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翻翻它,不容易被孩子問倒

從幼兒園到小學低年級,這幾年是我們的孩子對認字最有熱情的時期。

不管是路邊的招牌,還是電視裡的漢字,只要有認得的孩子就會大聲的念出來,然後驕傲的等待爸爸媽媽的誇獎。

為人父母之後,家長也喜歡捧著看圖識字課本,和孩子一起溫習幾十年前認字的場景。

孩子是天性好奇的動物,他們不僅認字,還會問你這個字為什麼要這樣寫。

如果孩子問你“日”字“月”字為什麼這樣寫,當家長的還可以畫一張簡筆畫,告訴他們這是象形字,是仿照太陽、月亮的形狀創造出來的漢字。

可是,如果孩子問你,“宮”字下面的兩個口字代表什麼?你確定可以給他正確答案嗎?“目”字裡面的兩橫你知道這是代表眼珠,那麼母親的母字裡面的兩點,又代表什麼呢?

諸如此類的問題,一定會難住不少家長。

這個時候,你會隨意糊弄自己的孩子,還是自作主張的胡亂解釋呢。

說到胡亂解釋,我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早已臭大街的“國學大師”,又開始在網上改頭換面忽悠大眾。

此人以前最擅胡亂拆解漢字,比如把佛字的右半邊弗字,說成是美元的符號$,然後解釋說,人人都愛錢,佛也愛錢,而且愛的還是美元。

這種看似妙語連珠的解釋,如果謬種流傳,會讓漢字的本源真相距離我們越來越遠。

如果有一本漢字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靠譜的告訴孩子漢字的由來。這樣的擔心就會不復存在。

陳嘉凌的《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就是這樣一本著作。

看了這本書,你可以自信的告訴孩子,宮字下面的兩個口字,可不是代表兩口人,而是代表相連的兩個建築,而最早的甲骨文宮字,是沒有上面的寶蓋頭的,就是兩個連在一起的框框。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宮字才加了寶蓋頭,慢慢演變成了今天這個樣子。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經常翻翻它,不容易被孩子問倒

這樣給孩子講漢字的故事,是不是既有趣又有料?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的作者陳嘉凌是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臺灣師範大學招生組組長。她的研究專長是文字學、出土文獻學、詞典學和神話學。簡單來說,這是一個既懂中國文字歷史,又懂中國故事的學者。2019年4月,九州出版社出版了這本文化普及著作。

這本書一共收集了152個漢字,作者按照“天上地下、古今大集合”、“世代交替、中外靠過來”、“食衣住行、禮俗大觀園”和“喜怒哀樂、心事誰人知”四個板塊,對這152個字進行了分類。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經常翻翻它,不容易被孩子問倒

它以許慎的《說文解字》為藍本,期望用淺顯易懂、圖文並茂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中國文字的形體由來、演變原因、現代用法,並用有趣的故事培養小朋友的漢字思維,讓他們明白傳統文化是如何適用於現代生活的。

因此這本書還有一個副標題:用故事培養孩子的漢字思維。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這本書一共20萬字,用20萬字來解釋152個漢字,大家可以想象的到,作者一定在其中加入了非常豐富的補充信息,料很足。

我看完了這本書之後,覺得它至少有四個特點值得我們去關注。

這本書對漢字提供了可靠的源頭解釋。

前面解釋過,這本書是以《說文解字》為藍本,從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篆文、隸書一直到楷書,對每一個字的源頭做了精準的解釋,對每一個字的字形變化做了完整的呈現。

這麼做有什麼好處呢?

我認為至少有兩個。

第一個好處是讓我們對一個漢字的起源有了準確的認識。

比如說雷字的甲骨文,最初的時候就是一個閃電的形狀(就是甲骨文的申字)加上兩個口形、點形、或者是田形。這就很直觀的表達出來,雷是伴隨著閃電出現的聲響。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經常翻翻它,不容易被孩子問倒

第二個好處,是我們從字形的演變過程,理解到符號變化的一般規律。

還是用雷字舉例子。到了金文的時候,雷字一開始是一個貫串了四個田字的S形,後來又在這個字形的基礎之上,加上了雨字頭,表示雷這個東西總是和雨水密切相關的。

到了戰國時期更有趣,雷字一開始變成了雨字頭下面加上四個田字,這裡田字是形聲字中的聲部,後來縮減了一個田字,下面三個田字;等到了隸書的時候,索性只保留了一個田字表達讀音。

你看,一個雷字的變化,就完美的表現了符號的演化過程:總是從具象到抽象,從複雜到簡潔。

這樣的收穫,算不算識字之外的小驚喜呢。

看清楚了字意引申的來龍去脈。

漢字裡面,一個字包含的意義有時候簡直是天上地下,相差萬里。

為什麼不同的含義會用同一個字來表達呢?

比如說堂字。

殿堂、澡堂、同仁堂、堂兄弟,都是用同一個堂字。這裡面有沒有內在的邏輯呢?

作者在書裡面給我們做了耐心的拆解。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經常翻翻它,不容易被孩子問倒

堂字最早出現於戰國時代,下面一個土字,代表這個字和土石建築有關係;上面是個高尚的尚字,這個尚字既表示讀音,又表示高大的意義。

所以說,堂字的本意,就是高大的建築物。回憶一下你去過的大禮堂、大會堂、殿堂,是不是這樣呢。

隨後,堂字又被引申為家庭住宅中的正屋,大廳。古代講究的人家,一進去的第一進就是堂,穿堂而過,第二進才叫室。所以要先登堂,才入室。這個順序不能亂。而兩邊的建築,才叫房。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經常翻翻它,不容易被孩子問倒

再往後,官府辦公的場所也被稱為堂,所以影視劇裡面官老爺一落座,兩排衙役就開始吆喝“升堂”!

