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惰,才是不作為的根本理由

躲勤作懶,猶如“趨利避害”,乃人之天性。因為,勤,是要付出的,無論是體力上還是精神上,都屬於“害”之類;而懶,則可以躺在舒適區裡靜靜地享受,是屬於“利”之類。當人們在一種可以自由選擇的環境裡,做出了懶惰的行為,不要大驚小怪,這是自然的選擇,也是一種本性的選擇。反而,對於那種不講條件,不講利益就能主動付出,選擇了勤快、勤奮的作為,當屬於違反人性的現象,背後絕對有另外一種潛在的利益,或者有一種特殊的精神需要。

以這種規律來解釋自己的創作現象,就容易得出合適的結論。為什麼,一段時間能好好地創作,而階段性地就會停頓或者停止。計劃往往是美好的,卻為什麼最終的結果卻不盡人意,反省其中的過程,最大的影響就是創作在時間上的不平衡性,如果選擇了階段性成績作為參考標準,絕對是碩果累累,而一旦選擇了另一階段性成績作為參考標準,則成績淡淡,寥寥無有。2020年3月下旬,成績固然可喜;但是,4月份以來,卻有了放一放、鬆一鬆的跡象,這對創作活動是無益的。唯有做到時間和數目相對的平衡性,避免那種忽上忽下、高低起伏的畸形現象,才有利於寫作水平的上升,創作成績的取得。

不但在創作中,包括在生活中,在學習中,在工作中,都要避免懶惰的思想和行為。一旦立下了計劃,就要不惜一切代價,利用一切時間和機會,鍥而不捨,堅定地行動,最大限度地實現階段性的目標。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唯有一日有一日的任務,一日有一日的成績,才能有一週任務的完成,一週成績的獲得,進而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日積月累,終獲大成就,達到遠大人生目標。


懶惰,才是不作為的根本理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