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人員在隔離中受的照顧不能上綱上線為“雙重標準”!

日前,在網上有不少關於疫情隔離期間國內和國外人員待遇“雙重標準”情況的討論,其主要的段子有三個隔離點的情況組成:

先看看青浦隔離點中的情況:二十多個德國外企高管或家屬來到隔離點後,提出需要咖啡、麵包、果醬、礦泉水,甚至紅酒、披薩、西餐專用紙巾等物品,為了滿足他們的要求,隔離點工作人員力所能及地採購這些物品,基本都給他們辦到了。同時,為了德籍員工辦公的需要,為他們調試了電腦設備、設置了無線網絡……

另一個被批評“雙標”的是南京仙林街道,街道工作人員為684位隔離的外籍人員提供管理和服務,他們除了本職工作以外,還幫助有需要的外籍人士買麵包、送水、搬運大件傢俱等雜活。當然他們的工作獲得了好評,並被媒體所宣揚。

最後一個是比較“背運”的是個中國籍的留學生,她不願喝隔離地賓館提供的自來水而想喝礦泉水,而且還是高檔的礦泉水。她的要求被服務人員拒絕後,態度比較囂張地和警察爭吵,當然最後還是沒有達成目的。

初看之下,三者的不同遭遇似乎確有內外不同標準之嫌,令人感到不適。但是,在仔細看了相關的報道細節後,確又產生了疑問------ 是不是真的該給前面兩個地方戴上“雙重標準”的帽子呢?

首先,類似的比較應該在同一個地方進行,也就是在同批工作人員分別服務老外和國內人員的情況下,才能進行參照和比對。而現在把不同地點的案例來進行拼接式比較,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你結論不是基於事實,而是依據自己的“經驗”所進行的推斷。如果工作人員反駁:“我們對國內人員也是有困難儘量幫助的啊!”你只能無言以對,誰讓你推斷了他們的不好卻又拿不出證據呢?因為證據是別的地方的。

其次,從這些事情的本身來看,雖然給予了老外們一些額外的幫助和服務,但總體看來並不過分,也在規則範圍之內。從報道中可以看出,德國老外要求的基本都是西餐食品之類的東西,西餐對於老外而言,就像中餐之於中國人,是合理要求並不過分,而且這些東西價格並不昂貴,只要在預算範圍內或由其承擔費用,並沒有什麼不妥之處。而仙林地區是外籍人員的聚集區,國內的隔離人員較少,所以他們就把主要的工作精力放在了老外身上,只要他們不因此而耽誤為本國居民服務,也就不要橫加指責了。至於那位留學生女士,的確是比較“”的,想喝高檔礦泉水沒有得到滿足。其實,買麵包、礦泉水之類的事並不是工作人員的職責,因為隔離點的提供飲食可以滿足需要,工作人員幫不幫忙本就在兩可之間,如果那位小姐好商好量,態度好一些,尊重別人一些,結果極有可能會不一樣的!相信沒幾個人會為這種態度的人做額外的服務。讓我們說什麼好呢?

在此還想討論一下何為 “一視同仁”的問題,個人認為它實質上是態度和認識層面的體現,並非等同於一切都相同而無任何差別。試問,如果隔離人群裡有穆斯林裔的人,需要額外給他們準備清真餐,這算特殊待遇嗎?再舉個不知是否恰當的例子,我國對少數民族在各種政策上有很多的優惠措施,相對於我們漢族而言,這是不是超國民待遇呢?顯然不是,這樣的例子是不勝枚舉的。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工作人員對老外多關照了些就輕易扣上“雙重標準”的帽子。

毋庸諱言,這些老外在疫情隔離期間的確受到了較多的照顧,所以也引發了激烈的討論。個人認為,之所以對老外們比較關注,可能也有對外關係方面的考慮。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對外關係無小事”,這個指示延續了幾十年至今,一直是我們處理對外工作時的準則。在目前防疫期間,國際形式錯綜複雜,在隔離點的任何疏忽都有可能引發國際問題,給人家落下攻擊我們的口實。那些為恐中國不亂的西方勢力,無中生有都有可能,若是真被他們挑出了毛病,他們會放過這個攻擊中國的機會?所以,政府也不得不在老外的隔離方面多花一點心思,雖然可能會引起一些國人的不適,但只要不過分,還是希望大家給予一定的理解。

以前,在國人的印象中,老外們總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然而現在,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髮展,老外們的“光環”早已褪去。由此而來的是人們對某些老外超國民待遇的不滿和討厭,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也請注意,並不是所有附加幫助和照顧都是“雙重標準”,還是要具體事情具體分析的。

所以,請不要輕易給那些工作人員們扣上“雙重標準”的帽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