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發揮優勢,把科技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上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北科院)第一時間成立了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在嚴格落實中央和北京市疫情防控措施、“看好自家門、管好自家人”的基礎上,全院科研、科普單位和科技型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全力服務和支撐疫情防控工作,以實際行動為打贏疫情防控狙擊戰貢獻力量,彰顯市屬科研機構和科技工作者的良好風貌。

科技助力疫情防控效率

為疫情防控提供科技支撐,是科研單位的職責所在、使命所在、價值所在。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發揮優勢,把科技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上

北京鴻儀四方輻射技術有限公司職工夜晚加班裝卸輻照物資

在疫情防控中,醫用防護服和口罩是重要的戰“疫”物質。針對一次性醫用防護服嚴重短缺、傳統的環氧乙烷滅菌工藝週期較長等問題,北京市射線應用研究中心充分發揮輻射滅菌技術優勢,在中國同位素與輻射行業協會組織下起草了《醫用一次性防護服輻照滅菌應急規範(臨時)》和《醫用一次性防護服輻照滅菌參考流程》,得到國家工信部、國家衛健委和國家藥監局的充分認可,2月9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醫療物資保障組下發文件,在全國範圍內啟用輻射方法為防護服滅菌,滅菌週期從14天縮減到1天。該中心控股公司北京鴻儀四方輻射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是北京地區最大的輻照消毒滅菌服務提供商,疫情發生以來專門開闢綠色通道,全天候提供消毒滅菌服務,累計完成了160萬套醫用一次性防護服、390萬支疫情檢測用採樣管和1300餘噸中藥原材料的消毒滅菌任務。針對市場急需大量口罩的情況,為保證口罩質量,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國家勞動保護用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北京),提前開始恢復正常檢驗工作,週末無休,加班加點,檢測設備一週七天全力運轉,累計檢測口罩1000餘批次,其中作為技術支撐單位協助各級市場監管部門、公安部門專項抽查400餘批次。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發揮優勢,把科技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上

北京市射線應用研究中心科研人員進行防護服出廠無菌檢測

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涉及風險評估、城市治理、企業服務等方方面面,北科院及其所屬單位立足自身科研優勢,積極用科技資源和科技力量助力疫情防控實踐。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發揮在城市安全風險評估領域的科研優勢,深入研究、分析我市當前復工復產面臨的各類安全風險,通過“北京應急”微信公眾號發佈了《企業復工復產安全風險管控提示》,瀏覽量2.8萬餘次,央視網新聞頻道、中國新聞網等媒體在第一時間轉載。北京市新技術應用研究所非接觸式掌紋掌靜脈識別產品以高精度、非接觸等技術優勢,在社區防控、辦公樓宇進出管控等領域得到很好應用;該所城市治理技術創新研發中心在“民生通”微信小程序中開發了“社區防疫”模塊,免費向全國各社區推廣,既減輕了社區幹部入戶、統計工作量,又避免了人員聚集風險。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研發了基於熱成像測溫技術的人員出入管理系統,對人群進行非接觸中距離體溫檢測,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北京市計算中心發揮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資源優勢,研製推出了快速建設線上宣推渠道的產品,幫助中小企業線上開展業務;開通了“積極使用政策對沖疫情影響”線上直播宣講,引導中小企業積極使用創新券等政策對沖疫情影響。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發揮優勢,把科技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上

