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課不停教 華中農業大學教師在網課教學中練就真本領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3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孫倩茹)抗擊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而對於每一位教師,這場特殊的網課教學“革命”亦是一場考驗。 為了能夠更好地落實“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教學任務,華中農業大學每位教師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不斷摸索,精進網絡教學“武功”,從“零基礎”練就真本領。

  網課教學在雲端,關鍵貴在實

  網絡課堂建立在雲端,但作為教學關鍵的教案設計和與之相配套的一系列教學素材都要更貼合雲課堂實際和學生實際,形散而意不散。無論是教學課件、講義、影音素材,內容要更豐富,設計要更生動,語言要更精練,教學更要貴在實。為此,老師們紛紛根據疫情期間的特殊學情、教情,重新設計製作教案,力求讓自己的課堂更貼近學生。

  食品科學技術學院王魯峰老師把課程直播PPT反覆修改,能用關鍵詞的就不用句子,能用圖表的就不用大段文字描述,平均減少幻燈片篇幅20%以上,力求言簡意賅,簡約而不簡單。他認為,這樣做更有利於應對網絡教學互動效率低,傳輸信息有失真的客觀困難。

  資源與環境學院肖乃東老師在原有教學素材中加入了很多優美逼真、清晰動感的動畫視頻,使理論概念更具體化,力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便於學生理解與接受,提高講課效率。

  園藝林學學院胡惠蓉老師的教學素材更是不限於自己的慕課及教材內容,她選取花卉產業及花園設計先進國家的原始全英文視頻材料作為“伴侶課程”,通過配音錄屏等新穎的教學形式,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適應全英文課堂語境,同時引入生活中實體園藝素材,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更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收穫更大的專業認同。

  為了給同學們一些“特別”且“有趣”的教學體驗,工學院廖宜濤老師利用隔離期間在農村老家的條件,通過田間地頭現場錄製視頻,使同學們對水稻收穫後的冬閒田、油菜田、小麥田、蝦稻模式等建立感性認知,以生動、直接的方式將生產實際問題引入了課堂。

  同步異步增合力,打好“組合拳”

  網絡課堂與傳統課堂的巨大區別,使老師們必須改變原本的教學設計與組織模式,以適應新的教學形勢。面對多種形式的網絡教學平臺,如何選擇教學工具,如何結合自身課程特點與學情特質,將同步直播與異步導學合理佈局,巧妙運用,打好“組合拳”,才是制勝法寶。

  植物科學技術學院羅朝喜老師帶領《農業植物病理學》教學團隊充分發揮不同主講教師的特色及優勢,結合他們各具特色的SPOC課堂,將課程的“教”與“學”運轉得有聲有色。

  理學院王運老師基於前期豐富的MOOC運行經驗,構建了“MOOC+雲直播+QQ”三位一體教學體系,對教學進程、課程考核、效果評價進行全面整合設計,取得了良好效果。陳華鋒老師將基於SPOC的混合式自主學習與教師引導串講相結合,用“三分課堂”充分實現了網絡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的協同配合。馬濟美老師的“三一法則”則將課程的知識體系與課堂互動、能力提升、課外延伸、情感交流一以貫之,找到了一套解決網絡課堂弊端的好辦法。“無論選擇哪一種智慧教學工具,哪一種直播平臺,最重要的是在於在教學設計中如何換位思考,並應用腦科學、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原理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有效的學習。”曹敏惠老師在學院的網絡教學研討會上感慨道。

  各學院在戰“疫”期間陸續開展線上學習研討,對網絡教學中的典型經驗與問題充分討論學習,共同攻克難題。在學校的倡導下,各學院紛紛組織開展教學示範觀摩,本科生院也於三月中旬啟動了學院、學科間交叉示範。通過“武藝切磋”,一大批網絡課堂從一開始的平淡無味到現在的生動活潑,實現了學生學習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極大促進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經濟管理學院吳偉榮老師從一開始擔心學生不學,到驚歎學生好學,她不禁感慨學生的變化,也感觸於自己的收穫。

  因地制宜重實踐,居家煉真功

  實踐教學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然而,在疫情面前,學生無法返校,沒有實驗設備,缺乏實驗素材,實踐教學類課程的授課給任課老師們帶了了極大的挑戰。但是,這點困難並沒有難倒老師們,他們各顯身手,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不僅沒有耽誤上課,還充分利用學生居家學習的特殊條件,創造出了一套實踐教學新方法。

  水產學院湯蓉老師在動物生理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將課堂教學(Explain)、多媒體視頻(Multimedia)、現場演示(Demonstrate)、虛擬實驗室(Virtual Laboratory)和數字資源(Digital Resources)有機結合,摸索建立了EMDVD教學模式,使教師、多媒體、網絡和模擬仿真有效聯接,提升了實驗教學效果,有效促進了學生實驗能力提升和科研素質培養。曹小娟老師也充分利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將歷時近一年的人工繁殖過程濃縮到2小時的虛擬仿真實驗中,解決了“現場實習”中魚類品種單一、歷時長、不可逆等問題,讓學生通過網絡學習即能高效掌握魚類人工繁殖全過程,完善專業知識體系與實踐技能。

