,區域公用品牌之上自有品牌弱


中國是世界產茶大國,茶葉出口量多年來一直位居世界第一。茶葉品種花色也是分類繁多,按照工藝可分為 綠茶、紅茶、黑茶、黃茶、白茶以及青茶六大類。


而在長三角地區更是名茶薈萃:西湖龍井、安吉白茶、洞庭碧螺春、南京雨花茶、金壇雀舌、黃山毛峰、祁門紅茶、太平猴魁等等數不勝數,客來敬茶更是基本的禮儀。


根據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的數據統計顯示,2018年江蘇省茶葉產量14558噸,浙江省為186000噸,安徽省為134922噸。


江蘇被戲稱為“散裝江蘇”,在喝茶這件事上,江蘇也相當“散裝”。江蘇雖然總體茶產量不高,茶園面積也不算多,但幾乎各地都有自己的“名茶”, 南京雨花茶、蘇州洞庭碧螺春、金壇雀舌、溧陽白茶、宜興陽羨雪芽……且江蘇茶田平均畝產值5088元,超過全國茶田平均畝產值34.%,充分體現出“小而精”的特點。


中國傳統茶業:迎來品牌發展的絕佳時代


浙茶的老大當屬西湖龍井,豔壓群芳;近年來安吉白茶也嶄露頭角,雖沒有西湖龍井的歷史源遠流長,但其憑藉品牌帶動產業發展的故事也相當勵志,2019年安吉白茶的品牌價值已經突破了40億元。


安徽的茶區主要集中在南部的黃山和大別山山脈,誕生了以黃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門紅茶、太平猴魁為代表的安徽名茶。這裡也是歷史上有名的集散中心,據史料記載,徽州茶商自明代便開始經營茶葉。

中國傳統茶業:迎來品牌發展的絕佳時代


但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長三角地區茶葉的區域公用品牌特點十分突出,但茶企對自有品牌的打造力度較北京、福建、雲南等地相對較弱。在上海市茶葉學會等機構聯合發佈的“2018中國茶行業品牌50強榜單”中,浙江僅上榜4家、安徽上榜3家,江蘇尚未有品牌入選。


如何在區域公用品牌之上建好自有品牌,是長三角地區乃至全國中小型地方茶企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02

品牌化發展尷尬,千家茶企不敵一家立頓


提到中國的茶葉品牌,有一句話為業內所熟知:“千家茶企不敵一家立頓”。這反映了茶葉生產大國向茶葉品牌大國轉型面臨的困惑,也是今後推進傳統茶葉品牌化發展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國人對茶有兩種態度。


顯而易見的態度,是將茶定義為精神訴求。是氤氳飄蕩的茶氣、是大多數人難以理解的茶禪一味、是繁複優美如同舞蹈的茶道表演、是悠久的歷史與不可反駁的傳承……因此,在中國的茶葉生意中,被反覆提及的,是品質、山頭、大師、年份、工藝等。這也是中國眾多高端茶會所,茶葉店的基礎。


中國傳統茶業:迎來品牌發展的絕佳時代


不可否認,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國茶流傳至今的重要因素,但無論是咖啡文化還是英式茶文化裡都有這樣的因素存在,這也並不妨礙人家成立了星巴克和立頓。


所以,這本質上還是一個商業問題。


茶葉與咖啡豆都屬於農產品,經過簡單的工業甚而手工業,就直接進入了商品市場,如果始終維持這種商業模式,那麼就會發展出類似精品咖啡、中國茶文化、莊園紅酒等等小且零碎的市場。


此外,中國上游的農產品大都是農戶分散式生產,每家種幾十畝,無法保證供給穩定。想買到好品質的產品還需要口口相傳,這就註定了市場規模會被侷限在地域範圍內。


而星巴克和立頓之所以能夠在全球範圍內連鎖開店、複製推廣,也正是因為其標準化的茶葉與咖啡及相關的工業化供應鏈模式。


比如,立頓的茶原料就是從各地進口而來,再通過統一的加工生產,在一個品牌下打造出多種茶葉品種。此外,還有專業的拼配專家可以把不同產地批次的茶葉原料拼配出穩定的口味,且配方保密,進一步保證了的品牌的差異性。


因此,品牌化的發展,是建立在工業化、規模化、標準化、組織化等水平基礎上的。


只有以工業思維去經營茶業,才會集中更多的專家人才去研究產業化和技術問題,發展出更多能量產的產品來,從源頭保證品質。其次,才能研究和試探出既蘊含茶文化傳承、又適應大眾消費習慣的商品,進而逐漸建立起中國自己的茶葉和茶飲品牌。


03

以營銷思維建立品牌,小罐茶崛起的啟示


還有一種態度,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這樣的茶是大眾化的。這是蘇州園林裡、杭州西湖邊茶館,廣州香港早茶、茶餐廳等等茶形態的基礎。也是之前非常火的小罐茶成功的關鍵。


小罐茶創始人杜國楹曾經說:“小罐茶不僅僅是茶,而是我們基於對茶葉的消費場景的洞察,給出了茶的解決方案。”


中國傳統茶業:迎來品牌發展的絕佳時代


這裡的消費場景以及解決方案,實際上指的就是社交與禮品。買小罐茶的人不一定喝茶,喝茶的人不會買,小罐茶的定位非常明確,至始至終瞄準的就是前者,而前者的消費市場顯然更大。


不可否認的是,小罐茶也的確用了一部分的工業思維去做品牌,比如解決了茶葉良莠不齊、生產標準化、價格統一等問題。但營銷思維其實佔了大頭,所以人們對小罐茶的嘲諷,更多是來源於創始人過去做的產品在市場的反應,以及它的“高價”。


這樣的營銷思維,從長遠來看可能並非好事。小罐茶麵向的市場太過狹隘,一旦有比它更適合送禮的產品出現,輕易就會不復存在。此外,小罐茶也並沒有控制上游的茶葉生產,而是與幾位茶業“大師”捆綁在一起,用人來為產品背書,存在較大風險。


但對已經擁有了上游生產端的傳統茶業來說,這樣的營銷思維就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始終守著一畝三分地談稀缺、談神秘,就無法擴大消費者的認知,從而被困在小範圍的消費市場中。


04

最好的時代:品質立身,品牌立業


綜上來看,中國傳統茶葉的品牌化之路已經比較清晰。即在上游把控好茶葉種植端的品質標準,在下游向消費端輸出新的消費場景,中間環節則通過工業化和產業化來實現。


而現在也正處於一個品牌發展的絕佳時代。


在茶業發達的長三角地區,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對品牌化的重視程度都日益提升。

今天江蘇剛剛公佈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推進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和地理標誌品牌等農業品牌創建。


與此同時,長三角城市中產階級群體也越來越大,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上升、對健康茶飲需求的上升等都對傳統茶葉品牌的建立提供了強大的消費力支持。


但品牌的建設也無法一蹴而就,尤其是對於茶葉這類文化附加值更高、地域性更強的產品來說,更要平衡好標準化與差異化、規模化與精細化等等衝突。


消費觀念瞬息萬變,人們往往無法輕易定論一個消費品,特別是飲品和食品品類的流行週期,但可以通過它過去存在的時間,來判斷生命力的強弱。


11世紀左右,人們就開始用水煮咖啡豆以用作飲品;距離神農氏第一次發現茶也已經過了5000多年。除了歷史的底蘊外,一定有更多因素促成了這一品類流傳至今。所以對於中國茶的未來,想象與改造的空間還非常大,等待有能力的人擇機而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