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大土堆”连结着千年古城的昨天与今天

这座“大土堆”连结着千年古城的昨天与今天

这座“大土堆”连结着千年古城的昨天与今天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徐媛

这座“大土堆”连结着千年古城的昨天与今天

阳春三月,来到位于武山县城东郊的家坡村,一眼便看到了那座武山人人皆知的“大土堆”——风云雷雨坛。果真如传言一般,这座方正如官印的祭坛,不偏不倚,横亘于大道正中央,宽阔笔直的宁远大道在此一分为二,于南北两侧绕行后,又聚拢。

立于宁远大道一侧远眺,斜阳之下,土黄色的风云雷雨坛与周边“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景致并不相称。即便四周有青砖及大理石雕花围栏的加持,依然掩藏不了岁月留下的斑驳印迹。

走近细细观望,墙体留有明显的火烧痕迹,部分墙体亦有剥落现象,西、南面可见登坛坡道,据说由此可达坛顶。坛顶有一小角残留的土墩,随行的武山县博物馆讲解员康洁说,顶部的残墙像一条鱼与一只鸡在对话,因不能登临,不得辨认,稍有遗憾。

祭坛西面立有一块浮雕,反映的皆是祭祀场面。想来,那宏大、庄重的祭祀仪式,曾在这古老的祭坛之上上演过千万遍。然而2009年之前,这座存在了上百年的“大土堆”,却并未显出其作为祭坛的任何蛛丝马迹。

2009年,武山县按照“北扩东延”的城区发展战略进行旧城改造,这座土遗址逐渐暴露于大众视野。“当时,遗址就在道路中间,依规划,属于拆除对象。”时任武山县文物局局长的张耀德说,其时,为保留下这一历史遗存,县文物局提出了保护遗址的专题报告,将这一多年来不为人注意的历史难题摆了出来。拆除,还是保留,一时成为争论焦点。

提及其查证过程,张耀德坦言,最初是出于好奇。“那时住在祭坛周边的人都说自己住在‘坛坪’上,但又不知‘坛坪’出处,于是我便查阅了古县志。现存最早的县志《明万历宁远志·文庙》残本中记载:‘风云雷雨坛,在县城东。’《清康熙宁远县志》上册残本亦记载:‘风云雷雨山川城隍坛,在县东。古代祭祀风、云、雷、雨之神,以保风调雨顺,与城隍合祭。’‘风云雷雨坛:在城东郊外,祭用春秋二仲上巳日。设三坛,风云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陈设与社稷同。城隍庙与风云雷雨坛合祭。’就连《民国武山县志》也有记载,可见该坛是有来由的。”

这座“大土堆”连结着千年古城的昨天与今天

时年正值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彻底查清其真实身份,武山县文物局又相继走访了周边群众、退休老干部、县志编撰人员等,并通过实地勘察予以查证,终于探清了古城遗迹的“庐山真面目”,它既非烽火台,亦非东城门,而是先人祭祀专用的“风云雷雨坛”。至此,这座沉积九百余年的古坛,在命运交错之时揭开了其神秘的面纱。

为准确判定风云雷雨坛的文物价值,武山县邀请有关知名专家进行现场评估。经省文物局副局长廖北远,省人民政府参事、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历史考古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赵雪野,省文保处副处长王旭,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魏文斌等专家现场查看、查阅资料,结合古坛历史、保存现状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一致认为,这座保存较为完好的祭坛是武山县城现存的唯一古城遗存,是近年来省内罕见的新发现的祭祀坛,更是古代官方祭祀活动的真实遗迹,对研究武山县古代城垣建筑和祭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这座“大土堆”连结着千年古城的昨天与今天

康洁告诉记者,风云雷雨坛虽“其貌不扬”,却是国内现存较少的一处纯土质古祭坛。据了解,国内现存的古代祭坛多以祭坛用砖、石、木修筑而成,属砖石、砖木类祭坛,纯土质的全国很少。目前,比较有名的是被中科院评为2009年中国考古六大新发现的山东高青陈庄遗址,该遗址是战国时期夯土祭坛,除此之外,再无此类土质祭坛。除去纯土质祭坛这一特性外,风云雷雨坛还具有奇特性和完整性。“风云雷雨坛以黏土夯筑而成,这种土坯垒砌的城墙适应于天气干燥,雨水稀少的地区。但武山目前的年均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而200年前则在1000毫米左右,能在如此潮湿的地区将其保存下来,实在奇特。此外,从外形看整体坛身基本完好,轮廓完整、清晰,坛的三层结构明显,坛顶层的墙、门、上坛的通道都完整无缺,做为900年前的土质文物,具有这样的完整性,对研究时代特征,文化建筑、民风民俗,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康洁说。

这座“大土堆”连结着千年古城的昨天与今天

“文物不可再生,毁一件便少一件。”随后,武山县委、县政府叫停拆迁,责成相关单位寻找保护方案。

由于年代久远,受自然因素侵蚀,风云雷雨坛的基础部分出现风化、裂隙、水蚀和局部坍塌,严重危及该坛的整体安全。2010年初,武山县文物局、县建设局委托敦煌研究院、省土木设计院制定了“风云雷雨坛”保护方案。同年9月,根据现场勘察和工程设计,对风云雷雨坛基础部分进行了加固和防潮、防水处理,并加装了防护围栏。

在“风云雷雨坛”基础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后,相关部门还按照遗址保护方案设计和环境景观设计,结合宁远大道中段建设,完成了遗迹基础加固与维护工作和对文物本体实施表面防风化处理、坍塌区加固等保护性维修加固,至2011年6月18日全部竣工。

这座“大土堆”连结着千年古城的昨天与今天

至此,眼前这座祭坛被保存了下来。如今,笔直的宁远大道在其两侧绕行,周边建起了广场和花园,形成了在甘肃境内所有县城独一无二的别样风景。

五代长居家坡村的87岁老人郭维正自小就生活在风云雷雨坛附近。在他的讲述中,武山县城还有其他三坛,即城南的社稷坛、城西的八腊坛、城北的邑厉坛,可惜其他三坛都已走进历史的烟云,不复再现,唯有风云雷雨坛在沧桑厚重的执著里,坚守着对自然神祗的虔诚叩问,依然至今。

郭维正少时曾多次登过风云雷雨坛,那时祭坛虽有些破败,却也是他记忆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如今,他时常会提着手中的马扎,到祭坛底下坐一坐。于他而言,保存下来的风云雷雨坛,不仅记录着武山县城的沧桑岁月,还连结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昨天与今天,更承载着自己儿时的整个记忆,因而对于风云雷雨坛的修缮保护,他一直心存感激……

这座“大土堆”连结着千年古城的昨天与今天这座“大土堆”连结着千年古城的昨天与今天
这座“大土堆”连结着千年古城的昨天与今天

(新天水)

这座“大土堆”连结着千年古城的昨天与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