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科研人員在檢測口罩

用科普幫助公眾科學防疫

疫情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影響著人們的正常生活,科學防控需要發揮科普的重要作用。北科院立足所屬北京自然博物館等科普單位的資源優勢,積極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公眾的防護意識,豐富居家群眾特別是中小學生的精神生活。北京自然博物館利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發佈《古生物也會得傳染病嗎》、《吃海鮮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嗎》等科普文章56篇,其中原創漫畫作品《北京自然博物館給小朋友的一封信》針對幼兒讀者的特點講解“什麼是新型冠狀病毒”,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播出,點擊量2萬餘次;同時,專門給假期裡的孩子們推出了《動畫裡的昆蟲》直播課、“自然博物知多少”線上答題、“藏品在說話”線上認識館藏標本等精彩的線上課堂。北京天文館精心策劃了“空中課堂”、“雲看展”系列科普欄目,通過視頻、音頻、圖文結合等形式做好疫情防控特殊時期天文科普工作,利用元宵節、“二月二”、春分等傳統節氣,先後在“一直播”、“騰訊直播”等網絡平臺開展線上直播活動,首播觀看人次65萬餘人次。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推出了“小麋鹿教你Get疫情防控知識”科普宣傳文章,通過小麋鹿的卡通形象向公眾傳播外出活動、乘坐電梯、保護野生動物等防疫措施,當好疫情防控“科普宣傳員”;策劃推出了“來自麋鹿苑的呼籲”一文,向公眾傳播野生動物保護法十大金句,倡導大家在關注疫情的同時,保護好野生動物及生物多樣性。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策劃出版了《媽媽要去打怪獸》、《打怪獸的10種方法》、《心靈戰“疫”--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心理支持讀本》等5本抗疫相關圖書,公益捐贈1萬餘冊,並同步製作了音視頻文件免費分享給廣大讀者,其中《媽媽要去打怪獸》一經推出就獲得廣泛關注,被新華網、央視新聞、央視網等多家主流媒體報道,全網閱讀量超千萬人次。北京市營養源研究所撰寫了《合理膳食,充足營養,提高免疫力》、《呼吸系統急性重症者營養支持的臨床應用》等文章,從膳食營養指導、免疫營養製劑在呼吸系統急性重症中的作用等方面普及科學營養知識,並被“中國好營養”信公眾號刊載。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發揮優勢,把科技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上

北京天文館開展“元宵節話月亮”線上直播

智庫輔助政府科學決策

北科院是北京市首批14家首都高端智庫試點單位之一,建有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科基地。北科院組織科研人員結合個人研究專長撰寫決策建議,服務疫情防控。春節以來,《人民日報》理論版、《經濟日報》理論版先後刊發了《發揮科普在疫情防控中的重要作用》等3篇北科基地署名文章。北京城市系統工程研究中心針對社區疫情防控管理面臨的複雜性與潛在風險,提出基於電力大數據創新北京社區防疫管理方法的政策建議,助力社區開展精準管控,被首都高端智庫採納。北京決策諮詢中心撰寫了《疫情防控期間充分發揮北京社會信用體系作用的建議》,分析了北京疫情防控中的違法失信事件及其影響,並從5個方面提出工作建議,被首都高端智庫採納。北京市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先後撰寫了《關於運用數字化手段助力企業復工復產的建議》、《關於完善公共突發事件中紅十字會體制機制的建議》、《關於加強疫情防控期間華人華僑工作的建議》等30餘篇對策建議。

協同創新平臺服務京津冀聯防聯控

近年來,北科院積極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依託北科控股管理中心先後在天津武清、河北秦皇島、河北邯鄲成立了京津研究院、京河研究院和北科院邯鄲分院。疫情防控中,北科控股管理中心立足京津冀協同創新平臺,通過在線問答、在線公益課、電視講堂等形式,主動向津冀地區輸出優質科普資源,緩解公眾焦慮情緒。比如,在“河北省青少年科普知識競答”題庫中專門加入“預防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科普題庫”,已有27萬餘名青少年參與答題;配合疫情科普教育開設3D視頻公益課,公益課上線一週累計受眾1萬餘人次;在邯鄲市廣播電視臺參與制作並主持播出10期《科普知識講堂》系列電視節目,以短視頻、動漫、3D可視化等多媒體手段介紹疫情防護知識;聯合邯鄲市相關部門開展了“抗擊疫情--紅領巾在行動”公益環保作品徵集活動,引導青少年樹立保護野生動物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敬畏自然就是珍愛生命的理念,累計收到繪畫作品2000餘幅、視頻作品400餘部。組織大數據情報分析、地理信息系統等領域科研人員,發佈了京津冀每日疫情時空分析等簡報,可視化展示整個京津冀地區疫情的空間分佈狀況,分析區域疫情時空分佈特點及變化趨勢,累計發表40餘期。

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發揮優勢,把科技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上

北科院黨委書記方力調研疫情期間一線黨員亮承諾

在這個大戰大考的特殊時期,北科院將繼續履行好市屬科研機構的職責,努力把科技成果應用到疫情防控第一線,把科研論文寫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中踐行初心使命、奉獻時代力量。

本文原載於前線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