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天的守護!甘肅藍天救援隊堅守一線抗擊疫情

在全民共克時艱的關鍵階段,甘肅藍天救援隊堅守一線抗擊疫情已經67天。截至4月1日,甘肅藍天救援隊共計派出隊員5062人次,對蘭州市內25個街道、64個社區、19個肉菜市場、82個小區、151家單位、320所學校進行了全面消殺。

李濤:希望孩子早日摘下口罩

大年三十,李濤在五泉山勸返遊客。此後,只要不上班,他就和隊友對蘭州市的社區、街道、學校等進行全面消毒殺菌作業。截至目前,他已對25個街道、63個社區、19個肉菜市場、80個小區、40家單位、96所學校進行了全面消殺。

因為在外做消殺作業,李濤就把孩子和妻子送到父母家,回家後把自己隔離起來。起初,消毒時機器的嘈雜聲使他聽不到女兒的電話和視頻,家人很不理解他每天早出晚歸不接電話,漸漸地,看到疫情逐漸穩定,孩子也開始理解支持爸爸,並在視頻裡告訴爸爸,讓他加油,早日回家。

疫情發生以來,李濤和隊友們每天早晨9時集合,經常幹到凌晨。他說,他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希望疫情早點結束,孩子們早日摘掉口罩,出來看看春暖花開。

鄭超:因為被需要所以勇往直前

1月24日除夕夜剛過,鄭超的防疫消殺工作就逐步展開了。從建立消殺中心那一刻起,就註定這個春節將在不平凡中度過。

鄭超和隊友們負責對市區居民住宅區進行消殺,一棟棟高層,他們揹著幾十斤的消殺裝備步行上下,一層一層地消殺,一天沒有停過。每一次去小區做消殺,大概七八個人,工作四到五個小時,消殺面積上萬平米。結束時,防化服裡的汗水已經滲透了所有的衣物。

疫情防控後期面臨復工復產,鄭超開始幫助企業、公司做消殺。學校也面臨著開學,他和隊友需要幫助學校進行復學前的消毒和防疫措施。“身為藍天救援隊的一員,我會站好每一班崗。”鄭超說。

蘇明杭:若有戰召必回

從大年初二到現在,蘇明杭完成了街道、社區、學校、銀行、企業的消殺工作。穿著厚重的防化服,扛著幾十斤重的設備,一天下來,衣服是溼的。為了防止感冒,他隨身攜帶一件大衣,生怕感冒了被隔離,那樣就參加不了未完成的工作了。從開始到現在,蘇明杭已經把各種消殺裝備背了一遍,從手壓噴霧器到油機噴霧,再到現在的彌霧機。“裝備在變,不變的是使命。我是一名軍人,我在退伍時說過‘若有戰,召必回’。武漢加油,中國加油,蘭州加油。”蘇明杭堅定地說。

4位巾幗頂起抗疫“半邊天”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爭中,藍天救援防疫安寧分中心的陳冰、陳瑩、劉美娜、趙雅麗都堅守在平凡又重要的崗位上,巾幗不讓鬚眉,頑強地頂起了抗疫“半邊天”。

她們全副武裝,揹負著重達30公斤的大功率噴霧機加消毒劑,輾轉抗疫一線。在街道、社區、銀行、超市、小區、中小學校、幼兒園、商城等公共重點區域,隨處都可以看到最美“藍天藍”消殺的身影。一棟樓消殺完畢,她們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溼透,汗水夾雜著過氧乙酸流入她們的眼睛,她們稍作擦拭,又繼續投入下一場消殺工作中。

朱宗亮:我是老師更是志願者

90後小夥朱宗亮是來自職業學校的一名講師,自從加入藍天救援隊以來,他多次參加志願者服務活動。疫情發生後,他第一時間站出來請纓到卡點做志願者,沒有豪言壯語,只有身體力行。

得知防控物資短缺,朱宗亮自掏腰包購買了一批酒精、84消毒液、一次性手套、脫脂紗布口罩等,自己開車送往各卡口點、勸返點。只要藍天救援防疫安寧分中心有消殺任務,朱宗亮保準第一個到,趕大家到來之前做好準備工作。到達消殺現場後,他又是第一個拿著消毒設備,對消殺場所進行全面噴灑消毒,滅殺潛在的病源傳染隱患,遏制疫情進一步發展。

67天的守護!甘肅藍天救援隊堅守一線抗擊疫情

王璽

王璽:嚐遍各種味道的“牛肉麵”

在清晨的寒風中,王璽身著藍色隊服,早早起床、洗漱,不到七點就出門,戴著口罩,穿著防護服,揹著加藥後約重20公斤的彌霧機,忍受著刺鼻的消毒水味,穿梭在蘭州的大街小巷,不放過社區街道任何一個死角。疫情之下,王璽與隊員們嚐遍了各種味道的“牛肉麵”,酸菜的、香辣的、紅燒的、香菇的……其實就是一桶桶方便麵。

王璽說:“作為一名黨員和藍天救援隊隊員,這是我必須承擔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

滕彥卿:00後的擔當和責任

個子最高、年紀最小,說的就是滕彥卿。他剛剛20歲,身高1.94米,是個標準的00後,上週剛過完生日。

67天的守護!甘肅藍天救援隊堅守一線抗擊疫情

滕彥卿

2月2日是滕彥卿來藍天救援隊消殺中心的第一天,那時他還是一名志願者,初來乍到,一臉蒙圈。但是第一天他就選擇了最累的工作:消殺營運車輛。穿上防護服,戴上防護鏡、消毒口罩,提著裝滿過氧乙酸的噴壺和抹布,全副武裝開始作業,他一干就是一早上,等到中午吃飯時,已是汗流浹背、飢腸轆轆了。即使這樣,他也從不抱怨,而是埋頭苦幹。早晨消殺車輛,下午幫著搬運物資、清點倉庫,甚至晚上還幫著隊裡剪裁隊標,從太陽昇起,一直到太陽下山、月亮掛起。他用自己的行動詮告訴大家,00後是有責任心的一代,是可以擔負起祖國明天的一代。(蘭州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