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寒食,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寒食和清明节的习俗你还记得吗?


明天就是清明了,今天是寒食,你还记得吗?关于寒食和清明节,你还记得哪些传统习俗?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祭祀逝去的亲人和祖先的日子。又因处于仲春与暮春之交,乡野间春光明媚,春暖花开,所以又是踏青郊游的日子。

今天是寒食,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寒食和清明节的习俗你还记得吗?

清明节这天清晨,我们当地百姓家家户户要在大门上、屋檐下插上柏树枝,并在太阳出来前用柏树枝煮鸡蛋吃。每年清明节前几天,人们就要去山上折些柏树枝回来备着,清明节前一天下午或者清明节一大早,就要把柏枝插在大门上、房檐下、猪圈上、磨眼里等各个角落,民间认为这样可以辟邪祛毒虫。清明节一大清早,家里的老人们就要起床,用柏枝煮一些鸡蛋给孩子们吃。从小时候记事起,每年清明节母亲都是天不亮就起床煮鸡蛋,把洗净的柏树枝和鸡蛋放在一口大锅里一同煮,加了柏枝煮出来的鸡蛋蛋壳的颜色要比平时红一些,味道上倒并没有太大区别。太阳出来之前妈妈就会把我和弟弟叫起来吃煮鸡蛋,因为据当地老人们流传下来的说法,清明节的柏枝煮鸡蛋必须要在太阳出来前煮好吃进肚子里,孩子吃了能祛病辟邪。

今天是寒食,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寒食和清明节的习俗你还记得吗?

上小学的时候,每年清明节前后我们的班主任都要带着我们去烈士陵园缅怀革命烈士,或者带我们去村南头的小河边野餐,或者带着我们去爬当地有名的“望夫山”,每个孩子都带着水和吃食,中午就在外面野餐。现在想起来孩童时代的幸福真简单,每年清明节出去踏青带的吃食无非就是两三个鸡蛋,一壶水,可是大家吃得都非常开心。非常感谢小学时候遇到的那位班主任老师,教会了我们很多书本以外的东西。

今天是寒食,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寒食和清明节的习俗你还记得吗?

现在柏树比较难得见到了,尤其是城里更难寻到柏树,很多人开始用柳枝来代替柏树枝。每年清明节前后,就可以看到人们陆陆续续折一些柳枝回家,楼道里各家各户的防盗门上都插上了嫩绿的柳枝。

今天是寒食,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寒食和清明节的习俗你还记得吗?

大家都了解清明节,但可能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还有个“寒食节”。寒食节是清明的前一天,是我国唯一一个以饮食习俗命名的传统节日。按照传统习俗,在寒食这一天不能生火做饭,只能食用事先备好的冷食,故名“寒食”。

寒食节的由来有一个非常感人的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食不果腹,跟随他的介子推悄悄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给公子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躲进绵山中不肯出来。晋文公遍寻不得,为了逼他出来放火烧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始终没有出来,被发现与母亲相拥烧死在山中一棵大柳树下。晋文公深感愧疚,将绵山改名为介山来纪念介子推,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举国“寒食禁火”,只能吃干粮和冷食。自那时起,寒食节便流传了下来。随着朝代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寒食禁烟火的传统渐渐消失,寒食变成了祭祀亲人的日子。

今天是寒食,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寒食和清明节的习俗你还记得吗?

在我们当地,寒食要“上坟”。实际上在民间很多地方,祭拜逝去的亲人和祖先实际上并不是在清明这一天,而是在寒食。寒食这一天,人们会备上五碟小菜,一壶酒,一壶茶,几样果品,带上香火,装在一个专制的盒子里,或者提篮里,挑着上山去给祖先上坟。到了坟前把吃食果品摆开,斟上酒和茶,点上香,烧纸钱,诉说对亲人的思念,祈求祖先的庇佑。

今天是寒食,明天就是清明节了,寒食和清明节的习俗你还记得吗?

很多节日习俗,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发生一些改变,但我想不论怎么变,作为华夏儿女,我们几千年的历史不能忘,我们丰富的传统文化习俗不能忘,这些传统文化传达的美好寓意和祝福不能忘。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沿袭的传统习俗,正是一辈一辈的人这么传承下来的呀!

关于寒食和清明节,你们当地有什么传统习俗呢?你还记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