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改變生活之尼日利亞“郵件騙局”


語言改變生活之尼日利亞“郵件騙局”

編譯:吳楊

出於某種原因,不止一名哈佛大學教授落入網絡騙局,接二連三地上了新聞。以一位法學教授為例,他陷入欺詐性虛假指控里長達四年。四年裡,他痛斥 30萬美元的法律辯護費,直至最終失業、無家可歸,一切方才結束。

在另一個案例中,一位在癌症研究領域工作的哈佛科學家,無情地騙取了朋友和同事的信任。其中一些人,因為他,沒了房子,空了積蓄,耗了60萬美元。而他呢,可謂是動作迅猛,但也是天真得可以,一股腦把這些錢全部寄給了尼日利亞的騙子,只因他們答應給他5000萬美元作為回報。即使是被逮捕後,他也仍不願相信自己被騙了,畢竟自己就是個欺騙了身邊一眾人的高級騙子。


以上表明,即使是最聰明的人,在條件合適的情況下,也可能和我們普通人一樣,容易上當受騙,或變得利慾薰心。


研究人員常細細琢磨受騙者的心理,某些群體究竟是如何以及為何而落入騙局,尤其是落入那些在他人看來顯而易見的騙局。騙子會瞄準某些人格特質,包括人性中容易被利用的弱點,如天真不諳世事、恃才傲物極端自信、過分痴於一步登天、或渴望助人樂於助人。隨著互聯網上的交流變得越來越複雜,詐騙也變得越來越複雜。行騙高手一直瞄準著企業和個人,很多人難免失足被騙,。


但是,在你有足夠的層次,能與那神秘的尼日利亞王子有所私交前,可以根據這份由語言學家黛博拉·謝弗做的簡短的研究報告,辨別詐騙郵件的行文模式語言特點。在它初次進入你的收件箱,以一種蹩腳的華麗語言,奉承著和你打招呼時,你便能一眼看出來。


尼日利亞419詐騙(這個數字指的是尼日利亞刑法第419號詐騙部分)幾乎是互聯網詐騙中最老套的一種。實際上,這種詐騙可以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彼時它以一種驚悚風的“西班牙囚犯”(Spanish Prisoner)騙局的形式出現。騙子往往身份體面,有個有錢的親戚(他當然不存在),他被殘忍地囚禁在西班牙。而受害者會被要求支付越來越多的錢,以保釋那位富豪親戚。而事成後,將有重金酬謝(一筆永遠都不可能出現的錢)。


在最新的419尼日利亞騙局中,根據郵件要求,潛在受害人需要幫忙支付一筆小額預付款,或發送銀行信息或個人信息,以幫助轉移被鎖定的資金,這些資金可能在外國,也可能在其他看似難以週轉的地方。作為回報,他們將得到一筆大得多的報酬。隨著故事的發展,這筆資金來源漸漸浮出水面。它們來自一個流亡王子的金庫,一個受賄政府官員的贓款,或者一個垂死慈善家,他/她急於將自己的遺產贈給某個應得的收件人。

謝弗收集的419電子郵件中,有一半來自尼日利亞,其餘則來自其他地方,通常是非洲和中東國家。在這些騙局中,行騙者是如何遣詞造句的,此一問題頗值玩味。故事的情節可以天花亂墜各不相同,但大同小異的敘事語言才是關鍵。通過特定的語言模式,騙子能激發潛在受害人(利用他們的貪慾)的遐想、消除他們的恐懼、在受害者和騙子之間建立聯繫和關係。


大多數詐騙電子郵件都是由非英語母語人士撰寫的,這一點有目共睹。因為行文之間漏洞百出,語法錯誤標點錯誤俯拾皆是,同時伴有句法混亂、單詞缺失,言語誤用(誤用發音近似而意義不通的詞語例如)一系列問題。這種錯誤頻出的語言是怎麼真正騙到人的呢?通常,要麼受害者知道郵件來自非英語母語者,要麼他們自己不是英語母語者,不一定能發現這些語法錯誤。這些荒謬可笑的錯誤,就是語言警告標誌,它們幫助大多數足夠聰明的人逃脫了陷阱,留下一小部分人,帶著好奇,帶著幻想,沉溺在疑點重重的故事裡。


儘管沒有一手流利的英語,騙子們卻似是讀過最驚心動魄的故事,這些故事言辭極其大膽。419詐騙郵件通篇是異常華麗的語言,用以說服和哄騙閱件人,驅使他們咬牙不捨,依言照做。比如開頭的問候(“恭賀佳節,真摯地祈禱這封信能有幸遇到您”)和致歉(“這封信著實唐突,但實是緊迫非常,敬請原諒)。騙子肆意利用恭維(“一位合夥人向我推薦了您,他再三保證,您是個值得信賴的人,且有能力來處理一筆高度保密的高淨值商業交易”),利用宗教,搬出上帝,以期找到共同點,拉近關係,達成保密協議並共謀(“首先,我必須請求您對這筆交易絕對保密;這是由交易的性質決定的,它屬於機密,需要最高級別的保密工作”)。


謝弗還展示了419騙局中的行騙手法,比如迫使讀者即刻採取行動,以免為時過晚(“速回!”),並向他們保證所提議的方案是相當安全的(“此項交易100%零風險”),且價值巨大,利處多多。騙子們不遺餘力地使用技術、軍事、金融或其他專業領域的語言,拙劣地用著正式語體,模仿受過教育的人的口吻,(“政府官員……曾授予鄙人多項政府部門國有機構開具的契約證明”,契約裡言辭肆加誇大,無所不用其極)從而假裝自己是律師、准將或銀行官員。


此類話語統統包裹在不切實際,但頗為有趣的故事中。許多普通人身邊沒有故去百萬富翁的倒黴親戚,沒有想要為別人做好事的慈善家和王子,沒有陷入困境的企業高管和石油大亨,沒有那麼些迷失了方向,需要他們幫助的人。普通人完全不瞭解他們的真實情況。而騙子們通過講述這些荒誕的故事,利用人們的同情心,誘使受害者覺得這件事與自己也息息相關,讓他們儘可能長時間地投入到這項計劃中去,並持續關注結果。他們投入和保密的時間越長,他們就越會繼續否認這是一個騙局。有的受騙者甚至從不會萌生質疑的心思。


騙子用來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和奉承恭維的語言是如此的明顯和業餘,以至於哪怕是有一個人上當受騙,都足以令人側目。然而,每年都有許許多多的普通人落入陷阱之中。語言這個東西,無論編織得多麼具有迷惑性,都是為了說服力而服務,因為部分騙局受害者常常期望故事是真實的。這雖是一個簡單的騙局,針對某類人群卻似乎非常有效。他們輕信易信,對語言警告詞視若無睹,滿眼都是探險尋寶之旅,一心想著生活中能有段短暫奇遇,最後竹籃打水一場空,只落得個含恨飲痛的結局。


來源文獻:

Chi Luu (2019) The Life Changing Linguistics of… Nigerian Scam Emails, JSTOR Daily.


本期編譯 | 吳楊

主編 | 盛靜 國際關係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