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沒本事的父母,越會在兒女面前計較這些事情,越會毀了孩子

近期,網友"風過無痕"就在微博分享自己和媽媽爭執的一個片段,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風過無痕"在微博上這樣寫到:"我真的是受夠我媽了!今天她出門碰到一位老同事,老同事背了個她女兒送的包包,回來以後我媽就一直對我陰陽怪氣地說,為什麼別人家的女兒買衣服買包包買房子,我每次回家都兩手空空,她一點都指望不上我,說等她老了她就自殺去,反正我也不會養她的。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會在兒女面前計較這些事情,越會毀了孩子

我上了一天的班,回到家真的很累了,我一點都不想跟她爭辯,她就把我的沉默當成默認和不耐煩,變本加厲地數落我,數落我的一切,我成績不如別人好,我長得不如別人漂亮,我不如別人乖巧懂事,總之我的一切她都不滿意!

我看著她喋喋不休的樣子,腦子一片空白,真想馬上從窗臺跳下去,結束這一切!"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會在兒女面前計較這些事情,越會毀了孩子

我不知道"風過無痕"的母親在數落自己女兒的時候有沒有反省過自己,因為兒女是父母的影子,她對女兒的所有數落其實也是對自己的數落。

父母是兒女的鏡子,聰明和優秀的家長會通過言傳身教把良好的習慣和品德傳授給兒女,只有那些沒有本事的父母才會在兒女面前斤斤計較,最終毀了自己的孩子

一、不尊重孩子的自尊和隱私,導致孩子性格孤僻

有些父母喜歡把孩子的糗事當做笑話和談資講給別人聽,認為這樣無傷大雅,喜歡在外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大到孩子考試失敗,小到孩子晚上睡覺又尿褲子,事無鉅細地將孩子的隱私暴露在外人面前,即使孩子有所爭辯或者不滿,也不以為然的認為"他一個小孩子懂什麼隱私,我生他的時候一點隱私都沒有,他尿褲子我還不能說了?"

這樣不尊重自己孩子的自尊和隱私的父母,容易導致孩子產生自卑的心理。更有甚者喜歡當著別人的面指責和教育自己的孩子,認為這樣"倍兒有面",

不分場合不分輕重地對孩子的錯誤提出批評和嘲笑,還引導別的家長一起指責自己的孩子,嚴重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不喜歡與人交往,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認為別人聚在一起就是在說自己的壞話,害怕在人前展示和表現自己,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會受到別人的嘲笑。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會在兒女面前計較這些事情,越會毀了孩子

二、不斷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打擊自家孩子的自信心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在2010年曾發起關於"孩子最討厭父母有哪些行為"的家庭調查,一萬多名兒童認為父母最討厭的行為就是父母總是將自己與別人做比較。

這些父母因為自己的平庸而產生自卑情緒,同時又把這種自卑情緒投射在了孩子身上,具體表現就是不斷地將自己孩子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認為自己孩子事事不如"別人家的孩子",無論孩子做得多好多優秀,父母總是忽略或者根本看不到,不斷地挑孩子的毛病和缺點,不斷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長此以往孩子就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容易自我懷疑,即使遇到機遇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是不是能做到?能不能讓老師(父母)滿意,最後畏手畏腳停滯不前,平平庸庸。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會在兒女面前計較這些事情,越會毀了孩子

三、對孩子盤算自己的付出,要求孩子日後有所回報

大部分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條件的不求回報的,也有一些父母因為受夠了窮苦的日子,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把對孩子的養育看成是一種"投資",要求孩子以後要對父母有所回報。

在一些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裡,這種"投資"更加普遍,甚至細化到孩子的衣食住行中,只要孩子稍稍有些不聽話,就開始翻出"賬本"來算賬:"今天我給你買了新書包花了多少錢,昨天你買了新鞋子花了多少錢…把孩子的一切都和錢扯上關係,總是在孩子面前計算利益的得失。

長此以往,孩子也會耳濡目染地形成"金錢至上"、"利益至上"的價值觀,計較個人得失,貪小便宜不肯吃虧。

越沒本事的父母,越會在兒女面前計較這些事情,越會毀了孩子

為了培養和教育孩子,父母應該從言行上約束和反省自己,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多鼓勵孩子、多肯定孩子,即使他不那麼優秀不那麼出眾,也看到他的優點和長處。

每個人都是世上獨一無二的、不可複製的存在,如果父母想要你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那麼父母要先成為那樣的人,才有底氣要求和教育孩子,同時還要反思父母需要做哪些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應該避免哪些行為,這樣即使孩子達不到你所要求的高度,也會活得自信活得快樂,活出自己的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