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歐美女排多數採用強力接應打法,中國多采用保障型接應打法?

年青的心1961


  • 謝邀請,歐美女排採用強力接應打法主要是因為運動員身體素質好,彈跳能力強,力量足,體力充沛,只要把球起高,無論是在前排,還是後排,強點可以連續進攻,優越的身體素質比較適合打強力接應戰術。相對於歐美女排運動員,中國女排運動員身體素質明顯不佔優勢,主要是彈跳能力,力量,體力上都有明顯不足,這隻天然的缺陷,這種情況下,中國女排只能採用適合自己發展的戰術路線,接應輪最少需要接三輪一傳,來保證前排的進攻,主要是接應輪換到後排,進攻距離比較遠,力量不足的情況下,很難下球拿分,這種情況,只能讓接應接三輪一傳,解放前排四號位的一傳壓力,讓前排有更多精力專注於進攻,這樣的進攻戰術體系成功率比較高。
    有一些球迷也問了,中國女排目前的這批球員都可以打後攻,像朱婷實力最突出,前後排進攻的成功率都非常高,為何不把朱婷調換到接應位置呢!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歐美女排進攻強點是在二號位,她們對二號位的攔防非常有心得,一旦朱婷在二號進攻受阻,中國女排的進攻體系會全面崩潰,中國女排必敗無疑。朱婷身體的柔潤性非常好,腳下移動速度快,特別是她下蹲的技術動作協調性非常好,這種天然優勢最適合接一傳,朱婷在中國女排主攻線上可以打大主攻,也可以打保障型小主攻,這才是她最厲害的地方,把她放在四號位,中國女排的進攻體系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中國女排沒有走歐美走強力接應打法,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球員身體素質有差距,走保障型接應是根據自身的特點量身定做,非常適合中國女排整體戰術打法。

知事淵博


強力接應 這類接應二傳一般不參與一傳任務,主要負責進攻,大多是2號位前排或後排的定點強攻以及來回球中的調整進攻。強力接應一般具有很強的進攻實力,網上突破能力強,是一支球隊的核心和主要得分手。比如艾格努、博斯科維奇。

保障接應 也稱作跑動接應,這類接應二傳一般負責球隊的六輪一傳任務以解放前排主攻,進攻主要以偷襲、戰術球(雙背飛,背摳,前交叉等)為主。保障型接應二傳的主要任務是一傳,防守與串聯,他們後排技術細膩、基本功紮實,相應的,網上實力不足是保障型二傳共同的特點。比如新鍋理沙、楊藝。

全面型接應 這類接應綜合了前面兩種類型的接應特點,有時會承擔一部分(1至3輪)的接發球任務;戰術進攻與定點強攻兼而有之。這類接應的特點即在每一個技術環節上都有一定的實力,但大部分全面接應缺少突出特點是一個普遍現象。比如龔翔宇、曾春蕾。

接應打法是根據球員特點安排,比如艾格努在郎平手下當然還是強力接應。再比如新鍋理沙打不了強力接應,教練這麼安排自討苦吃。因為強力接應把著2號位或後二進攻,對方攔網有些困難,但前提是接應的扣球必須吸引1.5個攔網手。

朱婷、李盈瑩誰要是該打接應,那自然後強力接應。對方留一個主攻防守肯定防不住,因此我方主攻下球機會增加。


雲端美


歐美球隊由於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加上她們傳統習慣所以更熱衷於強力接應打法,強力接應不接一傳更釋放了她們完全體的進攻空間,通過強攻獲得壓制上的優勢,而排球進攻往往更能夠獲得先機。



中國女排的傳統打法與歐美有本質區別

要了解中國女排為什麼不選擇強力接應打法還得看一下中國女排的傳承,從八十年代老女排開始我們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那就是強點在邊攻位置主攻的是四號位位置,用邊攻的主要進攻手段成就整個體系的攻防一體化,郎平指導就是那個時代傑出代表,而且在接應位置我們一直都是以一傳和防守為主後來也有多面手接應二傳,比如周蘇紅在承擔接應任務同時也承擔一定的二傳任務,現在由於更加規範每個位置的作用所以接應二傳這個名稱很少提起。



具體中國女排接應區別於歐美的特點如下:

