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寧:“小金殿”的由來

  大寧縣位於呂梁山南端,屬臨汾市,東臨蒲、隰,西瀕黃河,南連吉縣,北接永和,面積967.2平方公里。雖然是個山區小縣,卻素有“小金殿”的美譽。

  早在舊石器時期,大寧縣境內即有先民繁衍生息,是黃河根祖文化的發祥地。殷商、西周時為方國轄地,春秋戰國屬晉、魏屈邑屬地,秦時歸河東郡北屈縣所轄,兩漢時屬司隸校尉部河東郡北屈縣地,三國以後屬平陽郡。北周保定元年開始置縣,北周武帝天和6年(571)依浮圖結築城,後歷經唐、宋、元、明、清均在擴建。當時大寧的古縣城環境優美:北面是北寨連城,南邊有翠微峙屏,西南面筆架三峰聳立,繞城有昕水河曲折蛇行,一曲一折,竟然繞出一個奇妙的太極圖,使小巧的縣城更加精緻玲瓏。

  大寧縣雖然地處萬山叢中,面積不大,但氣候溫和,物產豐富,特別是出產全國聞名的絮長質韌的“寧”字號棉花,每年秋收以後,遠近客商雲集,有買糧的,有販棉的,擔挑驢馱,十分紅火。這在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不能不說這裡是一塊不可多得的寶地。可是,正因為這塊地盤經濟富裕,斂財狠毒的貪官汙吏才更想著法兒搜刮民財,折騰得人們難於生活下去。於是就有了黃河仙子顯靈,洪水撼動城池之事。

  傳說,有一年的六月天,黃河仙子要懲罰這個為非作歹的貪官,於是,她上天庭請示了玉皇大帝,請來了雷公電母和四海龍王,雷電大作,暴雨傾盆,一連三天三夜,昕水河洪水暴漲。洪水滔滔,溢滿河槽,直漫上了十七層城牆。守城士卒急急關閉城門,可洪水洶洶,仍然越漲越高,眼看城池就要被洪水沖走,這位貪官在全縣人民的威逼下,戰戰兢兢地爬上城樓。他一看那泱泱洪水,巨浪翻滾,浪尖上兩條蛟龍牴著犄角,咆哮如雷,俯仰騰躍,一躍便浪高數丈,頓時便嚇得魂不附體,幾乎暈了過去。他也算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情知自己所作所為惹怒了天,天意難違,這官是不能再當了,於是,一把上去將自己頭上的烏紗帽揪掉,隨手拋入河中,狂暴的洪水陡然降了下去。

  貪官受到應有的懲罰,沒多久上峰又派來了清正廉潔的新縣令。新縣令體恤民情,精於治理,身體力行,發展生產。不幾年,大寧縣又富裕起來了。在人民生活富裕起來的基礎上,這位縣令又籌資修建縣城,城牆北連山寨,南面昕水翠微,一律青色條石砌起,幾十層高,東、西、南三門還有甕城、角樓。縣城東是迎春門,匾為“晉陽春旭”;西是興仁門,匾為“壺孟呈祥”;南是興讓門,匾為“翠微獻秀”,加上城內牌樓高聳,屋舍參差,店鋪毗鄰,街市繁榮,遂有了“小金殿”的美稱。

  前些年,由於多方面的原因,大寧縣一直是國家級貧困縣。改革開放以後,特別是近年來,有了黨的富民好政策,脫貧攻堅奔小康,城鄉面貌大變,人民生活富裕起來了。群眾說:大寧縣現在真正成了名副其實的“小金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