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讓孩子成為白痴天才嗎?

你想讓孩子成為白痴天才嗎?

電影《雨人》劇照

如果讓“雨人”去參加直播答題

最近,直播答題比較熱,據說每場獎金幾十上百萬,參與者動輒上百萬。一個朋友跟我說,這是她兒子在寒假上各種補習班之餘,最喜歡的“放鬆學習”。這個小學五年級男生儘管答題獎金數為零,但很開心漲了知識。

小範圍調研了一下,鼓勵孩子在直播平臺上答題的家長還不少,他們的理由包括:

  • 快樂學習,娛樂中漲知識;
  • 減少了玩電腦遊戲的時間;
  • 很勵志,參加答題的“學霸”不少,有一個大學生獲得103萬獎金。

看來,在一定程度上,基於網絡平臺的直播答題在報紙、電視版“知識競賽”各領風騷數十年之後,以其零門檻和鉅額獎金,再一次掀起了“知識風潮”。

跨越時空地想了一下,如果讓“雨人”去參加直播答題,會怎麼樣?其他參賽者會被碾壓到何種程度?可有還手之力?

還記得當時看電影《雨人》,那個“怪人”雖然話說不清,還有很多“傻子行為”,比如必須在固定的地方、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但是,他非凡的記憶力和計算能力讓我備受震撼——可以輕鬆背下整本電話本、做四位數以上的乘法運算,甚至可以在拉斯維加斯如賭王般算牌打牌……如果我有這樣的記憶力和計算能力,高考奪榜豈不是如“囊中探物”。

學了教育學,讀了更多書以後,才知道有我這樣天真想法的人不在少數,這是一種對於“白痴天才”患者的浪漫化假想。在精神病學界,“白痴天才”(idiot savant)是一個專業術語,他們大部分患有孤獨症或與孤獨症相關疾病。

你想讓孩子成為白痴天才嗎?

《雨人》宣傳海報

這個術語的提出者——英國精神病學家約翰•朗頓•唐恩(John Langdon Down)公開過他診治過的一些案例。比如有個孩子,只要看過一遍就能把一段冗長的文字一字不落地背誦下來。另一個孩子能在幾秒鐘內運算兩三位數的乘法。還有一個對音樂有著驚人的記憶力,看過一場歌劇之後就能把整場演出的所有詠歎調完整地回憶出來。

唐恩之後,又有十幾份白痴天才的病歷被公開。他們的共同特點在於,兼有白痴和天才兩種特質——一方面生活能力低下,看起來像傻子;但另一方面,記憶力或計算能力超群,被稱為記憶大師、算術超人。

之所以產生如果“雨人”參加直播答題的聯想,因為這樣的競賽勝出者需要記憶力超強,但對所記憶的東西並不要求真正理解,而這,正是白痴天才的強項。

你想讓孩子成為白痴天才嗎?

真正掌握的知識才是知識

我們的教育一直刻意強調記憶的重要性,記性好、記憶力強被當作是特別值得稱道的能力。

猶記得,小學的時候我的同學們比賽背唐詩,中學比賽背英語單詞和元素週期表,還有圓周率小數點後的位數,誰背得越多,就越厲害,當時比賽的基準線是小數點後20位起。

還記得一個大學同學,號稱記得地球儀上的每個國家,於是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當同學們聚到一起想不出好的休閒娛樂方式時,就一起來“拷問”他。直到大三,大家的注意力轉到實習、考研、找工作這些與未來生計密切相關的事情後,他的天才記憶力才逐漸不被關注。

然而,一個人僅僅知道了豬叫豬有什麼用?知道了西瓜叫西瓜有什麼用?除非用於參加類似的知識競賽,回答他們類似這樣的問題:

  • 《漢謨拉比法典》頒佈的時間與下面的哪個歷史事件在時間上最接近?
  • 《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沒有誰?
  • 第四套五角人民幣紙幣正面的人物是什麼性別?

記住這些基於名字、概念的碎片知識,有助於應對考試,也是知識競賽場上的“神器”;但對一個人真正的學習,幾乎沒有作用。

教育哲學家杜威主張“做中學”,他認為兒童不從活動而由聽課和讀書所獲得的知識是虛渺的。每個人都期望認識自己所處的環境,並希望能夠控制環境,孩子也不例外,這便激發了他的學習慾望。孩子在觀察和參與他所處的世界時,會遇到個人和社會的種種問題,這些疑難的問題促使他去解決,去運用人類積累起來的知識。在這個主動探究過程中習得的和運用的知識,是活的知識,是真正掌握了的知識,這樣的知識才可以幫助個體建立有邏輯的認知體系,並能有助於深度思考。

你想讓孩子成為白痴天才嗎?

美國著名進步主義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

相反,一個人如果只是單純記住了很多未經理解的碎片化知識,雖然可以在知識競賽場上風光無限,但本質上就跟白痴天才或者機器人沒有兩樣。

如何真正地學習?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查德·費曼是20世紀最偉大的物理學家之一,他在自傳裡講過他的父親如何教他觀察自然,從而啟發他科學思維的故事。

夏天的週末,父親常常帶著小學生費曼去紐約附近的卡次基山,漫步於叢林時給他講關於樹林裡動植物的新鮮事兒。

當別的小朋友還在比拼誰能說出一種鳥的不同名字時,費曼的父親卻告訴他,即使你知道所有語言如何給這種鳥命名,也僅僅是知道了世界不同地區的人怎麼稱呼這隻鳥罷了。“我們還是來仔細瞧瞧它在做什麼吧——那才是真正重要的。”

於是,兒童時的物理學家費曼,就學會了“知道一個東西的名字”和“真正懂得一個東西”的區別。

你想讓孩子成為白痴天才嗎?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

怎樣真正懂得一個東西?費曼的父親用提問引導他思考。

父親先問“那隻鳥為什麼一邊走一邊在啄自己的羽毛?”費曼猜測是飛翔的時候弄亂了羽毛,停下之後要梳理整齊。

父親追問:“如果是那樣,那麼在剛飛完時,它們應該很勤快地啄,而過了一會兒後,就該緩下來了,對嗎?”

於是他們經過仔細觀察,發現鳥兒們在剛飛完和過了一會兒之後啄的次數差不多,於是這就否定了費曼的猜想。

當費曼想不出更好的理由時,父親才拋出解釋:“因為有蝨子在做怪。蝨子在吃羽毛上的蛋白質。蝨子的腿上又分泌蠟,蠟又有蟎來吃,蟎吃了不消化,就拉出來粘粘的像糖一樣的東西,細菌於是又在這上頭生長。”

這不是結尾,父親最後還有一句:“你看,只要哪兒有食物,哪兒就會有某種生物以之為生。” (瞭解費曼的故事請點擊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談教育:父親如何啟發我的科學思維)

這才是真正地引導孩子學習,是杜威提倡的“做中學”,是在孩子的好奇心被誘發之後,經過觀察、思考、推理等一系列認知過程後的收穫,不只是虛渺、碎片化的知識,而是習得獨立思考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