既然官府辦公的地方可以叫堂,那麼有專門用途的地方也開始引進堂字,這就有了食堂,澡堂等各種“堂口”,以至於店小二都可以叫跑堂的。

緊接著,既然堂字可以表達專門的場所,那我們拿過來給自己住的地方起個名號也是有道理的嘛,於是就有了杜甫草堂、中山堂這樣的名號。再到後來,做生意的人索性把堂字接過去打了廣告,於是就有了同仁堂、百草堂、回春堂之類數不清的堂號。

那麼,堂字怎麼又和表達親屬關係沾上邊了呢。

這是因為古代家庭裡面的堂是一個大家庭的居住中心和重要的活動場所,一大家子人都生活在一個大堂之下,雖然不是一個爹媽,可是擁有同一個爺爺奶奶,那就是堂兄弟、堂姐妹的關係了。

這麼一介紹,您對於漢字字義引申的套路,是不是有了一點體會,發生一點興趣了呢。

可以瞭解到古人文明演進的步伐。

文明是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慢慢演化而來的,有的東西出現的早,有的出現的晚,這些都可以從具體漢字出現的年代得到印證。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經常翻翻它,不容易被孩子問倒

比如說樓房的樓字,甲骨文和金文裡都沒有,一直到了戰國文字裡,才出現了樓字。這說明什麼呢?說明最遲到商朝的時候,中國都還沒有出現造樓的技術工藝。

如果您對《封神榜》還有印象的話,一定還記得商紂王給蘇妲己建造的高大建築叫做鹿臺。完全是靠土石壘砌起來的高臺。

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在《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中也論述過,中國古代建築到周代的時候可以有列柱重頂,但是樓房似要到戰國末期才出現,此前只能做到在高臺上面建築房屋,不是真正的樓房。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經常翻翻它,不容易被孩子問倒

除了推斷出現的朝代,字形的變化還可以驗證中國人對於自然現象認識的深入。

例如潮水的潮字,最早的潮字右邊是沒有月字的,一直到了漢朝的隸書裡面,潮字才加了月字,這似乎表明,古人在秦漢時期,才開始認識到,潮起潮落是和月亮的運動息息相關。

第四點, 老字新用有奇趣。

為了標新立異,年輕一代喜歡使用一些生僻的漢字,這些漢字被戲稱為火星文。

一些古老的漢字在年輕人的推動之下,老樹發新芽,就擁有了全新的含義。

比如這個囧字,是從甲骨文時代就有的超級古老的漢字,原意就是帶著花窗的窗戶,可是因為它的形狀酷似一個皺眉的倒黴蛋,被年輕一代改造成了一個表達超級尷尬的詞彙。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經常翻翻它,不容易被孩子問倒

不僅如此,90後00後們還創造出了囧字一族,(腦部運動員進場曲)現在皺著眉頭向我們走來的是:囧國國王崮、囧國王后莔和帶斗笠的囧—商。大家掌聲歡迎!

真的,囧字已經被新新人類給玩壞了。

最後一個隆重登場的是光芒四射的““梗”字。

跟年輕人玩,你要聽不懂他們的梗,那是一件很囧的事情。

《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經常翻翻它,不容易被孩子問倒

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梗字最早指一種榆樹,後來引申為植物的枝莖。

而新新人類說的梗,其實是指相聲裡面的哏,指那些滑稽有趣的語言和動作。

捧哏、逗哏的說法,上一代人還是知道的,只可惜新新人類不太知道這個哏字,直接將哏寫作梗,而且還造出了一系列與梗有關的詞。

比如說鋪梗,就是指鋪陳笑話的過程;有梗就是有笑點;破梗就是說笑點被戳穿了,變得不好笑。

我拿郭德綱和于謙的一個小段子一演示,您就明白了。

郭德綱: 我家裡的狗叫貓咪。

于謙: 那貓叫什麼?

郭德綱: 貓叫兔子

于謙: 兔子呢?

郭德綱: 兔子叫鸚鵡

于謙: 鸚鵡呢?

郭德綱: 鸚鵡叫兒子

于謙:兒子呢?

郭德綱:兒子叫于謙!

你看,這一段,一直到鸚鵡叫兒子,都是在鋪墊,就是鋪梗。

到了最後一句包袱一抖,笑點才出來,就有梗了。

可是如果有個缺德鬼在下面聽相聲,郭德綱剛說到兔子叫鸚鵡,他在臺下大叫一聲:兒子叫于謙。!那就是破梗了。

嗯,真有這種人,估計都不要演員親自動手,直接能被其他觀眾給拍成腦梗。

寫到這裡也該收尾了,能堅持看到這裡的,你們都是鐵錘的真愛。

如果您對傳統文化感興趣,想和自己的孩子來一番有品味有趣味的親子閱讀,“牆裂”建議你看一看這本《超有趣的漢字故事書》。


我是鐵錘文史,致力於創作有趣有料的文史作品。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點贊評論轉發。人生苦短,有幸同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