1、中國人本身由於工業化相對較晚所以我們在近代和歐美人產生了體質上的差異,無論力量還是彈跳以及攻擊力度都不如歐美人,而強力接應需要的正是這方面的綜合素質,比如現在的意大利埃格努、塞爾維亞的博斯科維奇、俄羅斯的岡察洛娃等等都具備了這樣的身體素質基礎,像埃格努更是趨於男性化,她們有這個基礎條件而我們相對較弱。

2、中國出來強攻手的苗子都培養成了主攻手,這是中國女排的傳統我們對於排球這項運動的認知更多的是出於我們對於自身的瞭解,像朱婷培養的方向就是大主攻,張常寧則嘗試過接應位置不過效果並不好,用張常寧自己的話說不適應二號位的進攻,劉晏含郎平指導也曾經讓她嘗試過這個位置但是效果都不理想,這個我認為還是與我們習慣有很大關係,我們更熱衷於四號位的強攻更能夠在這個位置發揮我們的特長。



3、中國女排更追求戰術體系和人的平衡,主攻手也需要接一傳,雖然我們嘗試過主攻手不接一傳比如王一梅時期這樣的大主攻,但效果同樣不好,後來郎平指導全力改造中國女排主攻必須接一傳,朱婷現在也要完成2-3輪一傳任務,張常寧需要接六輪一傳,而龔翔宇需要接3-4輪一傳,這樣的全面能力有效的提升了我們整體的攻防效果,就如籃球全能型球員已經成為各支球隊的新寵,同理由於我們主攻和接應都具備接一傳的能力能夠有效的達到攻守的平衡點,會形成全攻全守的新的戰術體系。

4、至少在這十年八年之中我們在接應的位置還應該是保障型接應為主,至於後來能不能出來這樣的球員那得看後續的發展以及我們球員身體素質提高能力,當然出不出來強力接應也需要和我們戰術體系相適應,從目前情況看中國這種全攻全守的體系是比較適合中國女排的現狀,歐美強力接應實際上也弱化了主攻位置,有的球隊接應的得分佔據球隊一半,一旦接應出現問題球隊的進攻也會下降一半,實際上我們和意大利去年國家聯賽分站賽的比賽就是最好的證明,一旦埃格努受挫那麼意大利的整體進攻能力完全處於被動,強力接應有好處但同樣有弊端。



全攻全守保障型接應更適合中國女排實際

2013年郎平指導接手中國女排之後便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隊伍高大化以及攻防兼備是我們現在的特色,保障型接應在這種體系中起到了非常好的優化作用。

1、優化一傳體系。我上文提到了我們的一傳體系是主攻和接應來完成,大主攻朱婷接2-3輪一傳,小主攻張常寧接6輪一傳,這確保了主攻位置層次分明,張常寧全力接一傳解放了朱婷為朱婷釋放了更多的進攻空間,而接應位置曾春蕾+龔翔宇接3-4輪一傳,這樣的四人一傳體系有效的保障了我們的一傳體系不會被破壞,反輪時進行換位,當多點進攻受阻時就會進行變化打朱婷為核心戰術,這個過程中曾春蕾和龔翔宇起到了優化調整作用。

實際上這樣的一傳體系在世界盃上展現的淋漓盡致無懈可擊,龔翔宇的防守能力在這個時候也起到了奇效,同時通過靈活的換位能夠達到多種戰術制導致勝的效果。



2、優化二傳體系。上文我提到了為什麼叫接應二傳實際上接應位置需要承擔主力二傳防守時的二傳任務只不過現在弱化了加上丁霞能跑能跳所以大多數情況下丁霞完全能夠撐起二傳體系,但當丁霞參與防守沒有回到位置時曾春蕾和龔翔宇必定承擔一定的二傳任務,龔翔宇本身就是二傳出身,她是後來改打接應位置,細心的球迷也能夠發現龔翔宇有時候彌補丁霞缺位然後承擔起二傳任務,她的整體調整球功力非常不錯所以關鍵時刻她能夠舒服的將球送到朱婷或者張常寧面前,說白了我們的接應已經朝全能化接應方向發展,這或許會是中國女排區別於歐美女排最大的不同,而接應位置全能化對二傳體系同樣起到優化作用。



3、優化自由人體系。這又是保障型接應區別於強力型接應的另一個不同,在中國女排體系中接應除了一傳、進攻往往還要承擔一定自由人的任務。特別是自由人被副攻替換下場時我們的接應就成為了自由人。世界盃期間龔翔宇在防守端的數據並不輸於王夢潔,她有效的支撐起中國女排後場的防守,可以說這種保障型接應再次加強了中國女排整體的防守力度,提升了進攻端火力輸出,這也是中國女排的最大特色。



