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汪氏來雙城的第一人

完顏汪氏來雙城的第一人

七成額來雙城二百年,後代枝繁葉茂,證明一個古訓:人挪活!

“人挪活、樹挪死”,這是古訓。細品一下,其內在的道理是,人一旦選擇背井離鄉,走出去另闢生機時,就會卸下所有的包袱,克服阻礙,義無反顧的往前走,去進取,去創造適合自己的好日子,或是生存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人也會變得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道光二年, 原籍地在岫巖的滿族汪氏第六世人七成額,帶著他的幾個兒子,由岫巖老家來到雙城堡屯墾。七成額 ,一名七成厄,名宏德,字秉元,育五子。“康德”九年版《汪氏族譜》中記載,他是在道光二年移住雙城堡的。另一本約成書於道光年間的抄本《汪氏族譜》中記載說:“醫道成名,搬住雙城堡。道光十二年九月二十一日卒於雙城堡,享年八十四歲。”

完顏汪氏來雙城的第一人

醫道成名,壽八十四歲,在當時算是高壽之人。也就是說,在七成額離開岫巖老家時,已經是一位七十四歲的老人,已經是“年已逾歲不能耕作者”之列。按清廷規定,去屯丁的旗人年齡不能超過五十歲。推測,七成額來雙城是以兒子的名義頂丁的。看一下當時的記載可知:“岫巖鑲黃旗恩特佐領下二起屯丁青山年五十五歲;金州鑲黃旗雙頂佐領下西力布年五十四歲;正黃旗色冷敦佐領下依拉住年五十六歲;鑲白旗付連佐領下雙頂年六十四歲,達伶阿年五十一歲。以上年已逾歲屯丁共三十五名。”注意,這是因年逾歲被退回籍地的裁汰之人。

來的原因是趕上了好政策。因清廷有感於八旗丁口,生計日繁,不堪重負的現實,遂於乾隆二年(1737年)制訂了一個大規模的“徙戶開屯”的國策。即堪阿勒楚喀(阿城)、雙城堡之地“沃野千里,地廣人稀,宜於耕種”的屯墾國策。在阿勒楚喀(阿城)地域試點運行後,效果不錯,於是清廷又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 ),正式將雙城堡列為京旗屯墾區域。“該地在拉林河西北,橫130裡,縱70餘里,肥沃宜耕。”

來看一下吉林將軍富俊擬就的《雙城堡移駐京旗章程》奏摺內容:“請發吉林閒散旗人一千名為屯丁,每丁給銀二十五兩、籽種二石,官置牛具。人給荒地三十垧:墾種二十垧,留荒十垧。四年徵糧,每垧一石。十年後移駐京旗,人給熟地十五垧,荒五垧,餘十垧荒、熟各半,給原駐屯丁為恆產,免徵其租。”待遇可謂優沃。道光元年(1821年),富俊又上疏陳《吉林屯田移駐京旗閒散章程》,內容是:“三屯開墾九萬數千垧,已著成效,可移駐京旗三千戶。清自道光四年始,每歲移駐二百戶,給資裝車馬,分起送屯,官給房屋牛具。”

完顏汪氏來雙城的第一人

給地、給耕種牛馬、給種子、給安家費,還給蓋房子,這樣的好事,對於生活已顯困頓的盛京旗丁來說,可謂是天上掉下來的一樁好事。於是“盛京旗丁,視為樂土,紛紛請呈,願往墾種。”盛京旗丁,包括當時在岫巖地區駐防的汪氏先祖。岫巖多山,山高且峻,耕地不足。於是在道光二年,七成額率然攜子入遷雙城堡,成為汪氏一族遷居雙城堡的第一人。據說,在當時七成額是“頂丁”入遷。頂丁的意思,是說有不願遷去的旗丁,或是嫌塞北地域寒冷,或是窮死不挪窩,或是嫌人勢孤單。總之,七成額看到機會了,你們不去,我去!

不得不說,從事醫生職業的人,從古至今,都是精英。其頭腦和思維方式,絕對是優於常人。七成額是一名中醫。在七成額後人發的一張家傳醫書的圖片中,筆者認得一本名叫《壽世保元》的書,這是明代大醫龔廷賢寫的。說起來,在那個年代,能讀起醫書的人家也是不多。七成額的父親名叫靠山,乾隆四十五年正月初八日卒,享年六十六歲,據傳經商。顯然家道殷實。七成額是其次子。靠山系後裔眾多,約有千人之眾,大都在岫巖、雙城生活居住。


嘉慶七年正月,七成額輔佐族弟永升額修成《汪氏族譜》一書。以此為節點推算一下,嘉慶帝在位二十八年,七成額卒於道光十二年,壽八十四歲。那麼,修譜時七成額的年齡應該在五十歲左右,與永升額年齡相差約十五歲左右。永升額是在三十八歲時咳血而逝的,其實就是死於肺結核病。以此算來,永升額在完成《汪氏族譜》一書後不久就去世了。二人於汪氏一族貢獻巨大,有了《汪氏族譜》一書,才使得今天的汪氏族人,有了相互認知和傳承的依據。

以七成額為代表,此後,在近二百年的時間裡,汪氏各支系族人自岫巖去雙城堡、甚至以遠地區的,代不乏人。從發展的眼光看,這些後人的生計繁衍以及生活方面,都很不錯。

汪學松

2020.3.20瀋陽


滿族文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