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套漢服都要起名字?

Kimi-Dan


漢服的款式雖然繁多複雜,並且還有禮服、常服、特種服飾之分,但是仔細分析歸類,根據其整體結構主要分為三大類,“深衣”制(上衣下裳縫在一起)、“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開)、“襦裙”制(襦,為短衣)。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的正式禮服,袍服(即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的常服傳統深衣有三大講究。一為“交領右衽”,衣服前襟左右相交,漢服為向右掩。二為“褒衣寬袖”,漢服的衣服都寬鬆,且袖子寬大,長過手臂。三為“繫帶隱扣”,漢服的衣服大多不用釦子,而用繩帶繫結。漢服的基本款式大約有九類,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領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不同變化演繹出幾百種款式。大袖:這一款屬於中晚唐時期,特點比較明顯,袖子很寬,往往要到四尺以上,圖中的這一款為當時的貴族禮服,一般會在重要的場合,所以這件漢服又稱“花釵大袖”

齊胸襦裙:這是隋唐五代時期特有的一種女子襦裙的稱呼,他們會把襦裙束的很高,一般會超過胸部以上,所以得來這個稱呼。

宋褲:宋代婦女服飾,宋代婦女以裙裝為主,但也有長褲,也不是古代每個人都要穿裙子,也是會穿褲子的。

馬面裙:這是屬於漢服的一種,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襉,中間的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

襖裙:這是對中國古代女子身上穿襖,下身穿裙的統稱。

交領襦裙:襦裙是漢服裡常見的服飾,交領襦裙也是其中的一種。


nana2118888


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問的沒什麼用,知不知道為什麼起名字也不影響你買漢服

給漢服起名字我覺得,一方面漢服的設計是要傾注更多心血的,不像時裝,如果不是大牌的話很多衣服差別並不是很大,但是漢服從繡花到配色再到細節處理每一件都有區別,

另一方面可能也是方便袍子們購買吧,想知道哪件漢服直接報名,然後到淘寶上搜就搞定,如果沒有名的話會引起來很大麻煩,就比如說蘭若庭家明制比較多,就光針對太平有象和如意松鼠就區別不開,難道說一條綠色的馬面和另一條綠色的馬面




小辣椒vogue


1.便於推廣宣傳

當它有了一個具體的名字,在同袍直接相互推廣時會很方便。例如:A說你看最近出了一個叫“CC”的衣服,蠻好看是,要不要一起買呀,某寶搜索名字就出來了。如果沒有這個名字,就會比較麻煩。對於商家來說,給漢服起名字也是他們的營銷手段,這樣他們在宣傳投稿時會有側重點。

2.具有個性標識

可以將漢服視為一個創作物。當你的想法和設計都實現時,包涵著你的心血的東西,你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給她命名的衝動。另一方面,名字也是具體漢服的文化特徵的一部分,包涵了這套漢服的設計意向。名字能更好地解釋具體漢服的設計意圖,便於買家得到情感認同。

3.防止山寨問題

山寨在很多領域都存在。給予漢服獨特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小眾山寨等,商家一般會盡力避免漢服名字重複,如果名字重複,且漢服產品也類似的話,便於買家判斷山寨產品。而且有一些漢服商家會為自家的漢服設計申請專利,此時漢服的名字就是必需項了。



絳絳凝


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漢服,漢服”,是從深衣發展演化而來。先秦兩漢時期,人們通常用“衣冠”來指稱華夏之服。故而中國享有“衣冠古國”的美譽。“漢服”一詞,最早見於《漢書》,其卷九六下《西域傳》第六十六曰:“後數來朝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徼道周衛……”。這裡的“漢”主要是指漢朝,是指漢朝的服裝禮儀制度,特別是以《周禮》、《儀禮》、《禮記》為基礎的儒教禮典,因為漢朝的禮儀制度由漢高祖的太常叔孫通依據周禮所制定。“漢族”的形成,直接與周朝、漢朝有關。正如胡人傳統服飾叫“胡服”,漢人傳統服飾也就有了相對應的名稱“漢服”。所以,後來這個詞彙的基本內涵也固定下來,即漢族傳統服飾。它最初是其他民族對漢人傳統服飾的稱呼,進而成為漢人自我認同的文化象徵。

到了宋元明時期,一些異族執政者明確地用“漢服”來指稱漢人國服,如“遼國自太宗入晉之後,皇帝與南班漢官用漢服;太后與北班契丹臣僚用國服,其漢服即五代晉之遺制也”。元代修《遼史》時,甚至專門為漢人國服開闢了一個“漢服”條,分皇室朝臣祭服、朝服和常服。這裡的“晉之遺制”和“漢服”都屬於儒教的周禮服制。總之,“深衣”是漢朝之前就已經存在的,“漢服”則是從漢朝開始才有的名稱。

綜上所述,“漢服”不僅具備“服飾”的一般屬性,還突出地具有“民族”屬性。因此確切地說,“漢服”從屬於“民族服飾”概念,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是全世界幾百種民族服飾中的一種。從其出現的歷程來看,華服、衣冠、唐服(唐裝)、漢裝及其派生詞都是“漢服”的舊稱。



時尚穿搭娛樂作者


因為漢服這個只是小圈子的東西,不是常服,如果擱古代,在漢服是常服的時代他們叫什麼呢?他們叫,百蝶穿花大紅洋緞窄褃襖,豆綠宮絛,潔白簪纓銀翅王帽,江牙海水五爪坐龍白蟒袍,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紅箭袖,石青起花八團倭鍛排穗褂,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荔色哆羅呢的天馬箭袖,哆羅呢狐皮襖子,海龍皮鷹膀褂,孔雀裘……

顏色材料形制,你去任何一家裁縫店只要報的出名,你身份配得起,店家有料,他們就會給你量身裁布好做衣。古代沒有工業化大生產連縫紉機都沒有,全靠繡娘或者自家女眷一針一線縫(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走親戚看到哪家婆娘衣服好看,回頭去裁一匹差不多的布料自己回家做了,還能根據自己手藝繡個花上去,人人都是原創,家家都是心血(純手工你說心血不心血)。

然後為什麼不用這種方式稱呼現在的Lolita,漢服,jk呢?舉個例子,紅色格子化纖百褶迷你短裙,白色蕾絲印花聚酯纖維蛋糕裙,綠色機繡雪紡大袖衫……品品,我們可是賣給小仙女的衣服店啊!怎麼可以叫這種鬼名字!那叫海棠紅阡陌格化纖百褶裙,雪白蕾絲洋畫紋聚酯纖維裙,碧青滿繡雪紡衫呢?也不對啊!化纖什麼鬼,聚酯纖維什麼鬼,雪紡聽著好聽但感覺也不是什麼高端料子啊!……那就不如叫阡陌海棠,洋畫,青碧這種和衣服本身沒什麼關係但是好像又有點關係還能繼續發揮想象的名字勾人呢,這操作簡直堪稱聯想主義心理學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