總結:中國女排這種全攻全守體系很有點荷蘭足球全攻全守的思路,而保障型接應在這個體系中承擔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中國女排場上關鍵點,亞洲球隊由於傳統不同打法和歐美有本質的區別,歐美球隊習慣於二號位的強攻所以將最強的攻手安排在接應位置,我們習慣於四號位的強攻所以將最強攻手安排在主攻位置,實際上無論強力接應還是強力主攻適合整體體系才是最成功的,之所以中國女排重回巔峰躋身一流強隊行列還在於我們因地制宜的打造適合於我們的戰術體系,無疑保障型接應就是這個體系一個非常亮眼的點,雖然進攻上我們保障型接應還處於劣勢但在全能方面我們已經屬於引領者。


醉眼觀球


我們也需要強力接應,只是我們還沒有找到而已。

龔翔宇作為中國女排的勞模戰神,發揮一直比較穩定,只是由於自身原因,不可能發展成強力接應,沒辦法!

我們也需要強力接應,而且郎導讓劉宴含、張常寧改打接應,就是要打造中國的強力接應。

劉宴含沒有達到郎平的期待,所以就會逐漸淡出國家隊,一傳不好,沒辦法!

有人也想讓李盈瑩改打接應,可是郎平好像沒有特別訓練她,誰知道是真是假。

強力接應是世界排球運動的發展趨勢,培養強力接應,勢在必行!

世界上最優秀的強力接應博斯科維奇,艾格努等都是我們學習的對象,值得期待!

龔翔宇太累啦!能夠培養一名優秀的強力接應是中國女排的最好的選擇!

龔翔宇加油!


東邪體壇泰山


這個問題應該探討過多次了,也算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關於「強力接應打法」,本來就是歐洲女排為自己量身定做的一種打法,因為她們身體素質一流、運動天賦更好、個人能力更強、適合個人單打,並且,在歐洲這樣的人才也不缺,所以,她們就充分發揮了自己的這種「人種優勢」,尋找一個個人能力很強的球員來專門進攻,讓全隊圍繞她來制定戰術~於是,「強力接應打法」就出現了。

正是因為這是歐洲女排特有的打法,你才能看到,幾乎每一個歐洲強隊都有一個「強力接應」,比如:意大利有艾格努,塞爾維亞有博斯,荷蘭有耶斯,德國有利普曼,俄羅斯有岡察洛娃,波蘭有司馬……即:對於歐洲女排來說,無強力接應就成不了強隊。

另外,又因為歐洲女排引領著世界女排的發展潮流,於是,她們的這種強力接應打法又逐漸走向世界,被其他國家所模仿,慢慢地就成為了世界主流打法。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對於中國女排來說,由於我們在身體素質和運動天賦上不如歐洲球員,像歐洲那樣的強力接應我們不太好找,而現在主攻位置卻很強,那我們就乾脆「以主攻為核心、走高快結合的打法」,而接應位置則側重於保障~事實證明:這種打法更適合我們。

所以說:適合的才是最好的,主流的不一定就適合你~中國女排更善長培養主攻手所以,我們以主攻為核心更能打得得心應手。

但是,這並不是說:接應位置就是純保障了,只是側重而已,實際上要攻防兼備、技術全面才行~並不是誰都能打接應的。


星夜明瞳


中國女排不是不想採取強力接應的模式,只是我們從未出現過達到世界級強攻的接應選手。周蘇紅能夠獨成一派,還是源於她的跑動攻戰術。像之前的陸倩、白雲等早一代所謂的“強力接應”,與世界一流水平相比差距甚遠。


如果我們有兩個朱婷,誰不想在2號位打強力接應呢?

目前,幾乎全世界的球隊都知道中國隊的軟肋就在於2號位的進攻太孱弱。龔翔宇如果論一傳、防守、串聯等保障技術,應該說在世界上都是非常優秀的選手。而作為接應來說,她的進攻能力就很一般了。不要說在國際比賽上,就是在國內排球聯賽龔翔宇的進攻也很一般般。但中國隊還是離不開她,就是因為需要她的一傳來保障朱婷這個強點的進攻。試想一下,如果我們有2個朱婷,4號位放上一個,2號位再放上一個,那中國女排豈不是無敵了?

