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思念“雲”知道

宿遷網訊臨近清明節,你對已故親友的思念,是否愈加強烈?疫情之下,宿遷市發出倡議,鼓勵和倡導人們以更加文明、安全、環保的方式緬懷先烈、追思先人。4月1日至2日,記者走訪相關部門和部分市民,記錄不一樣的清明“悼”,感受別樣的清明節氛圍。

这份思念“云”知道

足不出戶 宿遷300多萬網友“雲祭掃”英烈

為銘記歷史,寄託哀思。3月24日,宿遷啟動2020年清明節“致敬英烈”網上祭掃活動,以緬懷先烈、弘揚英烈精神為重點,依託中華英烈網、江蘇文明網“清明祭英烈,豐碑勵童心”專題網頁、宿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門戶網站“致敬·2020清明祭英烈”專欄、宿遷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微信公眾號“致敬英烈”專題,引導社會各界“足不出戶”瞻仰烈士、致敬烈士。

“清明追古思今,是我們共同的情感表達;推進移風易俗,是時代發展的歷史要求。讓我們做文明祭掃的帶頭人,積極參與網上祭掃英烈活動,把對革命先烈的悼念和對親人的思念,化作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懷和建設祖國、建設家鄉的實際行動。”4月1日上午,一位正在參加“致敬英烈”網上祭掃活動的市民說。

此外,全市各中小學校將“致敬英烈”網上祭掃活動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結合起來,以網絡為平臺,運用手機、電腦等載體,積極引導中小學生了解清明節,感受清明節的文化習俗和節日氛圍,瞭解英烈的事蹟,學會感恩思源,向他們鞠躬獻花、抒寫感言寄語。同時,各學校通過微信公眾號、微信群將學生們網上獻花、發表感言的截圖轉發、分享。

據悉,該活動自開展以來,每天平均參與網友超過30萬人,截至記者發稿時,參與人數已達到300多萬。此次“雲祭掃”將持續到4月20日,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將會有更多人參與。

这份思念“云”知道

不論遠近 “雲”寄哀思同樣深情

“媽,現在疫情還沒有結束,不能去您墓前看您了。但我現在能用手機上的‘雲祭掃’平臺來看您,希望您在天上一切安好,您不要擔心我,我一切都好。等過段時間,我再帶上孩子和鮮花去您墓前看您!”4月1日上午,市民史玉蘭通過速新聞“雲祭掃”平臺寫下了自己對已故母親的思念,併為母親送上了一束虛擬鮮花。

史玉蘭介紹,母親已經去世3年多了,安葬在宿豫區馬陵山天堂墓園,前幾年的清明節,她都會到母親墓前祭掃。今年受疫情影響不能到現場祭掃,感謝“雲祭掃”平臺給了她一個寄託哀思的地方。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雲祭掃”活動還獲得了不少老年人支持。今年68歲,家住市區鳳凰美地小區的邱女士稱,目前正處於疫情防控關鍵期,她願意響應政府號召,用“雲祭掃”取代現場祭掃。

“昨天上午,我在女兒幫助下通過網絡祭掃了去世的父母,我雖然不怎麼會操作手機,但昨天試了幾次感覺還不錯。”邱女士認為,清明祭掃講究的是一份心意,只要心中有情,到與不到墓地,思念同樣真摯。今年清明節雖然沒去現場,但網絡祭掃同樣能傳遞對已逝親人的思念。

記者瞭解到,清明節前後,我市多家墓園還為逝者家屬提供代祭服務。代祭者身著統一制服,擦拭墓碑、鞠躬行禮、敬獻鮮花……4月2日中午,宿豫區馬陵山天堂墓園的工作人員正在用微信視頻將代祭掃現場反饋給視頻另一端的逝者家屬。

社區開展“敬老愛老·孝在當下”線上活動

為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文化,引導廣大居民行孝在當下,3月31日—4月4日,宿城區項裡街道關口社區開展“敬老愛老·孝在當下”線上活動,並廣泛動員居民選擇“雲祭掃”。

記者瞭解到,本次活動以“我給爸媽做頓飯”“我給爸媽捶捶背”“家風家訓我來曬”等形式展開,通過“鄰里守望”微信群轉發“文明祭掃綠色清明踐行《人情新風‘宿9條’》”倡議書,倡導文明祭掃,弘揚文明新風。

看到孩子幫著洗菜、炒菜,家住市區香榭裡·明珠小區的邵女士,連誇女兒懂事多了。而更多青少年,則主動動員父母,今年要文明祭掃,不必到墓園,在網上祭掃即可。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關口社區黨委書記耿福忠告訴記者,在清明節即將到來之際,該社區組織“敬老愛老·孝在當下”活動,就是希望大家特別是孩子能給家中老人多一些關心照料,養成厚養薄葬習俗。“百善孝為先,往往小輩們一些小小的舉動,長輩們都會為之感動。每個人都應該給長輩多一些關心、耐心,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