  食品科學技術學院侯燾老師講授的《糖果文化與工藝》是一門文化素質與科技工藝相結合的通識類課程,課程內容與日常生活聯繫緊密,但以往的課程講授更強調理論,對應的創新性實驗容量也只有30人。疫情下,侯燾充分發揮學生居家的場地“優勢”,將直播講授與課下實踐充分結合,要求學生將課堂所學原理、加工工藝進行實踐操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及時反饋。學生們在家紛紛拿起鍋鏟模具“實驗”起來,不時向老師請教分析原理,並分享曬出自己的成功“作品”,學習熱情被充分的激發。

  植物科學技術學院張靜柏老師利用新冠肺炎爆發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傷害為學生講述植物病害流行危害的嚴重性,並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同學們收集權威機構數據,繪製自己所在地區的新冠肺炎發生發展曲線,以此延伸至學會植物病害發展曲線的繪製方法,受到學生的積極回應。

  經濟管理學院閔師老師則指導學生在《食物經濟學》理論知識基礎上學以致用,分組開展新冠病病毒疫情對我國城鄉居民家庭食物消費與食品安全的影響與對策研究,提高學生對食物經濟研究的應用能力。

  公共管理學院學院楊嬛、宋鈺老師通過在《社會研究方法》網絡課程的“聞→解→踐”授課模式,將小組交流、網絡調查環節作為學生學習重點,強調學生的課堂與課後實踐,提升了教學效果。

  用愛關懷見真招,溫情育真人

  戰疫期間,學生們在家裡上課,與老師同學遠離,甚至有的因為父母在外地打工無法返鄉而與親人遠離,一些學生出現了負面情緒,加之新的網絡上課方式,一部分學生不能很快適應,對學業、就業等產生了憂慮。在這一特殊形勢下,老師們在網課教學中更應強化“以人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將核心價值觀教育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讓學生在愛與關懷中快樂地學、主動地學。

  理學院曹敏惠老師認為,學生的心理,學生上網課的困難以及學生學習的體驗,都需要老師的關心。所以,她利用直播前幾分鐘放一首《為了誰》暖場,和學生講講疫情下的生活,和學生產生共情,拉近師生距離;她將習主席給北京大學援鄂醫療隊的回信分享給學生,鼓勵學生在家認真學習,彰顯青春的力量,為中華復興而讀書。她說:“技術是冰冷的,而教育應是有溫度的”。

  經濟管理學院的吳偉榮老師、生命科學技術學院趙毓老師為了培養學生的總結歸納和邏輯思維能力,特別注重引導學生線上、線下的討論環節。她們堅持進入每個討論組傾聽、觀察,發現學生的細微變化,並及時加以補充引導,終於發現學生從一開始的“不發言、無質疑、邏輯亂”,變成了後來的“積極踴躍、理性質疑、條理清晰”。

  為了探索並實現“讓學生最終成長為真正擁有成熟學習能力的學習者”這一目標,理學院沈婧芳老師引用“直播翻轉、師生共建”的教學模式,通過精心指導與準備,鼓勵學生大膽地走上“直播臺”,不僅讓學生更好地掌握並運用知識,增強了自信心,激發了學習內生動力,更體驗到付出亦是成長、付出亦是收穫的人生道理。

  特殊時期,特殊的授課方式,特殊的“如鹽入味”。無論是枯坐樓頂在寒冷中堅持直播,還是備課到半夜無法照顧幼小的孩子,抑或堅持給網絡信號不佳的偏遠地區學生“一對一”答疑,每一位老師都用自己獨特的愛與溫暖,傳遞著他們對教學的熱愛和對學生的關愛。他們不畏艱難、鍥而不捨的敬業精神和敬畏生命、崇尚真理的科學精神,對學生而言,都是一堂生動的育人大課。

  教學“功力”的“修煉”絕不是一朝一夕,也絕不是頭腦一熱。疫情日漸好轉,實體課堂迴歸也指日可待,但是,在“四新”背景下,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如何在教學實踐中充分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依舊是所有高校教師們亟需研究的課題。正如外國語學院陳曉彤老師在一次課後的教學反思中所說:“作為教師,我們無需糾結課程的授課形式究竟是線上還是線下,而應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提升課程內涵,讓教學形式真正服務於育人目標,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提升能力、開拓視野的學習交流空間。與其說特殊疫情時期下網課是一次意外的挑戰,不如把它當作一次難得的課程改革機遇,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用心去探索大學教育的本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