老天就是這樣公平,一個球隊就是隻擁有一個世界級的強攻點。像意大利的艾格努、塞爾維亞的博斯科維奇,如果這兩個人跟朱婷同時放到一個球隊,那這支球隊的攻擊力真是太可觀了。中國女排從沒有在接應位置,強攻實力達到一流水平的選手,當年的“梅楚革新”,王一梅也因改造失敗而被放棄。

歐美球隊都是打2號位強攻為主,中國隊則以培養優秀主攻優先。

波蘭的司馬澤克、荷蘭的斯洛特耶斯、意大利艾格努、塞爾維亞的博斯科維奇等等都是世界強力接應的代表。她們的培養模式就是從小注重2號位的強力進攻,這種打法也更超向於男排。由於歐美球員在身體素質上還是優於亞洲選手,亞洲球隊包括日本、泰國、韓國、中國實際上都是打集體作戰的球隊。以傳扣戰術配合為主,小、快、靈、變等技巧型、戰術球更多。

像朱婷這樣身體素質出眾的亞洲球員真是少之又少。像王一梅、王麗娜、楊昊、惠若琪、朱婷等等,中國隊還是更多地從小培養優秀主攻。主攻和副攻的戰術球配合,不需要像歐美強力接應那樣連續進攻、起跳,更符合亞洲人的身體素質。另外一點,歐美和亞洲球隊的最大不同點也是在於,歐美球隊攔2號位的進攻比較得心應手,這也跟她們強力接應的打法有關。中國隊強在4號位,這也讓她們在攔網上有所不適應。

每支球隊都是根據球員的個人能力、技術特點來打造自己的戰術體系的。像現在的龔翔宇就很難做到當年周蘇紅那樣的前交叉、雙背飛等戰術攻,這不光是需要龔翔宇的個人能力,更需要全隊的一傳質量以及副攻配合打雙背飛的能力。不知道中國女排以後會不會出現世界級的強力接應,但目前只要有朱婷在,所有的進攻戰術還是要圍繞這位超級主攻來設計的。

目前,有朱婷的中國女排,邊攻能力還是非常強的。袁心玥的高點背飛、三號位快球力量有明顯增長;李盈瑩左手進攻小斜線、直線打得很具個人特點,再加上張常寧、龔翔宇等人的一傳保障,攻防還是很平衡的。每個球隊還是按照自己的特點來吧,大家說呢?歡迎各位留言、評論,感謝關注!我是騎馬寺的少年。

騎馬寺的少年


歐美推崇強力接應,而中國女排喜歡用保障接應原因是什麼,我來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基層培養理念有差異。我們的基層選拔苗子時,把有點棒頭的隊員都推到主攻位置,而接應位置只能說是退而求其次,所以這也造就我們的進攻火力在主攻身上。郎導上任前,我們的培養模式是大主攻不接一傳只管進攻,所以造就了很多球迷戲稱的“梅系主攻”出現,大主攻不接一傳,那麼必須搭建小主攻、接應、自由人的一傳體系,而我們以前秉承的是亞洲傳統打法,接應沒有絕對的強攻實力,只能因地制宜的打跑動,所以造就了之後的接應功能是保障一傳,進攻靠偷襲的接應存在現狀。

2013年郎導上任後,郎導非常希望能把國際潮流打法推行下去,那就是雙主接一傳解放接應,但是由於當時朱婷、張常寧等人一傳不是很出色,所以郎導因地制宜用曾春蕾和楊方旭參與一傳來彌補,也正在這種強行干預下,朱婷、張常寧等主攻硬生生把一傳練了出來,但是我們的接應不夠強力,再加上主攻還是要承擔主要得分任務,所以接應繼續接一傳並且承擔的任務越來越重來為解放主攻進攻!

那麼可不可以把主攻改到接應位置,張常寧之前改過接應,她說打主攻時間長了,再回到接應位置不是很順手,畢竟主打二號位和主打四號位扣球習慣和上步節奏還是有很大變化的。18-19郎導也有意去做過改變嘗試,把鄭益昕和劉晏含改到接應位置,但效果都不盡人意。現在國內聯賽接應大多被外援把持著,本土的接應很多以保障為主,進攻軟的要命,兩年了只有一個杜清清露頭還是那種一傳和進攻都無特色的隊員,所以國家隊只能帶著老將曾春蕾繼續打比賽,可以說後繼乏人,讓我們的強力接應沒有更多的選擇餘地。

我們也希望能有自己的強力接應出現,也希望下週期陳佩妍、吳夢潔等小將們能崛起,來填補這個位置的缺憾!


排球那些事


因地制宜,切忌生搬硬套!

歐美女排,尤其是歐洲女排通常都有一個強力接應,都是以接應為主打。這也是她們的一個傳統,像意大利女排02年世錦賽奪魁時的託古特,07年以及11年世界盃登頂時的阿奎羅,現如今的明星接應艾格努等等,她們也是藍衣軍團取得好成績的保證!

不只是意大利,像塞爾維亞女排的博斯科維奇,德國女排的利普曼,波蘭女排的斯瑪澤克,以及俄羅斯女排的剛查洛娃,她們都是球隊攻城拔寨的排頭兵!有的甚至能包攬球隊近半數的分數。

而我們的接應多為技術全面的保障型,雖然強攻突破能力不突出,但能承接一傳和防守,同時在副攻手的戰術掩護下在二號位也具有一定的下球能力。並且我們已經具有了朱婷這一個絕對強點,對接應在右翼的任務自然也減輕了很多。

最後,如果我們有黑努,博斯那樣的接應我們不會不用。關鍵是找不到!


smallorange1


並不是中國採用保障型的接應,而是一直以來就沒有出過特別厲害的接應!其次,中國女排與歐美強隊的打發不一樣!

中國女排在陳忠和時期的主打戰術就是快速多變,依靠接應的跑動穿插各種戰術,雙背飛,前交叉,背交叉,前飛等等,而那時候的七仙女陣容也非常齊整,隊伍裡面沒有特別強的進攻點,但是每個人都沒有短板,再加上穩定的一傳,在二傳的組織下,每個點都能打出來,而那時的接應周蘇紅在場上起到了穿針引線的作用,後排參與接一傳,前排各種跑動戰術,眼花繚亂。在陳忠和之後,郎導接手中國女排開始進入郎婷時代,對比起陳忠和的黃金一代,郎導打造的這支隊伍的戰術更加鮮明,朱婷為戰術核心,主攻和副攻左右開弓,由於朱婷承擔了隊裡大量的進攻重任,所以龔翔宇更多的偏向於保障,再一個袁心玥在二號位也替她分擔了不少的壓力。

歐美強隊都是主打接應這個位置,像塞爾維亞的博斯科維奇,意大利的埃格努,荷蘭的斯洛特耶斯,德國的利普曼等等,為什麼她們的打法跟我們不一樣呢?第一個她們注重培養的點就是接應,基本有潛力的新人從小開始就是練習接應這個位置,再加上她們身體素質好,強攻能力突出,彈跳也出色,所以培養出來的接應基本都是球隊的核心,這是她們一直以來的傳統打法,從二號位突破,所以在培養選手這塊就特別注重。

當然,並不是中國不採取強力接應打法,而是每支隊伍根據自身的實力來佈置不同的戰術,朱婷在主攻位置突出,那麼自然接應端需要在保障環節承擔多一點任務。


排球boy


中國人的體質和歐美人不同,培養方式也不一樣,決定了中國女排和歐美女排接應打法的不同。

歐美人身體強壯,彈跳能力強,力量大,可以不斷的起跳扣殺,所以她們採用比較簡單粗暴的打法,將球傳高,接應在各個位置暴扣,這就是強力接應的打法,主攻則主要起到保障的作用。目前打得最好的就是塞爾維亞女排的博斯科維奇和意大利女排的艾格努。



中國人的體質相對弱一些,不可能這麼連續起跳,力量也不足,所以進攻是以主攻為核心的打法,由兩主攻輪流進攻。接應則採取保障型居多,老女排的鄭美珠和黃金一代的周蘇紅都是這樣的類型,現在的主力接應龔翔宇同樣是保障環節相當出色。



中國女排採用的接應打法和中國排球的培養方式也有很大的關係。從小培養球員時,好苗子都被往主攻方向培養,往接應位置去的球員自然就不是進攻最強的了。實際上,中國女排的接應起保障性作用,也不是說就不要進攻了,而是攻防都需要,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樣的球員更難培養。巔峰時期的周蘇紅,她的跑動進攻讓對手無解,這也是中國女排的看家本領之一,比歐美暴力接應一點都不差。



不管採取什麼樣的打法,適合的就是最好的,中國女排的接應需要的就是全能型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